陕西关中名邑老渭南

关中西起宝鸡,东至三门峡,南接秦岭,北临黄土高原。老渭南地处关中东府要冲,被山带河,广袤二百余里。北部平原舒展,南端秦岭屹立。东望名岳华山,西通古都长安。渭水中流东去,湭河北泻成川。诸溪蜿蜒,河谷辉映,山川锦秀,肥土积饶,是八百里秦川膏腴之地。

陕西关中名邑老渭南

渭南县

一、论沿革 京兆都会​

从西周到隋唐,老渭南大半属于古都近郊、京畿之地,被誉称“省垣首辅”。既为京师坚盾,也是帝都粮仓。由此也多为兵家所争,政权更迭纷纭,县治变迁频繁。

夏商时期,渭南地处王朝统治的边缘地带。夏时传说为有扈氏族活动区,商时为骊戎国之地。西周时期属京畿,东周、春秋时属晋。战国时,渭南先属魏,后被献于秦国。

西周衰亡,秦人崛起并向东扩张,战争频仍,渭南成为秦灭六国的桥头堡。秦武公伐邽戎,获胜后迁部分百姓居住在渭河以北,设下邽县,这是我国最早的县治之一。次年置郑县,辖今渭河之南地。

秦灭六国,在渭河流域设内史,主管京畿附近的骊邑、下邽等。渭河以南属骊邑,渭河以北属下邽。西汉建立,将骊邑改名新丰县。汉武帝在渭河北设莲勺县,约辖今临渭区北部和蒲城县南部。汉昭帝将渭北故市作为封地,赐给车骑大将军金日磾。地名中便有了金氏村、金氏陂、金字坡等。东汉时期,下邽县并入郑县,后又恢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过西晋短暂的统一,国家四分五裂,战乱纷争,匈奴、鲜卑、羯、氐、羌入主关中。前秦苻坚兴修水利,发展农桑,经济稍有恢复。割新丰、郑县地,正式设渭南县,筑县城于今老城之北。北魏改渭南县为南新丰县,并设渭南郡,筑郡城于明光塬。因避道武帝拓跋珪名讳,改下邽为夏封县,后来废夏封并入莲勺县。西魏复设夏封县,将南新丰县改回渭南县。分出渭南县南部地区,设置灵源县和中源县。北周在渭北设延寿郡,辖夏封、莲勺二县。又撤灵源、中源二县,并入渭南县。

隋唐时期,经济社会繁荣。隋文帝出巡渭南,见明光塬缺水,将县城迁至今老城所在。又撤延寿郡,复夏封县为下邽县,将县治迁到今下邽镇,撤莲勺县并入下邽县。

晚唐五代战乱,关中数为战场。宋代以后,战火连绵,关中失去首都地位。渭南经济衰落,一度降格为镇,属郑县,后复为县。金灭北宋,南宋与金议和,关中地区割予金。蒙古军破金京兆府,关中成为忽必烈封地。元代至元元年,省去自秦以来独立之“下邽县”名,降格转托于渭南县“并管”。明朝初建,百废待兴。撤下邽并入渭南,从此渭南县境纵跨渭水南北。

陕西关中名邑老渭南

渭南县城墙与城门1921年

​建国后老渭南曾设县级市,后改为临渭区,目前地处渭南市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区域。

二、说农业 天府沃野​

老渭南历史山回水曲、源远流长。上古时期,河流湖泊广布,森林草木茂密,野生动物遍地。八十万年前,南部秦岭浅山中就有古人类繁衍生息。旧石器中晚期,先民活动扩展到桥南、花园、三官庙一带。新石器时代,他们走出山地,逐河而居,活动在湭河、零河、渭河和石川河古道两旁,制作精细石器,从事渔猎。老官台文化时期,北刘、史家等地的先民走向平原,植粟养畜,凿井制陶,建筑村落。夏、商、周时,种养业已经成熟,西周大量出现青铜冶炼、制陶、玉雕、织造、酿造等手工业。

春秋战国时期,关中获得“天府”美誉。秦国商鞅变法,许多草茅之地变成良田。牛耕和铁犁普遍采用,农业相当发达。秦汉定都关中,渭南成为水利建设重点区。秦修筑郑国渠,自今阳尹北斗门口向南放水,灌溉大片田地,渭北盐碱之地成为膏壤沃野。汉武帝穿凿关中漕渠,三年而通,经老城附近东去。后来修白公渠,经莲勺城南,又东注金氏陂。境内农耕文明提升,商贾交换频繁,铜质货币出现,冶铜、冶铁、制陶、酿造、织造等手工作坊遍及城邑。

隋唐定都长安,奖励垦荒,修复水利,农业高度发达。隋宇文恺率水工开凿广通渠,自大兴城引渭水经渭南至潼关入黄河,岸下农田得以灌溉,时人称“富民渠”。唐高祖复引白渠水灌金氏陂,在此设置屯田。在县城西南十里建成杜化渠,利用谷水灌溉农田。秦代郑国渠,汉代白渠,唐代郑国渠、中白渠相继灌溉今官底、下邽、蔺店、故市一带;汉代漕渠,隋唐广通渠相继灌溉今良田、白杨、双王、城区、程家一带,农业产量显著提高。此时铸造新式农具,推行粮田复种,境内粮仓丰盈,河岸桑麻相望。

隋唐以后,关中不断修建水利设施,恢复发展经济,补给西北军兵所需。至建国前,境内尚有引水渠堰六十二条。宋元时期,流民归田,粮食连年丰收。关中转运使包拯上奏云:“关中累岁丰熟,今秋又大稔”。明太祖奖励垦荒,劝课农桑,境内五谷嘉蔬、鹿兔鱼鳖,物产丰饶。老渭南秣兵挽输,糗粮所出,财赋倍于他邑。万历年间,缴纳粮赋超过汉中府。清乾隆年间,农村人口迅速增长,荒地大量开垦。棉花生产初具规模,家纺遍及农村。

建国以来,老渭南兴修水利设施,发展多种经营,粮、棉、果、菜声名遐迩,蔚成国家重点“粮棉油”生产基地。下邽一带葡萄产业异军突起,香溢渭北,誉满省外,颇有塞上明珠“吐鲁番”之繁茂。

三、谈商贸 交通要津​

陕西关中名邑老渭南

清雍正《渭南县志》古迹图

老渭南是关中东出潼关的必经之地,同时也是西联古都西安的纽带,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

商朝末年,渭南已有两条东西大道。北部大道在今官底、下邽、蔺店、官路一带,是周原至芮(胡邑)、虞(山西平陆)的道路,著名的西伯戡黎即经此进军。南部大道在今良田、城区、程家一带,是咸阳通往洛阳的东方干道,武王伐纣、周公东征都经过这里。隋唐时期,陆路主干驿道和境内州县驿道相接,商贾往来方便。商品交换出现“飞钱”类的初级汇兑票据,对外贸易以西域大食为主,瓷器、丝绸、药材大量出口。

渭河横贯东西,是关中地区的大动脉。舜帝时渭河航运已经开始。晋向秦借粮,秦穆公慨然允诺,粮船穿渭河过黄河络绎不绝,史称“泛舟之役”。秦末楚汉相争,关中粮饷多由渭河东运荥阳。汉武帝修筑关中漕渠,万艘大船转漕相过,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南北朝武帝刘裕乘战船逆渭而上,直达长安。隋开皇初年改漕渠为广通渠,连接大兴与潼关,转运便利,关内赖之。唐代在渭水之南又凿漕运渠,漕船经三门峡直通长安。

渭南是京师漕运要道所在,成为连接华北、西北、西南交通枢纽,沿河集镇市场悄然兴起。从明嘉靖到光绪年间,渭南赤水、杜化、黄家屯、上涨渡等地贸易频繁。来自西边和西南各地货物,大都经渭河航道进入黄河分销全国。至嘉庆、道光年间,贸易日趋繁荣。渭河一泓清波,鸟欢鱼跃,百舸争流,一派繁忙景象。清代渭南县白杨寨为煤炭总码头,由山西、韩城运来的煤炭,多在此倒装,由大车载运各地。孝义镇“为渭南河北之要区……林木葱茏,人烟稠密,百姓聚集其间者,极晦明风雨之无阻,人语喧哗之遥闻,城市之繁庶,他属莫能与并”。严、赵两家都是“盖省财东”,广置田产,兼营商业,在陕西、山西、四川等省都有商号。

嘉庆年间,金融汇兑产业兴起。渭南钱业盛时有商号一百五一家,贷放额达四千万两,清代跻身全国钱业三大帮。焦、常、曹等大户每年从四川汇兑回渭白银达百万两以上。

民国陇海铁路贯通,渭南快速发展,成为关中东部的交易中心。上海等外地及本地商贾在火车站附近纷纷开办工厂,兴建商业店铺和粮食集市。聚记棉花机器打包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机器棉花打包股份有限公司、象峰面粉股份有限公司相继创立,近代工业由此肇始。渭白轻便铁路、渭大简易公路、渭清公路建成,渭南成为全国抗日战争主要物资供应地。三晋煤盐,巴蜀烟茶,江浙海鲜,当地粮棉桃李等山货土产都在这里集散。粮食交易最鼎盛时期,日量达六千多石,棉花年收购五百万斤。上涨渡每日停泊各种船只二百余艘,转运物资堆积如山。前方撤退人员和难民纷纷涌入。

四、数风流 人文荟萃​

老渭南地接京华,农业源远流长,贸易发端久远,风俗敦厚尚朴,尽显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历朝雅士云集,英贤辈出。忠孝节烈、廉简耿介之士枚不胜举。汉代卓识远见、鞠躬尽瘁、忠君报国的金日磾,唐代戎马倥偬、治境安边、功留千秋的张仁愿,讨平党项、镇抚边镇、修复关壁的白敏中,北宋清廉刚直、安邦治国、名垂青史的寇准等,皆是文韬武略、经天纬地的宰相之才。

文以载道者,无不文采风流、耿直敢言、居官有声。唐代热心世务、兴于嗟叹的大诗人白居易。辞赋精密、兄弟情深的传奇作家白行简;明代尊师重学、周门候启的关学集大成者薛敬之。敢竭微忱、整顿风纪的兵部主事孙玮;清代名振京华、才高班马的剧作家李芳桂。官声清洁、性情倔犟的漕运总督蒋兆奎;反对巴黎和会签字,“血溅总统府”的政治活动家屈武。求实创新,首次提出废除干部职务终身制的原劳动人事部部长赵守一。德艺双馨、狂草一绝的当代大书法家张兴斌等。他们的传说故事广为流传,故里人引以为荣,豪情亲意,至今不衰。

武以报国者,无不忠直刚烈、骁勇善战、视死如归。南征北战、名列兴隋九老的碣石道将军鱼俱罗。佩戴四颗将印、控制万里疆域的唐代将军王忠嗣。抗击瓦剌战功显赫、夺门之变功高盖主的明代忠国公石亨。剿抚并举、平定苗疆的清代临元总兵杨天纵。领兵驱夷、舍命报国的工部尚书南居益。胆识过人、屡建奇功的抗日悍将王劲哉。临危不惧、英勇善战的开国上将张宗逊等。他们皆茂绩著一时,芳誉流千载。

许多达官名宦都曾在渭南作过县尉或主薄。唐代励精图治的陆贽、匡时济世的李绛、庄重严谨的柳公绰等,个个雄才大略、出将入相;诗人储光羲、郎士元、赵嘏、刘禹锡等,人人倜傥风流、儒雅翩翩。清末“政绩为三秦之最,循良称全陕第一”的张世英,劳形案牍、颇负清望的樊增祥,民国爱民如子的“犟县长”强云程等,都曾在渭南执政。他们的善迹流传闾里,一直为民所传颂。

老渭南重视文教,清代知县前仆后继、不遗余力。张联弟在县城东关五指山北麓建五凤书院,成汝舟在城内东山子下建象峰书院,王邦光在人和街路南建香山书院,张国钧改原知县行署为渭川书院,下邽举人唐顺祖、知县鲍珊等在原寇公祠捐修景贤书院,如此不一而足。家乡名仕罢官告老,多在这里广宣教化,义行善举。明代绍兴知府南大吉曾在六姑泉著书讲学,光禄少卿史记事曾在老城北关传道授业。

老渭南文化底蕴深厚,历代亭台楼阁、庙观寺院遍布。千年古刹慧照寺、国级文物耒化塔等文物建筑赫然在望。唐代白氏陵园、宋代寇准坟墓、明代石亨碑石、清代南焦牌坊等人文遗存历历可见。

五、忆灾荒 烽火狼烟​

老渭南地近都会,长期大规模开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旱灾害不断。天灾兵燹,历尽劫难,屡受摧残。

犬戎灭镐、项羽火烧咸阳、新莽之乱、永嘉之乱,渭南频遭洗劫。陈胜吴广起义、赤眉绿林起义,渭南饱经战火。唐末渭南城西良田坡激战,空前惨烈,黄巢军尸体被堆成高丘。朱温拆毁长安城,木料经渭水漂流洛阳。关中遭受致命破坏,此后失去首都地位。宋元明清迭兴,渭南长期处于战争前沿。

明代嘉靖年间,关中发生大地震。渭南大地陷裂,城垣尽圮,境内顷刻间变成一片废墟。明末连年干旱,村室无烟,百姓饿死十之八九,农民起义连绵不断,李自成率兵攻克县城,渭南再次陷入风暴中心。

清代灾荒不断,朝廷屡次用兵西北,差徭征调、军粮转输,供亿纷繁。康熙年间,因急索军饷激起民愤,渭南上万民众冲进县城,围困县衙。乾隆年间,故市寨民汤桂宗、张绪勋领导百姓,反抗科派。咸丰年间,冯元佐等反对按地亩摊派盐课银两,聚众赴县衙“缴农”。同治以后,内忧外患,战争频繁。太平天国扶王陈得才率部占东南塬头,火炮齐发,损毁渭南大半城墙。张宗禹率领西捻军转战渭河两岸,再次攻入县城。陕西回民起义爆发,组成十八大营,渭南成为东路回民起义中心,回汉民众死伤无数。光绪年间,关中大旱,孝义一带日死千人,尸横遍野。武生屈继仁与刘秉彦等,组织饥民与盐民起义。东塬楼前村农民田贵宾,联络八百多人造反。陕西筹建西潼铁路,每户粮赋加银一分二厘。蔺店大钟寨农民汪启青等,冲进县城,拥入县衙,捣毁盐税局,要求免除路捐。武昌起义爆发,东路安抚招讨使钱鼎督师渭南县署,与民团发生激战,钱鼎与张世瑗等二十余学生军被杀。知县杨调元进退两难,跳井自杀。

国民初期,政权更替,政局动荡,各路军阀把持渭南。连年战争,水旱灾荒,为害甚烈。大批贫民当兵吃饷,或为匪行劫,社会秩序失控。渭南是重要棉花产地,花行生意兴盛。大片肥沃粮田改种棉花、鸦片,农业萎缩,粮食供应紧张。民国十八年关中年馑,田禾尽毁,尸骨遍地,村户萧条。连年兵荒马乱,驻军更易频仍,百姓赋役摊派骤增。

王尚德受武汉中共组织派遣,在渭华一带组织农民运动。大革命时期,东西两塬、渭北故市群众接连向政府“交农”,迫使县署取消麦棉捐及各种非法派款;土地革命时期,发动宣化事件、抢洋面斗争等,红旗漫卷,烽火遍地。渭华起义威震西北,在崇凝成立苏维埃政权,打击土豪劣绅,焚烧地契文约,革命据点星罗棋布。

西安事变爆发,渭南处于防守前沿。火车站和西关大街许多房屋被南京飞机炸毁,弹药列车爆炸声响彻通霄。抗战时期,日机频繁轰炸县城、铁路,军筹频增,难民流离,工厂停工,商号歇业,繁华兴盛一度不再。国民党发动内战,军队调动更加频繁。滥派柴草麸料,百姓深受其苦。境内物价飞涨,盗匪横行,农户破产,实业凋敝,经济全面崩溃。

解放战争期间,渭南人民建立起“红色交通线”,先后护送李先念等百余领导级干部。解放军西北野战军二军前锋王震部向南推进,共产党渭南县委员会和县人民政府进驻渭南县城,建立人民政权。

六、看发展 老城新颜​

老渭南县城山川秀美,形胜佳绝。旧志云:其左控仓堡,右扼青原,风门前列,渭藪后汇,丰麓神川,坟衍膏沃。严坡龙背,崇卑麓盘。远挂少华于赤水,拖秀岭于灵源,石鼓跨星峰而险据箭峪,莲池通金陂而饶引石川。长川千里,胜气苍然。九嵕太华,秀涌芙蓉。浮泾屯灞,潆洛滞河。

唐代诗人郎士元在城郊半日吴村有别墅一栋,钱起为之题诗:“横云岭外千重树,流水声中一两家。”其中胜绝可见一斑。雍正年间知县岳冠华曾赋“渭南八景”赞曰:

瑞泉瀑布破翠微,密畤晚霞天连碧。​

丰原秋眺年岁稔,渭水春涨万古清。

湭水夜月自涓涓,风门堆雪云不散。

泰宁晨钟水波生,象山雨霁石如蓝。

县城附近曾遍设行宫,驿道逶迤,与长安地缘相接,经贸相通。城南西塬、湭水近旁有秦“步高宫”和“步寿宫”。康家沟周边、白杨村附近有隋“崇业宫”与“游龙宫”。秦始皇、隋炀帝、唐玄宗曾在行宫、县衙查情问政;李白、杜甫、白居易曾在杜化驿、东阳驿踏雪寻梅。康熙、慈禧与光绪曾在西关、县衙驻跸歇息。蒋介石也曾在火车站、六姑泉行经逡巡。

陕西关中名邑老渭南

老渭南县衙几经沉浮,鼓楼仍傲然兀立,雄风不减当年。明代知县吴云、周宁、李希雒、张栋、王九叙等曾在此整修城廓、官署、庙祠、桥梁。民国时城内尚有十五条大小街巷,两千多间房屋棚楼,五百余家店铺商号。会馆、教堂、救济院、戏院、城隍庙、书院、书店及中小学堂等错落有致。东门附近公园池亭相映,花木俱全。

城内流泉淙淙,喷珠吐玉,芬芳袭人。唐代陆贽有诗曰:“绕街流渺渺,夹砌树荫荫”。民国年间,城墙上草木葳蕤,湭河里溪流潺潺。白日河鸥群飞,夜晚青蛙争鸣。铁路两边槐树参天,香飘数里,蜂蝶乱舞。渭河野鸭游弋、天鹅翱翔,河滩野兔跳跃、大雁啄青。 千年江山千年梦,一城风雨一城情。老城送走了数千年历史,送走了秦时明月,汉宫秋色,大唐乐舞。沧海桑田,世异时移。老县城往昔风光不再,令人唏嘘嗟叹。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发展再现生机,面貌日新月异。交通四通八达,建筑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满街绿意盎然。尤其近年老县城一带,秀美堪比江南。渭河南北繁花似锦、曲廊回春、风景如画。湭河两岸碧波垂柳、亭台楼阁、幽韵别致。仿古美食一条街佳肴美酒、人来客往,再现明清闹市繁华。秦代灰堆遗址公园大笔恢弘、雄伟壮观,重见老秦赳赳气概。人们或在老城公园休闲散步、吊古凭今;或在王尚德烈士陵园缅怀先烈、追怀思远;或在军事博览园了解国防、体验军备。这里风云际会、江山多娇,千年古城焕新貌;这里名流咸集、人车鼎沸,万点灯火映辉煌。

新时期老渭南发展优势新增,机遇叠加。“宜居宜游,富美临渭”建设风生水起、云彩飞扬。

老渭南曾经见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沧桑风雨,虽然阅尽浮华,饱经劫波,却以自己特有的风姿,巍然屹立在关中大地,至今令人瞩目神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