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前腳抱著長孫無忌痛哭,後腳卻要治其死罪,原來只爲一個字

唐太宗李世民在坐上皇位之前,就總喜歡錶現出一副與世無爭的無辜樣,唐史書對玄武門事變的記載便是證明。太子李建成心胸狹窄,容不下戰功和威信比自己大的李世民,便和齊王李元吉聯合一起迫害他。直到被置於死地,李世民為了自保才無奈反擊,這才有了玄武門流血事件。

李治前腳抱著長孫無忌痛哭,後腳卻要治其死罪,原來只為一個字

李世民坐上皇位後,自己的兒子們為了皇位爭來爭去,先是太子李承乾試圖逼宮被廢,後來魏王李泰又上竄下跳為自己爭奪儲位,甚至不惜跑去威脅其他皇子,最終李世民選定了晉王李治為儲君。

李治不但是諸皇子中最默默無聞的一個,且性格軟弱、行事不決,立其為太子,必然會遭到大臣們的反對。於是李世民先是找來長孫無忌問其對立儲的看法,得知其也支持冊立李治後,便覺得安心一大半。

李治前腳抱著長孫無忌痛哭,後腳卻要治其死罪,原來只為一個字

於是在準備官宣李治為儲君的時候,李世民臨時心生一計,上演了一番前所未有的“自殺”大戲。他先是對著眾臣嘮叨一番,兒子們為了個皇位爭得你死我活,自己這個當爹的實在傷心又自責,在眾人暗自準備言詞勸慰之際,他突然從左榻上一頭撞下來,說要以死向唐高祖謝罪。在場的臣子們都被嚇蒙了,幸虧一旁的長孫無忌及時上前抱住了他,才擋了下來。

趁大家還沉浸在震驚中無法自拔的時候,李世民又從旁邊抽出一把刀,作勢往自己脖子上抹,繼續喊著自己沒有為大唐生下一個好的繼承人,實在無顏苟活於世。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此失常的皇帝,驚得大臣們下巴都要掉了,沒人敢上前說話。

李治前腳抱著長孫無忌痛哭,後腳卻要治其死罪,原來只為一個字

長孫無忌見狀,上前搶了李世民的刀塞到一旁的李治手裡,喊道:“晉王仁善,可為太子。”李世民這才喜極而泣,感嘆“原來我的雉奴都長大了,他當太子再合適不過了。”

一旁的大臣們還沒來得及反對,長孫無忌就高呼萬歲,並強調“有異議者,請斬之!”如此一來,在場的其他人終於明白了皇帝這場表演的目的,便都垂頭默認李治這位儲君了。

正所謂有其父必有其子,親眼見證了父親李世民影帝般表演的李治,功力自然也不淺。如果精明且城府頗深的李世民是賣“無辜”人設,還比較容易被人識破,那本就性格猶疑的李治,再扮演弱者,便很難讓人分清什麼時候是演戲什麼時候是真的軟弱了。

李治前腳抱著長孫無忌痛哭,後腳卻要治其死罪,原來只為一個字

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李治當時人在京城外,得知消息的他當即摟著舅舅長孫無忌的脖子號啕大哭,一邊悲傷父親的去世,一邊語無倫次,表示自己不知道該怎麼辦。長孫無忌見其無助的樣子,便一邊安排秘不發喪,一邊派人迅速送李治回京,如此,李治才得以順利登基。

登基之初的李治,處處依賴背後有關隴勢力撐腰的長孫無忌,在其幫助下逐漸掃除了皇位上的障礙。坐穩皇位後的李治,便開始著手攬回帝權,先是廢掉出身關隴世家的王皇后,改立代表山東門閥勢力的武媚娘,以打擊關隴集團在朝中的勢力。

李治前腳抱著長孫無忌痛哭,後腳卻要治其死罪,原來只為一個字

之後,便在以武皇后為代表的山東門閥勢力的幫助下,直接對抗以長孫無忌為代表的關隴勢力,給長孫無忌扣上了一頂“謀反”的帽子,將其削爵流放,其兒子也都被罷官除名,流放嶺南。不久,唐高宗又以複查長孫無忌謀反案為由,派人到黔州審訊,最終長孫無忌自縊身亡,其背後的關隴勢力自此在朝中的影響力一落千丈。

李治前腳抱著長孫無忌痛哭,後腳卻要治其死罪,原來只為一個字

眾所周知,李治在父親唐太宗還在世的時候,便敢於勾搭其才人武媚娘,可見其並沒有想象中的軟弱。唐太宗去世時李治已有二十二歲,且早已參與朝中議事,怎麼也不會無助到要抱著大臣脖子痛哭的程度。他坐穩皇位後的奪權之爭中的有條不紊,便是證明。

所謂號啕大哭,不過是為了示弱以迷惑長孫無忌和其背後的勢力,讓其安心扶自己上位罷了。千方百計、卸磨殺驢,在“權”字面前,人心真的是太複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