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才是成功的家庭教育?

Tina1225


家庭教育掌握好這四個“不要”,孩子更優秀

教育孩子是件既複雜,又簡單的事情。只要做到順應孩子的天性,遵從和保護他的生命個性,就把握了最基本和最主要的。以下4個“不要”,家長要牢記。

戒律一:不要當眾教育孩子

即使孩子做了最糟糕的事情,家長也應該把孩子帶回家再進行教育。當眾責罵,甚至毆打,都將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兩年前發生過這樣一個悲劇,父親當著老師和同學的 面打了孩子一巴掌,而孩子立馬跑到樓頂跳樓自殺了。在生活中因為家長當眾侮辱孩子而發生的悲劇並不罕見,歸根到底還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

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尊重人的人格尊嚴,要保護 孩子的心靈,做不到這一點,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可言。我們要意識到無論對孩子的表揚與批評都是一種情感互動。父母太強勢,往往導致孩子沒出息,父母太粗暴,孩子往往性情同樣狂躁。

智慧的父母不會對孩子嚴辭斥責,而且能夠意識到教育孩子不能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

戒律二:不要一開口就催促或左右孩子

家長和孩子交流越少,就越不懂得和孩子怎麼交流,也就導致了家長越來越不理解孩子。

如果有機會交談,家長會和孩子說什麼呢?趕快吃飯,趕快寫作業,趕快睡覺,不能做這,不能做那……家長似乎一直在催促孩子做事,左右孩子的決定,卻沒能和孩子說說心裡話,探探孩子的內心世界。

久而久之,家長和孩子之間就不知道該怎麼交流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當有苦惱的時候,35%左右的孩子選擇找同 學和朋友傾訴,找父母和老師傾訴的不到10%。

這就意味著,父母的形象逐漸從孩子的情感世界中淡出甚至缺席。而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和孩子的交談更容易變成了說教、批評與 斥責。

戒律三:不要在孩子吃飯時進行教育

就餐時間是家庭生活中最溫馨的時刻之一,吃飯應該是一種享受。如果父母選擇在這個時候對孩子進行說教,容易讓孩子對食物喪失好感,而且對家庭聚餐產生厭煩情緒。

資料顯示,有一部分孩子因為害怕被批評而不得不加快吃飯速度,為的就是縮短和父母同桌進食的時間,讓父母來不及批評他。長此以往,身體吸收不到良好的營養,對孩子的健康也將產生嚴重的危害。

所以,家長更應該要保障孩子好好吃飯,即使他犯了錯,也應該找一個更為恰當的時機,再進行教育,不要因小失大。

戒律四:不要“數罪併罰”

教育孩子最忌“數罪併罰”,孩子犯錯一是一,二是二,一旦將錯誤混在一起,不僅不能讓孩子對錯誤本身作出清晰的認識,也不足以讓孩子吸取教訓。

“數罪併罰”首先說明家長平時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太少,關心得太少,沒有盡到做父母最起碼的責任。其次,也說明家長比較“記仇”,喜歡翻舊賬。而這兩點恰恰都是孩子成長中的禁忌。

有時不 是家長的話沒有道理,而是方式不對。方式不對,教育一定沒有效果。為人父母,所有的權力都意味著責任,這樣的責任逼著我們要改變。

好父母是學出來的,好孩子是教出來的,只有知道家庭教育的戒律,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淘兒學,專注K12教育,分享有理有趣的教育信息*


淘兒學


人謂之雲:無德無才是蠢才,無德有才是害才,有德無才是庸才,有德有才是人才。現在企業家在錄用人時也時長會考慮:“無德無才棄之不用,有才無德限制使用,有德無才培養使用,有德有才加以重用。”現在不管是我們的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更多的都是注重孩子的成績,希望使之成為“有用之才”,然而卻很少有家長把對孩子的品行培養放在第一位的。

就像前段時間美國某高校的留學生,在畢業演講發言時歪曲誇大事實,嚴重損壞國家形象,諂媚於他國。對於這種“人才”,趨利避害,無原則無底線,最後只能成為蛀蟲,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以致整個家族被網友“人肉”,使整個家族蒙羞,這種家庭教育毫無疑問是失敗的。

怎樣才能給孩子成功的家庭教育呢?

1.父母以身作則。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自己經常亂髮脾氣,行為散漫,滿口髒話,又何以能教育孩子出謙謙君子、謹言慎行、溫文爾雅的孩子呢?因此,父母在孩子面前一定要謹言慎行,給孩子做個好榜樣,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孩子模仿。

2.不要將父母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孩子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判斷標準,有自己的天賦,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家長不能完全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要順勢而為。

3.避免將孩子當成一個家的中心。凡是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最後的家庭教育總是不那麼成功。家長過多的關注孩子,容易將孩子保護得太好,而使孩子失去某些能力,孩子作為一個單獨的個體,家長應該讓他承擔起他自己的那部分責任,不可代勞!

4.培養孩子幸福的能力。幸福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需要孩子懂得感恩和寬容,樂觀自信,誠實守信,勤勞堅強,知禮儀,有責任心和獨立性。

5.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成績、金錢都不是生活的中心,不必以攀比“成績”來作為衡量孩子成功或失敗的標準,不能以“賺多少錢”來激勵孩子學習,也不能告訴孩子以金錢論成敗。避免孩子誤入金錢貪慾和虛榮攀比的歧途。


曾敏敏老師


家庭教育是這兩年最熱門的社會話題之一,這樣的問題顯然不容易找到標準答案,可謂見仁見智,但顯然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深思,因為他涉及到我們的每一個家庭的孩子和未來。我這裡先從家庭的主人或者說家長說起,家長是一個家庭的標杆,也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的楷模,家長的一言一行每天都在影響著孩子的一舉一動,而父母言行舉止做人做事的標準又決定了孩子的標準。這個標準和學歷的高低以及家庭的經濟條件的好壞沒有必然聯繫,更多的是和家庭的價值取向相關。認為讀書重要的家庭會想盡一切辦法讓孩子去讀書,相信生活是一場拼搏的家庭會時刻提醒孩子要勇往直前,堅信平淡才是真的父母不圖孩子大富大貴,只希望孩子平平淡淡過一生。當我們能夠通過家庭教育(肯定少不了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讓孩子逐步培養起自己的興趣愛好,養成良好的習慣,擁有自己的信仰,我們的孩子就成功跨出了第一步。無論我們的孩子未來走哪一條路,只要符合社會價值觀,掌握了相關的技能,有了明確的發展路徑和生存的方法,這條路是孩子心甘情願樂此不疲的路,做著他認為對自己對社會都有意義的好事,他既能自己養家餬口,還能幫助周圍的人,並且能對社會帶來貢獻的事,我認為這就是一條正確的生活之路。成功的家庭教育說到底就是家長用自己的言行舉止和榜樣的力量去影響孩子,幫助孩子成功地走上社會,讓孩子成為一個好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一個快樂又受人尊重的人!


周成剛


我認為一個孩子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就是成功的家庭教育。

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種子,有的在春天開花,有的在夏天開花,有的在秋天開花,有的在冬天開花,有的可能永遠都不會開花,因為他長成了一顆參天大樹。花給人帶來芳香,樹給人送來綠蔭,我們能說花比樹好嗎?或者說,樹比花好嗎?他們之間沒有任何的可比性。

怎樣才能做到讓孩子身心都很健康呢?

一、 身體健康

【1】飲食方面:孩子在成長期間,家長一定要科學的育兒,飲食做到葷素搭配,引導孩子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飲暴食,不吃或者儘量少吃垃圾食品,保證營養均衡。

【2】每年必須打的疫苗,不要錯過或者忽視。

【3】加強體育鍛煉:多帶孩子進行戶外運動,跑步,登山,跳繩,溜冰,籃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等,讓孩子先多接觸各種運動,然後發現他最感興趣的幾項 ,長期堅持下來,運動不僅能使孩子身體強健,更能鍛鍊孩子的意志力。

二、 心理健康

【1】快樂成長:家長要營造溫馨和睦的家庭氣氛, 讓孩子在積極向上的家庭氛圍中成長

【2】平等相處:家長不要把孩子當做自己的附屬品,要和孩子平等相處,有什麼問題要和孩子商量一通解決,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孩子身上。

【3】共同分擔:可以和孩子共同分擔家務事,家長對家務事兒不要大包大攬,認為孩子做不好,還浪費時間,就不讓孩子參與。孩子參與家務事兒後,可以更多瞭解家長的艱辛,更能體會自己的責任

【4】相親相愛:家長以身作則,相親相愛,孝順老人,孩子看在眼裡,會學在身上。

【5】培養孩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引導孩子理性消費,遇到事情養成認真思考的習慣。不橫向比較,不和別人攀比;但要縱向比較,每天和昨天的自己相比,是否有進步,是否可以做的更好。

一個孩子長大成人,只要身體,心理都很健康,就算他過的平平淡淡,沒有大的作為,我認為也是成功的。個人看法,如有不妥,請大家指正。


家庭教育付老師


我覺得成功的家庭教育需要具備以下幾點:

第一點,給孩子足夠多的愛,有些父母重男輕女,或者不負責任,生孩子只是荷爾蒙作祟,什麼都沒有想清楚就把孩子帶到了這個世界。然後對孩子不管不問非常冷漠,這樣的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肯定會非常痛苦,也很難成為一個有愛的人。

第二點,給孩子一定的自由。有些父母太愛孩子了,希望把孩子教育的最好,結果常常弄巧成拙,用力過猛,每天逼著孩子寫作業,上各種培訓班,不給孩子一點喘氣的機會。甚至孩子要個玩具要出去玩一下,都會遭到父母的反對。這樣的孩子沒有自由也就很難獨立,很難有自己的思想。

第三點,教會孩子擔當。現在熊孩子真的太多了,前段時間出了好多新聞,都是熊孩子做各種不靠譜的事,更不靠譜但是家長還覺得自己孩子是對的,別人稍有微詞就大打出手,說錯了是不敢認找各種理由搪塞。這些行為會讓孩子變得特別沒有擔當,長大了也很難支撐起一個家。

第四點,教會孩子獨立自由的表達。有些孩子完全沒有自己的思想,父母讓他怎樣他就怎樣。長大以後這樣的孩子就是媽寶,會讓感情生活變得一塌糊塗。而且這樣的人也很難在事業上有所成就。所以父母一定要讓孩子學會自由的表達,讓他們學會獨立。這世間所有的愛都指向團圓,唯有父母之愛是為了分離


有故事的湯碗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基礎。家庭教育是終身教育,它開始於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兒期),嬰幼兒時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著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學、中學後,家庭教育既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又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其教育目標應是:在孩子進入社會接受集體教育之前保證孩子身心,健康地發展,為接受幼兒園、學校的教育打好基礎。著名心理專家郝濱老師曾說過:“家庭教育是人生整個教育的基礎和起點”。確實,家庭教育是對人的一生影響最深的一種教育,它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著一個人人生目標的實現。[1]
家庭教育其他觀點:
一、《辭海》:父母或其他年長者在家裡對兒童和青少年進行的教育。不同 社會有不同性質的家庭教育。中國古代有關家庭教育的文獻如司馬光的《
家範》,顏之推的《家訓》、班昭的《女誡》等。資本主義國家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一些思想家、教育家如誇美紐斯、洛克、裴斯泰洛齊等闡述了資產階級家庭教育的理論。社會主義國家的教育任務雖然主要由學校承擔,但也確認家庭是教育後一代的重要陣地。家庭與學校密切配合,統一教育影響,使兒童青少年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獲得發展。(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8月出版,第1023頁)
在美國通常稱為家庭生活教育,誇美紐斯稱之為母親膝前的教育。綜觀各國家庭教育概念演變過程,參考名家大師對於家庭教育概念的描述,結合我們家庭教育工作的實踐經驗,我們將家庭教育定義為:家庭教育就是家長有意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身傳言教、生活方式、情感、交流等方式,對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響,繼而家庭成員彼此相互影響終生的一種的社會活動。
二、趙忠心《家庭教育》指出:按照傳統的說法,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即由家庭裡的長者(其中主要是父母)對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實施的教育和影響。這是狹義的家庭教育。廣義的家庭教育,應錄是家庭成員之間相互實施的一種教育。 在家庭裡,不論是父母對子女,子女對父母,還是長者對幼者,幼者對長者,一切有目的、有意識施加的影響,都是家庭教育。
三、鄧佐君在《家庭教育學》一書中介紹了鄭其龍、趙忠心等家庭教育的觀點,並指出:一般認為,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發生的 ,以親子關係為中心,以培養社會需要的人為目標的教育活動,是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家庭(主要指父母)對個體(一般指兒童青少年)產生的影響作用。(鄧佐君《家庭教育學》,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7頁)
四、李天燕《家庭教育學》指出:現代家庭教育是指發生在現實家庭生活中,以血親關係為核心的家庭成員(主要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雙向溝通、相互影響的互動教育。家庭教育有直接與間接之分,直接的家庭教育指的是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與子女之間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實施的互動教育和訓練;間接的家庭教育指的是家庭環境、家庭氣氛、父母言行和子女成長產生的潛移默化和薰陶。現代家庭教育應該包括直接和間接的兩個方面。(李天燕《家庭教育學》2011年3月第1版)
五、趙雨林學者認為:家庭教育從廣義上看是全面促進家庭建設與發展的教育活動,是受社會各界共同作用和影響的;從狹義上看是指所有促使對-1~18歲生命品質成長即生命個體增值的教育活動,是通過家庭內部進行交互作用和影響

牧牧育兒


真正的大師是這樣教孩子的

楊絳先生在她九十多歲的高齡寫下了《我們仨》這本書,大多數人從這本書裡感受到的可能是楊絳先生和她的丈夫錢鍾書相濡以沫、溫馨甜蜜的感情。

其實,書裡除了有平和安然的家庭故事,更藏著夫妻兩對他們的女兒——錢媛看似平常實則獨具匠心的教育。

當然,他們的女兒也沒有讓他們失望,錢媛的優秀我不再贅述,更重要的是除了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績斐然,她還是一個擁有出眾品質的人。

這和父母的自身魅力和品格息息相關,夫妻兩對孩子的“潤物細無聲”的愛造就瞭如此出眾的孩子。他們的育兒方式,只是在我們原有的方式上顛覆了一些認知。其實,很簡單,也很容易借鑑。




良好的家庭環境不是刻意創造的,而是父母自身人格魅力的體現。

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性格養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當你能為自己的孩子提供一個安全良好的物質、生理等這些基本條件的時候,就要考慮如果為孩子提供豐富的精神環境。

那麼這時候,父母雙方的性格和夫妻關係對孩子的影響就是奠定孩子精神世界的第一步。

錢鍾書稱楊絳女士是“最才的女,最賢的妻”,其實她不僅是“最賢的妻”,也是“最慈的母”。

從他們之前的故事來看,夫妻兩人的性格比較溫和,不爭不搶,淡泊名利,專注自身領域,也沒有發生不可調和的衝突。兩人的夫妻關係穩定又充滿趣味,即獨立尊重,又可以互相包容。

書中有一段兩個人對於吵架的有趣片段:

我們覺得吵架很無聊,爭來爭去改變不了讀音的定規。我們講定,以後不妨各持異議。但此後幾年來,我們並沒有各持異議。遇事兩人一起商量,就決定了,也不是全依他,也不是全依我。我們沒有吵架的必要。

在這樣的溫暖平和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更加具有同理心和共情心,並且這樣的家庭氛圍,在無形中給予孩子安全感,大大降低在孩子成長或者長大之後因為“缺愛”而做出錯誤選擇的情況。

國外孩子孩子之所以比起中國孩子來說,更有自信自信心,主要是中式家庭教育下的孩子,普遍缺乏安全感。

培養安全感的基礎就是創造平和的成長環境。

這樣的環境不是與生俱來的,是需要父母及周圍的人自身性格的影響以及引導的。當然,對孩子來說,每天朝夕相處的是父母。

所以,創造良好成長環境的第一步,是父母自身性格的塑造以及建立和諧的父母關係。

與其費盡心思營造學習氣氛,不如讓孩子耳濡目染、自然為之。

夫妻兩人在各自領域都有比較高的造詣,這和他們如飢似渴地對學術的追求不無關係。

在《我們仨》裡,楊絳是這樣描述他們的日常生活的:

我們兩人每天在起居室靜靜地格局一桌,靜靜地讀書工作;夫妻二人的公寓裡雖然佈置簡單,但是最多的物品還是書,兩人品書、鑑書,互相交流心得;
我們無論在多麼艱難的境地,從不停頓的是讀書和工作,這也是我們的樂趣。
阿媛閒來無事就讀我案上的書。

也許普通家庭的父母做不到這樣,但也應該試圖為孩子營造一種學習環境。

就像錢媛一樣,家裡如果有很多書,對於孩子們來說,順手拿起一本書來看,和大人順手拿起手機瀏覽一樣自然,當孩子讀書變成一種習慣的時候,就不用家長要求孩子讀書。因為這時候,他不是為了讀書而讀書,是真心把讀書當做自己興趣和樂趣。

孩子們都善於模仿,尤其是模仿父母。

現在已經進入了“手機不離眼”的時代,很多父母也是一樣。如果你每天在孩子面前拿著手機,玩遊戲刷微博,那麼此時你身邊的孩子也處於一種浮躁狀態;相反地,如果在孩子學習、需要閱讀的時間,家長也能拿起一本書來安靜地閱讀,那麼孩子也會模仿父母,和父母一起安靜地閱讀。

為孩子營造一種學習的氛圍,給孩子一種閱讀情操的薰陶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必需品,但是不能只求表面而忽略本質。

不是自己一本書都不讀,就要求孩子無時無刻地學習,而是和孩子一樣,把閱讀學習當成習慣。

有趣才是親子關係的最高級體現。

童年的樂趣對於一個孩子對未來的世界觀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

往往童年生活健康快樂的孩子,對待之後面對的困難、挫折的態度更加樂觀、積極向上。

一個孩子的樂趣可能來自於各個方面,同學之間、姐妹之間、師生之間,更重要的是親子之間產生的相處樂趣。因為父母之間的樂趣,除了讓孩子得到快樂之外,更重要的是寓教於樂,在快樂中引導孩子。

有趣的親子關係要求父母對孩子要有一顆包容的心,父母要知道你的孩子只是孩子,不能按照大人的標準要求自己的孩子,並且要學會捨棄,選擇對孩子有利的重要部分。

比如,著名演員孫儷就曾經在微博透露,兩個孩子在家裡的壁紙上塗鴉,她本來怕孩子弄壞壁紙,想制止,但是丈夫鄧超任由孩子隨意塗鴉,因為他說你壁紙可以換,但是孩子的創作思緒打亂了,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楊絳先生本來是個愛整潔、愛安靜的人,家裡的一切都要擺放整齊,即使這樣,她有時候也會縱容父女兩的“惡作劇”,並參與其中,樂此不疲。

他們兩個會連成一幫向我造反,例如我出國期間,他們連床都不鋪,預知我將回來,連忙整理。我回家後,錢媛輕聲嘀咕‘狗窠真舒服’。有時他們引經據典的淘氣話,我一時拐不過彎,他們得意地說:‘媽媽有點笨哦。’”這樣的場景在書裡出現過很多次,父女兩經常為了做“遊戲”,把家弄得亂七八糟。

我想,普通的父母,尤其是對於愛乾淨整齊的父母來說,看到這個樣子,一定會生氣,並且會振振有詞的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是,楊絳卻沒有因此動怒而破壞孩子的樂趣。

一個有幽默感、有趣的人在群體中,情商普遍比較高,在群體中,也都是比較受歡迎的人。

培養孩子的幽默感是很多父母容易忽略的問題,大多數人都這是天生的,誠然有先天因素在,但是後天為孩子創造一個培養幽默感的有利環境,也是必不可缺的。

試想,如果孩子在長期壓抑、被壓制的環境下,還會是一個有趣的人嗎?

讓孩子擁有自主選擇權利的前提,是確保其擁有正確的價值觀。

關於賦予孩子多少的“自主權”,是長期以來比較有爭議的問題。

有人贊成“放養”,有人贊成“虎媽”的類型。

其實,在這一點,我比較同意楊絳的做法,那就是既不“放養”也不“圈養”,而是要在中間取得一種平衡。

每一個孩子都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他們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並且得為選擇承擔責任,這是每個人必經的一步。

但同是父母也有絕對的義務讓孩子具備選擇正確的人生道路的能力。並不是每個孩子生下來就知道怎麼做選擇,甚至做出正確的選擇,甚至在做錯選擇的時候,怎麼彌補。這和孩子的成長經歷以及父母教導息息相關。

所以,給孩子自由選擇權是必須的。

但是在這之前,應該要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樹立其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他將來判斷是非、自主選擇做鋪墊。

“錢媛在自己的每一步選擇,都選擇自己要走的路,而且她也走得很認真、很負責。”
“孩子自己決定的事,不予干涉。”

我想此時楊絳先生對女兒一種不干涉,是因為她完全有自信心女兒可以走得很好,並且可以為自己的人生負責。這也得益於多年來,對孩子的良好教育。


就像我在開頭說的一樣,夫妻兩對孩子的教育,看似平常人無異,實在會有一些我們會忽略的認知。育兒也是一種學習,學習大師總結的智慧,不失為一條捷徑!



家長智慧學


孩子成功的背後自然離不開成功的家庭教育。八仙過海各有神通,家長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職業和興趣愛好會帶來不同的家庭教育氛圍與教育效果。這也是俗稱的“起跑線”不同。所以,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也很難用統一的標準衡量。

作為曾經的教育工作者,儘管我離開教壇近三十年,變換過十多種不同的職業,但一直默默關注教育領域,包括用比較學方法關注西方教育與本土教育,發現我們的全日制應試教育的確與西方普遍通行的通識教育有很大差距,中國填鴨式的教育製造更多書呆子的同時,也在一步步地扼殺學生的創造力;而歐美自主辦學的選擇自由和放養式的通識教育,更能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

我曾與來自全國各地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和教育界朋友分享過這樣一種教育理念,即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基礎教育的三種環節:家庭的啟蒙教育、學校的全日制教育和開放的社會教育。許多家長容易陷入這樣的誤區,以為將自己的孩子託付給全日制學校而身為家長不聞不問就能萬事大吉。我想在此以女兒簡單的成長經歷說明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重要性。當然,我並非要完全排斥或否定全日制教育對兒童德智體全面培養所發揮的作用,尤其是對學生高中階段以前基礎學科的知識培養。

我女兒2014年以中山市一中最好的留學成績考入美國排名(2017年USNERWS排名,下同)第三十二的羅徹斯特大學多媒體專業,今年準備升大四,現在全球第二大公關公司萬博宣偉上海分公司實習。她從小喜歡畫畫,小學畢業以全市第一名的繪畫成績被中山市一中錄取為特長生,我們原來一直希望她以後考國內一流的美院。但高一讓她遊學美國一個月回來後,她突然轉向了,不想考國內美院而要留學,理由是職業畫家將來很難養活自己。我們一家商量後同意她的想法,從高二開始選擇英語培訓機構,加入模擬聯合國活動,到每次去香港考SAT,再到選擇美國的大學都是由她個人自主決定,我們只提供參考意見。結果,她托福考了98分,SAT綜合1920分,她與廣州中介選校時選了八所美國排名前六十的大學,最後被七間錄取:羅徹斯特大學,喬治華盛頓大學,濱州州立大學(公立),加州大學戴維分校(公立),威斯康辛大學,雪城大學和全額獎學金的舊金山藝術學院。這些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我們至今還保存完好。結果,綜合我們的意見,她選擇了羅徹斯特大學。我通過女兒這個經歷說明,家長一定要讓自己的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和獨立選擇,不要太多為他擔心選擇是否正確,因為他將來一定會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他的選擇是對或錯。即使錯了,也要讓他從失敗中吸取教訓而重新選擇,直到嘗試成功為止。也許女兒這點可能受我影響較大,我原來的專業是英語,結果不斷嘗試不同的職業或領域:教師、打工到打工皇帝、企業主、寫作、畫畫、園林設計師、音樂發燒友、電影發燒友、收藏愛好者、對未知領域和前沿科學的探索、愛好哲學等等。我廣泛的興趣直接從女兒兒童階段產生過潛移默化的影響:從小跟我一起聽古典音樂(她現在的舍友是全球排名第一的羅徹斯特發大學伊斯曼音樂音樂學院鋼琴專業的高材生),看科幻電影;參觀畫廊或畫展;暑期跟著我與來自全國各地的詩人、畫家、藝術家、導演等直接接觸交流互動。結果,這些社會活動開拓了女兒的藝術視野,也從中訓練了她如何與跨界領域的藝術家交流和表達。我認為這就是家庭教育之外很重要的社會教育。

今年二十二的女兒,從她的言談、口才、氣質、社交能力和綜合素質與同齡人比較明顯要優勝許多,她目前微博粉絲量達到驚人的24萬,她的朋友圈中不乏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杜克大學、紐約大學、波士頓大學、布蘭迪斯大學和國內清華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等牛人。因為,我從小就灌輸她一個理念:你想成為牛人,就必須爭取一切機會接觸不同領域的牛人,甚至挑戰牛人!我想女兒一直在嘗試。至於將來是否能成為牛人或女強人,已經不是作為父母的我們所期望的,而是要看她將來的選擇和造化。

最後,我想與大家分享我所關注的作家張承志在2012年北大畢業典禮發言提到的兩個關鍵觀點,他認為目前國內的大學畢業生普遍存在兩點缺失:第一,缺乏普通的生活常識;第二,缺乏對終極真理探索的可持續性熱忱。這兩點我是非常認同的。第一點與家庭教育有關,如果父母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識或自然科學常識,就很難教育自己的孩子也兼具更多的生活常識。言傳身教很重要。第二點,許多大學生以為畢業就完成學習,工作後由於生存壓力或受整體拜金主義思想的影響,很容易放棄再學習或重拾自己原初與專業無關的興趣愛好,更難保持童年階段的好奇心和童真,也就是探索終極真理的熱忱或藝術修養。要知道,這一探索與修養是持續一生的,也就是說,你自身存在的終極意義與答案,需要奉獻一生去追尋。


馬丁林2


什麼才是成功的家庭教育?這個問題收藏了很久,也看了很多有益的回答,有講述成功家庭教育經驗的,有講成功家庭教育方法的,有講成功家庭教育結果的,這些回答有很多值得讚賞和借鑑的地方,但成功的家庭教育孩子應該會是什麼樣的狀態?卻很長一段時間困擾著我!

女兒現在外地讀大二,在讀大學之前,和女兒的聊天基本都是有備而來,就是根據女兒成長的年齡段,閱讀儘量多的相關話題,加上自己的一些經歷分析理解,剩下要做的就是在女兒有困惑時答題解惑(女兒有個優點,就是有困惑願意和我們交流),雖然許多的“備課”沒用上,但還是樂此不疲!直到她讀大一的下學期,我的答疑解惑似乎都用不上了,更多的是女兒開始會關心我們了。孩子要越過的第一座山峰是父親(可能不是一座太高的山),學業、交友、處事、做人……不再是我經常要回答的問題了,更多的時候是我問她一些事情看法,聊天結束之前總不忘叮囑她要注意安全,不要熬夜。感覺沒什麼實質的聊天內容,卻總是在問她一些看似不經意的話題,反覆思索自己的行為,我要了解的是什麼?其實無非就是女兒現在的心理狀態好不好!潛意識裡感覺只要她心態積極向上,其實我不用擔心那麼多,我要相信她能行的!

終於像是明白什麼了,其實家長在教育上鋪墊得再多,也是要使孩子在未來的生活道路上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孩子最終要自己學會成長,也將會成為一個人格上獨立個體,而不是依附於父母!





行之家庭教育


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兒童比作一塊大理石,他說,把這塊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學校,3.兒童所在的集體,4.兒童本人,5.書籍,6.偶然出現的因素。

從排列順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兒童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然而不同的父母對家庭教育的認識各不相同,虎媽貓爸的“棍棒教育”、只關注成績的“功利主義教育”,還有順應天性的“放養式教育”,各種家庭教育觀念雜陳,常常讓很多家長迷失了方向。

失敗的家庭教育各有各的失敗,成功的家庭教育都有這樣的共同點,那就是:愛與智慧並行。

很多家庭,把愛當成了一種教育方式,於是成了溺愛,只會給孩子帶來毀滅。

愛孩子是一種本能,學會怎麼愛才是一種智慧。

莫言曾發表過這樣一段博文:“父母會愛並不及格,因為母雞也會愛,何況最真摯的愛的另一面往往是最苛虐的酷政。父母必須接受訓練,具有相當的質量才行。”

好的家庭教育,愛與智慧缺一不可。家長應該從這幾個方面來做:

1. 守住愛的底線,規矩原則不可或缺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一個人沒有規則的約束是無法在社會上立足的。

孩子年齡小,對任何事都沒有自己的判斷力,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對還是錯,這個時候父母的規則教育十分重要。

只有規矩的約束,才能幫助孩子守住行為的邊界,才能幫助他樹立正確的是非觀,這是成為一個人的基本。

很多父母愛的沒有原則,總是縱容孩子,犯錯了也不及時引導,孩子一步步挑戰父母的底線,變得無法無天,沒有一點規矩,成了人人討厭的“熊孩子”。

再愛孩子,也要分事情,在一些原則問題上作為家長一定要守住底線,教給孩子規矩和行為規範,獎懲分明,這樣孩子才能形成正確的三觀,學會獨立明辨是非。

2. 尊重孩子的人格,平等自由

孩子再小,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很多家長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覺得孩子是自己的一個附屬品,我生了他他就應該無條件順從我,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

比如過分保護孩子,為他包辦一切;過多地限制管控孩子,孩子沒有一點選擇的空間和自由。這都是不平等的畸形教育,最終的效果也可想而知:父母覺得操碎了心,孩子卻並不領情。

真正智慧的愛,是給孩子充分的尊重和自由,父母不能越俎代庖、包辦代替。應該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必要時加以引導,在適當的時候要懂得放手,讓孩子自己去經歷,去試錯,形成他自己的人生經驗。

在平等自由的家庭氛圍下長大的孩子,才能擁有健全的人格,對事物有自己的思考,不隨波逐流。

3. 發現孩子的閃光點,順應天性

生活中很多父母總喜歡拿自家孩子和別人家孩子比,“你看隔壁家小花,鋼琴彈得多好”“你看王阿姨的孩子,都當上班長了”······諸如此類的話幾乎每個人成長的過程中都聽過。

尺有所長,寸有所短,全才是少之又少的。

父母不應該盲目把自家孩子和別人家孩子作比較,特別是把自家孩子的缺點和別人家孩子的有點作比較,這種父母自以為的“激將法”、“壓力法”,往往只會起到反作用,打擊孩子的自信心,甚至會激發孩子的叛逆心理,破罐子破摔。

巴菲特說,父母唯一應該為孩子做的事情就是找到孩子的熱情所在,鼓勵他全力以赴地去追求,併發揮得淋漓盡致。

那些傑出的人才,通常都是發現了自己擅長的領域,不斷髮揮自己的優勢,最終收穫成功。

孩子只有在自己感興趣和擅長的事情上,才能最大程度激發自己的潛力和內驅力。父母作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引路人,應該尊重孩子的個性,揚長避短,努力去觀察和尋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發展孩子的特長,幫助孩子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道路。

盲目攀比,不瞭解孩子,讓孩子在不適合自己的路上艱難地前進,最終也是走不遠的。

4. 保持理智的頭腦,科學引導

現在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承受了太多壓力,學區房競爭,孩子升學的壓力,無形中讓家長們變得焦慮,生怕給不了孩子最好的。

其實父母大可不必如此煎熬,也不要和別人盲目攀比,這樣只會擾亂自己的心智,影響家庭教育的質量。

約翰•洛克說過,“家庭教育來不得半點浮躁,也不能求速成。家庭教育有其獨特的方式——通過家庭環境、氣氛,父母的言論、行為,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無形中塑造孩子的人格品德與基本素質。”

針對不同的孩子,家庭教育的方法也有所差異,這些經驗只能靠父母自己去慢慢摸索和積累。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不要患得患失,焦躁迷茫,只有在不斷的嘗試中,才能得到最科學最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

家長只需保持理智的頭腦,根據自己孩子的特性,採取科學的教育方式,最終都會水到渠成。

5. 不斷完善自我,與孩子共同成長

人們常說,父母是世界上唯一不需要證書、不需要考核就可以上崗的職業。這真是讓人害怕。

每個人在成為父母之前都是普通人,有了孩子之後就成為了孩子的“神”,一言一行都被孩子看在眼裡,並模仿出來,影響他的一生。

也是因為有了孩子,父母開始了新一階段的成長,在瑣碎的生活細節中,變得更加堅忍耐心、更加有責任感。

孩子一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他的認知,行為習慣絕大多數都來自父母。

所以越是這樣,家長就越應該不斷完善自我,從言行舉止到精神文化層面,成為孩子最好的榜樣,與孩子共同成長。

這也是一個成功的家庭教育最好的模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