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 屹立在時光中的城市

喀什 屹立在時光中的城市

喀什 屹立在時光中的城市

喀什 屹立在時光中的城市

喀什 屹立在時光中的城市

喀什 屹立在時光中的城市

喀什 屹立在時光中的城市

◎文並供圖/張鵬

腳下的花磚地承載了數百年深深淺淺的足印,已經凹凸不平,卻依然泛出美麗的光澤;生土和白楊木搭建的土黃色建築連綿不絕,留下一代又一代人生活的痕跡,形成迷宮一般幽深的小巷;沿著菱形花磚小路可在城中隨意暢遊,而長條形花磚則意味著“此路不通”……這裡,是喀什噶爾老城,和我一樣第一次走進老城的旅行者,都會被深深震撼,彷彿一不小心闖進了某處靜止的時光中。在這座幾平方公里的老城裡,十萬多居民延續著古老的生活方式,保留著世代流傳的樸素的價值觀,承襲著祖輩流傳下來的技藝,歷史與文化融入平凡的日常生活。這裡的一切都安詳、緩慢而寧靜,把浮躁與喧囂遠遠隔開。

在喀什才能真正體會到歷史和現代的交匯,平地而起的高樓大廈彰顯著它日新月異的發展,而市中心滄桑的老城則讓人觸摸到千年歷史。從昔日的絲綢之路上的明珠,到今天“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穿越悠長的歲月,喀什一直是一個如此充滿魅力、令人難忘的地方。

五口通八國 一路連歐亞

隨著“一帶一路”的發展,喀什也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它為什麼會成為“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城市呢?這和它獨特的地理位置不無關係。

喀什是古絲綢之路南北兩道的交匯點,它北倚天山,西枕帕米爾高原,南抵喀喇崑崙山脈,東臨塔克拉瑪干沙漠。喀什周邊與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印度、阿富汗等八國接壤和毗鄰,到新德里、伊斯蘭堡、杜尚別、比什凱克等周邊國家首都,航空均在一個半小時以內,“五口通八國,一路連歐亞”的獨特地緣優勢在國內罕見。它是絲綢之路從中亞、南亞進入中國的第一大城市,也是通往西亞和歐洲的陸路通道。這使得它在“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中,“歷史性”地被推到我國向西開放的前沿。

實際上,被譽為“絲路明珠”的喀什千百年來從未曾寂寞,最早的關於喀什築城的文字記載是漢武帝時期出使西域、鑿空絲路的張謇,他在公元前128年抵達疏勒(即今喀什),記載城內“有市列”。“有市列”即指已形成城市的輪廓和街市。

當時的疏勒地處歐亞大陸中部,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許多古老的民族曾在這裡繁衍生息,發展了獨特的經濟和文化。在歷史上更是橫貫亞歐大陸,“絲綢之路”中國南、北、中三路在西端交匯的商埠重鎮,是著名的“安西四鎮”之一。

東西方的文化通過瓦罕走廊,在喀什相匯、交流。晉朝僧人法顯西行求佛、唐朝高僧玄奘赴天竺取經,都曾沿著這條道路走過。喀什的歷史就是世界文化活力的晴雨表:亞歷山大大帝時期,這裡文化的主流是希臘式的,印度崛起的時代,則是印度式的,中國的漢唐時期則是中原式的,而大探險家斯文·赫定看到的則是伊斯蘭式的。

此後的歲月長河,這個帕米爾高原向東的第一大城市,絲路當道的喀什一直在迎來送往。喀什經歷著戰亂衝突、人流融匯、宗教碰撞,歷經喀拉汗王朝、契丹西遼、蒙古察合臺汗國、東察合臺汗國及喀什噶爾王國、葉爾羌汗國和“霍加(聖人後裔)”等政權的統治。清朝設立“新疆省”,喀什設“喀什噶爾道”管轄。新中國成立後,設立喀什市。

歷經2000多年的滄桑世事,在變幻的風雲中傲然屹立,喀什就像一個戴著層層面紗的美麗貴婦,充滿神秘的魅力。

莊重與蒼涼 隱秘與繁華

第一次聽說喀什老城,是因為電影《追風箏的人》,由於阿富汗戰亂不停,最終電影的拍攝地點選擇了中國新疆的喀什,因為這裡有中西亞現存最古老的伊斯蘭風格民居建築群。

穿過新城的高樓大廈,進入喀什市中心之後,遠遠就能看見一片滄桑古老的建築,如同土黃色的波浪,高低不一,錯落綿延,被高樓大廈包圍在中間,好像一下子從21世紀穿越到《一千零一夜》的夢境裡,這裡就是喀什噶爾老城了。

迫不及待地來到《追風箏的人》拍攝地點,老城東北角的一塊高崖——闊孜其亞貝西巷,當地稱為“高臺民居”,這是城中最為古老的一片建築,有600年以上的歷史,依舊保留著中世紀的建築風格。觸目可及是斑駁的土黃、深棕、淺褐,建築材料是生土、土坯、磚和白楊木,佈局隨意、自由,巷子狹小幽深,沿著它們,彷彿能走到時光的盡頭去。

一位建築學家曾對喀什噶爾做過這樣的闡述:“喀什老城建築代表了一種天真的建築美學,它的自然本色,它凝固的流淌,是建築中最為樸素的一種表達形式。”歷經數百年的老屋,很多已經殘破不堪,甚至搖搖欲墜,然而實際上,它們的堅固遠遠超過人們的想象。當地居民把樹木去枝後,不經刨削加工,直接用來架構和支撐屋頂、閣樓和陽臺,這樣的房屋牆體厚重堅固,在缺少雨水的沙漠地區,這些房子顯示出獨特的“生態適應”,冬暖夏涼。

令人驚訝的是,這些房屋外表的殘破滄桑和院子裡的美麗溫馨形成鮮明的對比。在迷宮一般的小巷裡穿行,陽光忽明忽暗,很多房門是虛掩的,透過房門的縫隙,可以窺見內院的景象別有一番天地:盆栽的無花果樹和各種鮮花長得興旺,架子上掛著令人垂涎的葡萄,一張大炕佔據院子的很大面積,炕上鋪著鮮豔的氈毯,雕花迴廊連著客廳和臥室。身穿鮮豔的民族服裝的婦女們圍坐在炕旁邊做針線活邊聊天,孩子們在打鬧嬉戲。

小巷裡那些敞開房門迎客的通常是售賣工藝品的手工作坊,主人會用簡單的漢語熱情地招呼我們進來,屋裡是琳琅滿目的花帽、刺繡、地毯、十二木卡姆樂器。近距離地觀賞民居內部,更覺驚豔,楊木雕飾的樓簷和欄杆,造形別緻的花格窗戶,精美圖案裝飾的牆壁和地面,華麗的地毯和銀亮的餐具,到處都是花草果木,就像走進了童話中的秘密花園。參觀良久,即使什麼也不買,主人臉上的笑容也不會有絲毫改變。

初進喀什老城,它在心裡留下的印象就像是一個謎,各種矛盾的存在,卻充滿魅力。院裡與院外,屋頂上和屋頂下,彷彿兩重世界,莊重與蒼涼,向著上蒼的祈禱籲請;隱秘與繁華,世俗生活的歡欣享樂,緊密而自然地交融在一起。

文化留存於建築 鐫刻於人心

走在喀什的老街小巷裡,會感到那種世代生活留下的從容安詳,那種平凡瑣碎中的人情溫暖。像所有的歷史名城一樣,文化的印記不光留存於建築,更鐫刻於人心,形成了固有的生活習慣與思維方式。

喀什高臺民居的人口密度遠遠高於北京、上海這樣的大都市,因為這裡的居民對故土、對家族、對親人傾注了最虔誠的情感和深深的眷戀。千百年來,隨著一代一代人在這裡生活、繁衍,房子也層層疊疊,越來越高,每一代新人出生,老房子就會加高一層,加蓋的房子用楊木作為柱基,支撐在巷道兩側,巷道上空的房子就叫過街樓,老城裡到處是風格獨特的過街樓、吊腳樓和懸空樓。

闊孜其亞貝西巷的一所看上去很普通的房子竟有7層之多,這戶人家的另一個門就在下層的河灘上,隨著人口出生,百年來層層加蓋就形成了現在的規模。整個樓層包括了臥室、廚房、儲藏、起居、乘涼、餐廳等很多間房屋,客廳就有現代和傳統兩間,可以滿足數代同堂的生活需求。“這裡人口最多的一個大家庭有96口人,全都住在一個老房子裡,當地人沒有分家的習慣,喜歡所有的人住在一起,他們對老人非常尊敬孝順。”導遊告訴我。

喀什從2009年開始進行老城改造,居民可以自願外遷,入住政府新建的安置樓房,可是大多數老城居民不願意離開,選擇原地修繕改造。從小巷裡掛的一些指示牌可以看到,有數百年曆史的老屋比比皆是,爺爺奶奶、父親母親、兄弟姐妹,都是一家人,既是一家人永遠都不要分離,只要能和家人在一起,居住得擁擠一點有什麼關係呢。

親情,在喀什老城,是一種讓人羨慕和感動的存在,老城房屋的結構和佈局形象地詮釋了這個民族的家庭觀念和社會變遷。

傳承千年技藝 一部活的歷史

我選擇入住喀什老城裡的一家青年旅社,雖然條件不如新城的飯店,但是,親自在老城裡住上幾天,感受它的晨昏動靜之美,才能更深刻地領略它的魅力吧。

千百年來,喀什便是天山以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商業、農業和手工業一直是它的支柱產業,直到今天喀什老城還保留了很多傳統的手工業,成為它聯通曆史的一種方式。

青旅所在的這條街名為吾斯塘博依路,已經有千年的歷史,從早上8點多鐘,到深夜一兩點,這裡喧鬧嘈雜,人聲不斷,和幽靜深邃的高臺民居截然不同,充滿生機活力。不足一公里的古街上彙集了上百家低矮密集的生產作坊和銷售店鋪,從早到晚迴盪著叮叮噹噹的響聲。有銅器商、鐵器店、英吉沙小刀作坊、十二木卡姆樂器店、裁縫店……工匠們專心致志地坐在門口忙著手裡的活計。

在這樣的老街上,會強烈感受到歷史是一條流淌的河,流傳千年的工具、技藝和匠人精神通過這些手工業者,代代相傳,他們就是一部活著的歷史。經營手工作坊的有的是兄弟,有的是祖孫,保持著最原始的手工製作方式,門口隨意堆放的木雕、銅器和鐵皮呈現出極其絢爛的西域裝飾風格,有著繁雜的雕花圖案,而這些,基本都是市民的日常生活用品。

讓老城充滿生機的正是這些手工藝者,這裡很多街巷都是按行業自發形成的手工作坊和產銷市場劃分,如首飾巴扎(集市)、鐵器巴扎等,以其行業為名的街巷如喀贊其亞貝希(鐵鍋匠)、博熱其巷(葦蓆匠)、塔哈其巷(麻袋匠)、吐馬克巷(帽子巴扎)、巴格其巷(園藝巷)、闊孜其亞貝希巷(製陶匠)等等。

距離青旅不遠處就是一家紅銅作坊,每天都能看到一家老小三代人圍著銅鍋敲敲打打,爺爺經常坐在鋪子門口,帶著他的兒子們在各種器皿上刻花,最小的孫子跑前跑後,邊學邊玩。精美的紅銅鍋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上面刻滿了精緻的圖形裝飾。雖然大商場有各種現代化的電飯煲和高壓鍋,但是當地還是有不少人喜歡用這種傳統的紅銅鍋,據說用這種鍋做飯很有營養。

在闊孜其亞貝希巷,一家土陶作坊熱情地向我們敞開了院門,主人名叫吾麥爾,是這個作坊的第六代傳人。如今,土陶依舊是一些維吾爾族人日常用的器皿,比如裝酸奶、羊油的陶罐,吃飯用的碗,吾麥爾的祖輩父輩一直在做這些東西,到了他這一輩,他開始創作油燈、燭臺、花瓶這些工藝品,銷售給遊客。每隔15天,吾麥爾要燒一次窯,可以生產五六百件陶器,生活用品每件只能賣兩三塊錢,而旅遊工藝品則可以賣到15~20塊錢。

讓吾麥爾難過的是,在這條以“製陶匠”命名的街上,他差不多是最後的手工製陶人了。這裡的高崖上有一種叫色格孜的特殊泥土,千百年來用於製作美麗的土陶,無數土陶藝人世代以此為生,甚至不少國外匠人不遠千里來這裡取土。如今,色格孜泥土已經被挖光了,沒有了色格孜土的土陶還能存在多久呢?

傳統手工業是喀什老城的靈魂所在,因為老城的庇護,它們頑強地固守著傳統,然而在現代生活的侵襲下,它們還能保持多久,卻沒有人知道。

老城新城 傳統和現代的碰撞

細細品味老城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對一個久在喧囂焦慮中的都市人來說,也許是一種逃離,老城,就是那個提供“生活在別處”的最佳所在。

每天清晨8點多鐘,晨曦撒滿土黃色的屋頂,老城被陽光喚醒。饢餅店的小夥計起來了,點火燒起饢坑,飄著麥香的金黃色的饢很快出爐了;烤肉店的老闆剛宰殺了週末從牛羊巴扎買來的一隻大尾羊,把雞蛋打進切塊的羊肉中準備烤肉串的原料;手工作坊叮叮噹噹響起來,繁複的花紋從年輕工匠的手下誕生;老茶館裡的人川流不息,人們喝茶、聊天,大聲談笑。

直到傍晚,歐爾達希克路的夜市上,老人們叫賣著自家院子裡結出的無花果,一塊錢3個;賣哈密瓜的老爹左手挎著籃子,右肩搭一塊白毛巾;年輕人則支起爐火,油饢、羊蹄、羊頭、米腸堆成了小山……入夜,人群散去,烤肉串的煙火香氣瀰漫在街巷的每個角落。

這樣平凡的生活才是喀什老城的精髓,簡單、易足、仁愛、淡泊、平靜。在我們的世界裡,擁擠著慾望、喧嚷、浮躁、焦灼、孤獨和困境。老城,在當地人是生活的自然延續,對旅人,則是精神世界的嚮往和治癒。

千年的店鋪依然在叮噹作響,可是在老城周圍,一座新的現代化的城市正在迅速崛起,嶄新的機遇已經降臨喀什。在“一帶一路”大戰略下,喀什的未來藍圖已經描繪成形,它將建設中巴經濟走廊廊橋、建成中國——中亞——西亞交通幹線、成為中國——中亞——西亞能源資源陸上通道。發展成為西部經濟合作中心、商貿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文化旅遊中心、醫療服務中心……古老的傳統文化與現代的科技文明,將在喀什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