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那些事儿之19:武松打虎的风险与效益分析

泪别宋江后,武松赶往家乡清河县,路过挂着“三碗不过冈”招牌的小酒店,他接连喝了十五碗透瓶香酒。当酒店老板拿出抄白官司榜文,劝告武松不要独闯景阳冈时,武松的态度是“你信不信我不管,反正我不信”,他甚至怀疑老板趁住店之便,夜半谋财害命。武松乘着酒兴执意前行,当看到山神庙前官府的印信榜文时,他才相信景阳冈真的有虎。

水浒那些事儿之19:武松打虎的风险与效益分析

武松为何不相信酒店老板?首先是他时常闯荡江湖,耳闻目睹中积累了不少斗争经验:江湖险恶,要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其次是酒店“三碗不过冈”广告的负面影响。酒店老板自诩透瓶香酒吃三碗就倒,而酒量超大的武松是个特例,接连吃了十五碗意识依然清醒,因此他对酒店老板产生不信任感,以致酒店老板的各种警示教育都被武松怀疑之心“屏蔽”了。

水浒那些事儿之19:武松打虎的风险与效益分析

武松此人好面子,本待转身再回酒店,又寻思“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当时武松内心斗争激烈,由于自己过于自信把退路给堵住了,因此只有硬着头皮往景阳冈上闯。见红日西坠,武松依然自言自说道“那得甚么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自我安慰产生的博弈心理战胜了恐惧感,武松决定铤而走险。此时的武松心中是比较害怕的,但酒壮英雄胆,在烈酒刺激下,他一向敏感的神经有点麻木了,在没有搞清楚有无老虎之前,竟然躺在光挞挞的大青石上打盹。老虎也比较配合,没等武松睡着,它就及时出现了,吓得武松酒都作冷汗出了。武松在躲过老虎三次进攻后,开始绝地反击,怎奈施耐庵想成就武松的威名,打虎工具哨棒不慎被树枝崩为两截。老虎接着极力配合,被武松乘势按进了自掘坟墓的泥坑。武松手脚并用打了“五七十拳”,又怕老虎不死,用哨棒打了一回,终于完成了从无名小卒到打虎英雄的嬗变。

武松打虎风险分析:自信“这条景阳冈,少也走过一二十遭,几时见说有大虫?”,这说明武松对“有虎论”抱有怀疑,并非“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正是这种怀疑心理的支撑,使武松对能否遇挫的判断产生认识偏差。就是后来见到官府布告,武松还是抱有侥幸心理。如果遇不到老虎,则武松受益情况为:不遭受酒店老板的嘲笑;早点见到多年未曾谋面的哥哥;自诩夜走景阳冈。如果遇到老虎,孔武有力的武松可以利用哨棒与之对抗,胜则为民除害在江湖上博得好名声,败则命丧虎口,青春就此画个句号。但是被酒精麻醉后的武松根本没有分析过失败后的结果,他心理上当然也没有预料到真的“虎来了”,所以,武松打虎是在侥幸心理支撑下的小概率随机事件。

但是,就是这个随机事件,使武松受益终生。

武松打虎后,被阳谷县委县政府树为为民除害的典型,广播里有声、报纸上有文、电视上有影。武松当场把一千贯奖金分给贫困猎户,知县见他如此仗义疏财,就启动特殊人才引进机制,聘请武松为阳谷县荣誉市民,特事特办任命武松为步兵都头,待遇级别等同于国家公务员。

水浒那些事儿之19:武松打虎的风险与效益分析

武松杀死潘金莲和西门庆之后,各级政府念及他曾经为民除害的辉煌过去,从轻判处刺配到孟州监狱。当时,差拨索贿不成提出要按章办事,打武松一百杀威棒。嘴硬的武松回答“我若是躲闪一棒的,不是打虎好汉!从先打过的都不算,从新再打起!我若叫一声便不是阳谷县为事的好男子”,果然武松打虎的身份,引起监狱长儿子施恩的注意,于是武松又有了施展拳脚的舞台。

当施恩提出养好伤再说夺快活林的事时,武松大笑道:“我去年害了三个月疟疾,景阳冈上酒醉里打翻了一只大虫,也只三拳两脚便自打死了”。此处武松有点夸口了,他哪里是三拳两脚,分明打了“五七十拳”。武松打倒蒋门神后又自诩“休言你这厮鸟蠢汉!景阳冈上那只大虫,也只三拳两脚,我兀自打死了”。蒋门神开始不知道对手是谁,但一听打虎英雄这张名片,吓得不敢吭声了。武松威震飞云浦,血溅鸳鸯楼,连杀张都监等十五人,他依然不忘打虎的辉煌,便去死尸身上割下一片衣襟来,蘸着血,在白粉壁上写下八个大字:杀人者,打虎武松也!由此足见,武松对当年景阳冈打虎一事的自豪与自恋!

干任何事情都是有风险的,只要我们把握好其中的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偶然与必然的关系,方可决然做出抉择。成大事者,需要超人的魄力和果敢,冲动和勇气同在,成功与风险并存,否则唯唯诺诺,瞻前顾后考虑过多得失成败,终难成大事。当然,也要杜绝侥幸心理。武松的成功更多的取决于其实力,一朝弄险,终生受益。

由此想到当下贪官现象,有的政府要员前“腐”后继,让人叹服:“官”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对贪污腐败深恶痛绝,为治理贪污腐败现象,他诏令天下:“奉天承运,为惜民命,犯官吏贪赃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决不宽贷。”并称从地方县、府到中央六部和中书省,只要是贪污,不管涉及到谁,决不心慈手软,一查到底。作为开国之君的朱元璋,以极其残酷的法律严惩贪官污吏,其决心之大、力度之强、措施之狠,前所未有。朱元璋从登基到驾崩,他“杀尽天下贪官”的运动始终没有减弱,但贪官始终“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以致他晚年只能发出“为何贪官如此之多,早晨杀了,晚上又生一拨”的哀叹。

水浒那些事儿之19:武松打虎的风险与效益分析

其实,“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的现象,为侥幸心理作怪,当贪污腐败成为一种潮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者多存侥幸心理,假如遇不到“老虎”,自己冒险闯过“景阳冈”,就可以优哉游哉地快活一辈子,假如被“老虎”逮住,只有自认倒霉。只要“景阳冈”这条捷径存在,就不缺那些抱着侥幸心理闯一闯的冒险者,这也许是为何贪污之风难以根除的一个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