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爲什麼不能殺?

浮生如夢149004130


尼古拉二世的前車之鑑

尼古拉二世是一個好父親,但不是一個好君主,他對外擴張讓國家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內改革也是一籌莫展,於是布爾什維克黨人不斷髮動武裝起義,沙皇沒有斬草除根寬容了革命者,斯大林和列寧都經歷了數次流放發配邊疆。



1917年羅曼若夫王朝走到了盡頭,尼古拉二世主動退位,希望革命黨可以寬容他的家族,但是這是他一廂情願,革命黨在二月革命中把尼古拉和他的家人囚禁起來,先是被安置在西伯利亞亞託波爾斯克,數月之後,十月革命爆發後被轉移到葉卡捷琳堡,流放生活讓沙皇及他的五個孩子生活陷入絕境,革命黨沒有給予人道主義待遇,而是嫌棄他們活得太長了。不久,布爾什維克黨徒屠殺了沙皇一家,14歲的皇太子及沙皇幾個未成年的女兒,之後把他們澆上汽油毀屍滅跡,把骨灰拋到烏拉爾山區。

尼古拉退位的生活

沙皇的家族及資產階級團體聽聞消息後,誓死與列寧建立的新政府對抗到底,蘇聯為此付出了慘重代價,讓新生政權陷入內憂外患的困境之中,險些被白軍和國外勢力推翻陷入萬劫不復境地。

2008年俄羅斯高級法院判決沙皇家族為蘇聯政治迫害的受害者,沙皇的後裔們被賦予了俄羅斯公民的身份,結束了長期的流亡,回到了自己的祖國。

尼古拉一家

末代皇帝溥儀是一個傀儡

戊戌變法,光緒皇帝終於感覺自己有點像皇上了,康有為主持政治改革,譚嗣同主持編練新軍,梁啟超改組軍機處,其他人都進入了帝國的中樞,老佛爺似乎真的放權讓光緒來親政了。

不滿百日的維新,在頑固派和守舊派的壓力下失敗了,沒有軍權和政權的光緒皇帝只是慈禧皇太后的一枚棋子,戊戌六君子慷慨赴義,康有為學著東漢皇叔血衣帶詔書在海外發行救國債券,同時與他打擂臺的還有孫中山發行的國債,一時間君主立憲與民主共和成為了海外華僑茶餘飯後的談資,無論怎麼政權形式都不能改變時代的趨勢,中國不需要再有皇帝了。

載灃與溥儀及溥傑

光緒帝與慈禧皇太后先後駕崩,駕崩之前慈禧留下遺詔:後宮不得干政,權力回到了男人手裡,載灃和他的兒子溥儀登上了帝國權力最高峰,這個最高峰很快被小站練兵的袁世凱給推平了,他手中有槍,他相當中國的華盛頓。溥儀遜位了,民國政府按照協議予以有待,仍居住在紫禁城,享受皇族所有產業的所有權,民國需要派駐軍隊予以保護。

溥儀遜位的日子比沙皇在西伯利亞吃雪糕不可對比,可是皇帝不急 ,急死太監,留著辮子的張勳打著調和府院之爭的藉口進入北京城,復辟了清帝國,一時間北京城內清朝服裝賣斷了貨。溥儀牙牙學語,隆裕皇太后垂簾聽政,載灃彷彿看到了希望,不過一切都是黃粱一夢,不到滿月就被段祺瑞執政府率軍打了回來。



段祺瑞是一個念舊情的人,一日為臣,一生為臣,他的執政府寬容遜位的清政府。溥儀在錦衣玉食中成長,周圍的遺老遺少依然早晚請安,給他講述帝國天下和祖宗的萬里江山,溥儀內心深處植入了恢復祖宗江山的夢想。西北軍中服役的馮玉祥對於段祺瑞執政府縱容清政府復辟極為不爽,他認為國中之國的局面不可以繼續存在,共和就是共和,民國不僅要剪除頭上辮子,也要剪掉人們心中辮子,他乘著軍閥混戰佔領北京從紫禁城中驅除了溥儀和他的家族,並且強迫溥儀簽署文件宣佈自己成為中華民國的公民。

溥儀被趕出了紫禁城後隱居天津,日本人盯上了他,他的滿州老家仍然保留了根深蒂固的愛新覺羅八旗傳統,東北三省的軍政最高領導人張作霖不夠配合日本人戰略,日本人需要物色一個新的代言人,溥儀成為了理想人選。經歷了密謀之後,土肥原賢二和他的同事們安排溥儀進入日本大使館接著到東京覲見了裕仁天皇商定了偽滿洲國康德王朝的協定。



康德偽滿洲國,南京汪精衛偽政府,重慶國民政府三足鼎立,一切都好像回到了東漢末年分三國,不過中華民國不容許這樣的分裂,一切都需要服從民族利益和國家主權。抗日戰爭打了14年,我們第一次取得了對抗列強的勝利,接著我們鬥爭中求團結建立了新中國。

溥儀此時此刻正在蘇聯人軟禁之下,他經歷了東京審判,看到了美國人絞死了自己的日本友人,但是裕仁這個傢伙活了下來繼續當天皇,他開始盤算著新政府會對他怎麼樣呢?他在蘇聯期間聽到了沙皇的故事,他感到了絕望,列寧和斯大林被新政府奉為導師,自己肯定按部就班歷史重演。



對於如何處理末代皇帝,大家討論重點是按照統一戰線原則,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共同建設新中國,溥儀的歷史是清楚的,他一直被錯誤引導,被各種政治勢力當作傀儡,具備改造的基礎,於是他成為真正的共和國公民,他有了新的生活。


唐俊龍55398571


因為清朝並不是被推翻的。

大家都知道辛亥革命,這是導致清朝結束的一個大事件,但這不是一次徹底的革命。它影響大的都在南方,而在北方,清朝還有很大的勢力。不過,這些勢力卻掌握在袁世凱手上。

當時,袁世凱已經在家養老寒腿,辛亥革命初始階段,大清國還沒有派袁世凱出場,而是讓自己的嫡系王爺上,結果大敗,不得已才把袁世凱請出來。

請出來後,袁世凱就連戰皆勝,畢竟他手上的兵要精銳的多,不過,袁世凱已經有了小算盤,他也不想給清政府賣力,而是借這個機會撈取利潤。

這時候,南方的革命黨寄希望於袁世凱反正,利用袁世凱推翻帝制,然後讓袁世凱當總統,袁世凱就開始勸清朝遜位,天天想辦法嚇唬隆裕太后,給她講法國皇帝的最後下場。

最後隆裕太后是同意遜位,結束帝制,開啟共和制,人家自己退的,當時也簽了合約,又不是暴力推翻帝制,當然不能殺人家溥儀。

不但不能殺,溥儀還有很多特權,比如在皇宮裡還能當自己的小皇帝,每年四百萬元,由中華民國拔專款供溥儀使用。宮裡的人還可以繼續上班,只是不再招新的太監。溥儀在中華民國的地位等同於外國君主。

人家地位這麼高,比一般的老百姓強多了,老百姓都不能殺,你殺他?中華民國還要不要契約精神了。

不過,後面溥儀還是被趕了出去,這不怪中華民國,而是溥儀自己不遵守合同,一直想復辟,那不但一年四百萬的銀子沒了,還被趕了出去,後面又去了東北跟日本人合作。再到後面日本投降,溥儀原本要到日本去的,半路被蘇聯抓去,蘇聯人當然也不可能殺他。

不但不殺,反而優侍他,好吃好喝供著。為什麼?人家前清的皇帝,自有其利用價值,就是沒價值,供著當個門面也是好的。反而是那些勞苦老百姓,沒幹壞事,只做好事,反而說死就死了。

這是人與人的差距,是其出生就決定的。

到了後面溥儀還想永遠留在蘇聯算了,不過,最後還是回了國,回了國,已經是新中國了,對他也定了性,是大蔣介石,但改造為主,不能簡單殺了。

所以,溥儀被改造了數年,後面安排了工作,娶了老婆,據說不能行使丈夫的義務,還能回故宮,就是要買門票而已。


腦洞歷史觀


沒什麼不能殺的,不過是沒殺而已,因為殺了溥儀,付出的代價遠比得到的好處要大,所以沒必要這麼做,這個道理,袁世凱明白、北洋軍閥也明白,後繼者更加明白。

末代皇帝溥儀,其當上皇帝更多是一種無奈,沒有他選擇的餘地,而他的一生也被皇帝這個身份所禁錮,即便他僅僅當了幾年皇帝。

溥儀登基的時候是3歲,宣佈退位的時候只有6歲,完全是個懵懂孩童,很多事情都是由其父攝政王載灃代理的。而清廷的軍事實力大都被袁世凱控制在手裡,滿清貴族也早沒有東山再起的膽魄和能力,溥儀只不過是一面不耀眼的旗幟而已

可以說,在這短暫的皇帝生涯中,根本談不上溥儀有什麼錯,對人民,對國家的犯罪都是那些實權派的鍋。

在退位後的幾年內,溥儀的生活過得還算滋潤,這得歸功於清朝和平退位式的滅亡,而不是被革命徹底推翻,像查理一世、路易十四、尼古拉二世,都是死在革命的屠刀下,畢竟革命就是以推翻舊又秩序為目標,舊秩序的領頭人不死怎麼完成革命。

中華民國的建立大多說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果實,但總歸來說,革命並沒有完全成功,而袁世凱本身是清朝的大臣,對君主制本身就有不小的擁護性,不然也不會搞稱帝這荒唐事。

清帝遜位,民國直接繼承清朝,袁世凱很清楚,殺溥儀很容易,但殺了他自己沒什麼好處,還惹一身腥,畢竟清帝退位可給清朝皇室攢了不少人氣,而且溥儀要是不明不白地死了,民國的合法性也將受到質疑,那些心懷鬼胎的分裂分子還不高興壞了。

袁世凱死後,中國進入到軍閥混戰的風雨年代,也曾有一個短暫的復辟鬧劇。稍微長大些的溥儀被張勳拎出來復辟,在這件事上,溥儀是異想天開,而張勳自然也有自己的打算,不過是拿溥儀當個幌子罷了。

不過經此一事,軍閥們也知道了溥儀的潛在威脅,這是一杆大旗,所以張作霖還給溥儀行過大禮,為的就是名正言順,不過這杆大旗最後差點被馮玉祥給砍了,溥儀被馮玉祥從紫禁城趕出來,優待條約進行修改。

離開紫禁城的溥儀寄居在天津,做起了寓公,日子也還逍遙。在這期間,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溥儀沒什麼價值了,不過頂著個遜帝之名而已,不會對誰有太大威脅,所以孫殿英明目張膽地挖了清東陵,也依舊能逍遙法外。

但清朝的遺老遺少們奮力在日本人面前說道溥儀的作用,

20多歲的溥儀也還老做著復辟清朝的美夢,於是日本人就利用他這個心理,把他整到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這是溥儀人生中最大的汙點。

日本人沒事自然不會殺自己的傀儡,很快日本人發現溥儀的旗幟其實並不鮮亮,於是他們又勾搭上了汪精衛,建立起偽國民政府。這是對國民政府的直接挑戰,所以老蔣把刺殺重點放在了汪偽政權上,溥儀那邊山高路遠又不重要,也沒有什麼刺殺行動。

日本戰敗後,日本人是計劃送溥儀到日本的,由於各種原因沒有去成,被蘇林紅軍俘虜了,還曾在東京審判出庭作證。1950年8月1日,溥儀作為“戰犯”移交給我國,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受到約十年的改造。

獲特赦後,溥儀也認識到自己早年的各種錯誤,深有悔改之心,之後也就是一個普通的公民,自食其力,也沒有搞什麼特殊化。

自古以來,殺前代皇帝,無非是擔心其復辟,但溥儀在解放後毫無復辟可能,沒有殺他的必要,相比殺了他帶來的政治影響,這可是得不償失。

殺個無權無勢的皇帝很簡單,可是丟了正統,缺了合法性,想要坐穩天下,總要多費幾番功夫,不如任他自生自滅,相安無事。


平沙趣說歷史


1908年12月2日,年僅不到3歲的溥儀有一天,坐在冰涼的龍椅上的即皇帝位,面對著黑壓壓一群頂戴花翎與長袍馬褂,沒見過這陣勢的溥儀放聲大哭,急得滿頭大汗的父親醇親王載灃滿頭大汗地將他摁住:別哭了,別哭了,快完了,快完了。溥儀即位不到3年,大清真的完了,1912年2月12日,根據袁世凱和清廷談判結果,優待清皇室為條件,溥儀退位,袁世凱當然不會殺溥儀了。

1917年7月1日,張勳率幾千辮子軍進入北京,趕走黎元洪為首的北洋政府,把年僅12歲的溥儀抬出來搞了一場復辟,僅12天后,溥儀再次宣佈退位,因為此事件是亂哄哄的鬧劇,而溥儀尚年幼,所以免除了懲罰。

1924年爆發直奉戰爭,10月23日馮玉祥帶兵攻入北京後不但控制了北洋政府,還氣勢洶洶的要剷除封建帝制的禍根,槍口直指溥儀,已經快19歲的溥儀只說了一句話:我願意當一個普通百姓。使得溥儀逃過了此生死劫難,只是被趕出了紫禁城。

1934年3月1日,被日本人囚籠多年的溥儀,終於被一批滿清遺老和日本侵略者挾持到了東北,成為偽滿洲國的不折不扣的傀儡。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溥儀知道自己肯定成為了中國的罪人,當天就頒佈了《退位詔書》,並焚燒和銷燬了大量清朝的遺物證據準備外逃,8月19日在瀋陽上飛機前被蘇聯軍人逮捕並帶往蘇聯。

對於這位特殊的政治犯,蘇聯人對他還算客氣,溥儀為了躲避災禍,也作為遠東軍事法庭出庭證人指責日本的犯罪事實,1950年溥儀被引渡回中國,擔驚受怕5年之久的溥儀終於要走上斷頭臺了,但此時的中國已經解放,社會交給他一次做人的資格,1959年12月4日,愛新覺羅·溥儀在撫順戰犯管理所眼含熱淚接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赦通知書》,然後鞠躬行禮。


圖文繪歷史


不管是誰只要沒有對他者造成實質性的傷害,都不應該被懲罰,更不應該被隨意殺戮。溥儀曾經貴為皇帝,而且縱觀溥儀的一生,也是可憐加可悲,所以不應該殺掉溥儀。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幾個比較重要的關鍵節點上面,溥儀是曾經的比較關鍵的角色,而在這幾次的重大歷史事件上面都曾經有人放話要殺溥儀,但是最終都沒有實行。

第一次是在辛亥革命後,1912年1月1日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不過當時清政府還在苟延殘喘,因而南京臨時政府曾經謀劃進行北伐,直搗黃龍,其中有人就提出應該一直殺到紫禁城,將溥儀皇帝和隆裕太后處斬,以斷掉封建主義的禍根。不過,很快南京臨時政府就結束了北伐的計劃,準備效仿英國在中國來一場不流血的“光榮革命”,主要原因就在於袁世凱當時已經有意願與南方進行和談,而南方革命黨鑑於自己實力有限,也願意與清廷進行和平交涉。袁大頭為了實現自己的總統夢,連哄帶騙的讓溥儀皇帝退了位。雙方既是為了實現和平,自然不應該殺掉溥儀小皇帝,而且當時小皇帝才6歲,殺掉太殘忍。

溥儀在清朝滅亡後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作為五族共和的一個紐帶。當時的滿蒙很多上層人物都視溥儀為精神領袖,如果殺了溥儀很可能會導致滿蒙獨立運動惡化。有溥儀在,那些吃羊肉喝馬奶酒的王公們至少還是認賬的。

民國初年,雖然民國政府每年要給清室400萬生活費,不過從維持民族團結的角度來看還是很值得的。

所以溥儀不能殺,即便是馮玉祥派兵驅逐溥儀的時候也僅僅是驅逐,沒有想過要殺掉溥儀。


青年史學家


這要分四點來說:

1袁世凱為什麼不殺溥儀?

2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為什麼僅是驅逐溥儀,卻不殺?

3日本人為什麼要扶持溥儀?

4蘇聯人為什麼在1945年劫持溥儀後不殺?

51950年後,新中國在引渡溥儀後為什麼不殺?

先來看第一條,其實不僅僅是袁世凱,更包括了孫中山,段祺瑞,張作霖等推翻清政府統治各個勢力的首腦,都是不敢直接殺了溥儀的,孫中山提出的也僅是“驅逐韃虜”,而沒有說“消滅”。這主要有兩部分原因:

一儘管中國迎來了辛亥革命,但是山頭林立,軍閥遍地,嘴上說的都是救國救民,實際做的卻是爾虞我詐,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爭鬥。更有日俄等外國勢力虎視眈眈,清政府的退位不是因為革命,而是出於南北和談,其背後的原因,錯綜複雜。簡單來說,理解了日後七七事變,共產黨提出的“保蔣”,就理解了清政府只是以退位告終,甚至於民國政府還通過了《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之條件》共8款:

(1)清帝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以待各外國君主之禮相待;

(2)清帝歲用銀四百萬兩由民國政府撥用;

(3)清帝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人等,照常留用;

(4)清帝宗廟陵寢永遠奉祀,民國政府酌設立衛兵,妥慎保護;

(5)德宗陵寢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禮,仍如舊制。所有實用經費,並由中華民國支出;

(6)以前宮內所用各執事人員,可照常留用,惟以後不得再招閹人;

(7)清帝原有之私產由中華民國特別保護;

(8)原有之禁軍歸中華民國陸軍部編制,額數、俸餉仍如其舊。

二之所以會提出以上八項優待,是“養”天子以令諸侯的翻版,不致於讓民國政府還未能直接統轄接管的邊境地區,能夠不脫離中華之統治,以保證中國領土的完整統一。

2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的目的,是為了什麼眾說紛紜,有說是收了張學良50萬錢,臨陣倒戈,迎奉倒直,有說是為了向孫中山示好,並想讓孫中山來主持國體。至於逼走溥儀,並撕毀給予大清皇帝之優惠條件,不過是為了給自己推翻曹堒,背叛自己主子的行為臉上貼金罷了。延續革命之精神,堅持反清,反封建云云大唱高調,即便如此,他後來還是成了眾矢之的,最後經略西北,與逼走溥儀的行為不無關係,可見當時與論之激烈。

3日本的軍事人員大多熟讀三國,對“奉天子以令諸侯”這話自然是再熟悉不過,所以扶持溥儀,並向孫中山和張作霖施壓或交易,經營滿洲國,培植親日勢力,以此做進一步侵略中國的打算,可謂是步步為營。

41945年,溥儀在瀋陽準備逃亡日本時被蘇聯俘獲,並享受了如“阿斗”一般的五年的“優待”俘虜的日子,蘇聯人想用來做什麼,未必可考,起碼是“奇貨可居”,甚至溥儀就如同他的前輩一樣樂不思蜀,給斯大林寫信,希望能夠長期留在蘇聯,還特意問內務部代表:“請問一下,你們蘇共內是否有‘皇帝黨員’?”當他得到否定回答後,溥儀竟又慨嘆道:“這真的很遺憾,我完全可以成為第一個加入蘇共的‘皇帝’。”斯大林是不是感覺跟司馬昭一樣就不知道了,起碼,溥儀是想讓人“放心”的讓他繼續這樣待遇還不錯的活下去的。

5新中國對待俘虜和戰犯一向是寬大政策,再說,皇帝本人在蘇聯都表現得這麼傻白甜,回來後更是積極改造,並主動要求參加工作,為建設新中國發揮餘熱,誰吃飽了撐的,還殺他?

一一據說死因是手淫過頻,腎功能障礙,引發尿毒症。(編得很不科學,卻很附合政治。)


蔡員外1979


孫中山先生說:“並不是每一個國家的革命,都需要斷頭臺!”這是孫中山先生告訴清政府的,也算是對清政府的一種妥協。而袁世凱在勸隆裕太后的時候,也是仔仔細細的把法國大革命絞死國王的故事講了一遍,隆裕太后心裡再怎麼沒數,也明白了袁世凱同革命黨達成了協議。於是以退位換自保,由此溥儀得以活下來。

而袁世凱則以為要挾,來逼迫清帝退位,袁世凱十分清楚自己可以左右這場革命,但是要利益最大化,那麼還得推翻清政府,因為袁世凱早已經有稱帝的野心。袁世凱在辛亥革命中的貢獻,還是需要正視的,畢竟袁世凱沒有選擇支持清政府,依靠袁世凱的實力,完全由把握大權獨攬。但這一點也透露出來了袁世凱過人的判斷力,那就是清政府過於腐朽,操控了也是無益的。

所以當年溥儀能夠不被絞死,首先就是革命黨未取得絕對優勢,再有就是袁世凱的原因。袁世凱當初小站練兵的時候,很多人不看好袁世凱,畢竟清政府搞了這麼多年的新軍,結果依舊是一觸即潰。然而袁世凱卻成功了,真正意義訓練出來了中國第一支新軍,無論編制還是武器配置,都是達到了新軍的標準。

袁世凱當年用新軍作為要挾手段,可以說確實是沒人能奈何他,只可惜袁世凱沒有意料到這北洋軍會分化,尤其是原本支持自己的部下,居然也反對其稱帝。這可能和新軍接觸的思想有關吧,畢竟洋教官帶來的肯定不是什麼忠君思想。袁世凱小站練兵,居然影響了中國近代史三十多年,實在令人唏噓!


小司馬遷論史


溥儀不能殺,他作為中國清王朝最後的一個皇帝,在中國近代史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由於他的存在,也使得中國在新舊朝代更替中沒有付出更大的代價,對於當時穩定滿族人心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溥儀是中國封建王朝過渡到近代進步社會的關鍵人物,他的決定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在很多國人的認知中,清王朝的滅亡與新時代的建立,是經過徹底革命才完成的轉變,但是事實上,這個認知是不完全的。在中國歷史從清朝到民國的轉變過程中,有一個很關鍵的地方,就是溥儀在袁世凱的勸說下,宣佈退位,最終實現了兩個時代的和平交接。

所以從歷史角度上看,不管溥儀宣佈退位是不是處於自願,但是他的決定事實上造成了兩個時代的穩定轉變,這使得當時孱弱的中國社會,得以避免因為戰爭而使得國家遭受更多的損失。從這個角度上看,溥儀是有利於這個國家的。

溥儀是清朝滿族的利益代表人,一旦他被殺,將會導致一個民族從此不敢再融入中華大家族。

清朝的國家政權是滿族建立的,溥儀作為清朝的皇帝,他既是滿族的最高領袖,也是中國的皇帝,雖然辛亥革命動搖了清王朝在中國的統治,但是並沒有動搖溥儀作為滿族人的最高領袖,對滿族的影響力。

因此當時的革命軍之所以沒有誅殺清朝皇室,允許他們投降並移交政權,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就是為了避免因為誅殺前朝皇室成員,而導致整個滿族的反抗,要知道當時的滿族大概有100多萬人,並且這些人大多數都生活在長城以北地區。

如果革命軍殺害了溥儀,將勢必會引起滿族及其它八旗的恐慌和反抗,繼而動搖中華民國對東北地區的以及內、外蒙古地區的控制力。如果革命軍優待溥儀,那麼滿族以及其他少數民族自然也會對革命政府放下戒心,繼而重新融入到中華大家庭中來。

所以溥儀作為清王朝舊勢力的代表,殺掉他並不會給中國帶來任何的實際利益,反而會引發各種不必要的矛盾,與其這樣還不如優待他,將他作為穩定滿、蒙等少數民族的重要砝碼,為中國的穩定做出他一份應有的貢獻。


落下m


作為中國的末代皇帝溥儀他的存在,一直比較特殊,按照提問題的人來說,要殺掉溥儀,那麼什麼時候,又有什麼樣的人,會以什麼樣的動機殺掉溥儀呢?

溥儀一開始面臨生命上的危機,肯定是在他簽下退位詔書,然後放棄皇帝位置,這一段時間開始說起,作為封建帝制的象徵,溥儀當時極有可能被當時的革命黨人抓過來作為獻祭資本主義的一種祭品,被殺掉,比如說路易十六,但是,出乎大家意料的,是由於中國官僚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勢力太過於龐大,致使中國資本主義的勢力過於弱小,沒有辦法,單方面決定溥儀的生死。

決定溥儀生死的人是誰?投機主義者袁世凱,佔據了這個位置,他是如何上位的,一方面,除了他過人的政治手腕,還有他那隻北洋軍以外,還有另外一個方面,他是得到當時清朝元老的支持!清朝政府已經是一艘破船搖搖欲墜,大家何必去管這個人呢?還不如將有限的政治資本投資到一個能夠決定或者說能夠保護他們安全的人身上。

這個時候對袁世凱而言,溥儀這個人並不是單單的只有一個廢棄的皇帝這樣一個名號,相反,他手裡還擁有著能夠支配其他清朝元老的一種能力,所以說這個人不能夠當作是一個累贅,把它丟掉,而是應該當做一個吉祥物供起來。

可以說,袁世凱活著的時候,溥儀是最安全的,但是,袁世凱死了,溥儀真正的危機才開始誕生,當時袁世凱手底下那些小的軍閥根本就沒有雄霸天下的志願,他們只需要保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因此對於他們來講,供奉一個什麼都不會,幹什麼都不能夠給的,末代皇帝,還不如將這點費用投入到軍隊的建設之中,或者養活自己的一家老小,並且與此同時,隨著孫中山發展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大清王朝原先遺留下來的各種勢力慢慢減弱,尤其是那些清朝所遺留下來的那些八旗貴族漸漸的腐化墮落,大家手裡錢被敗了個乾淨,權利也沒有了,所以說,這個時候溥儀就有點像各路軍閥手上的玩具一樣,任意拿捏,出於無奈之下,各路軍閥將他趕出了紫禁城。溥儀躲到了天津的租界裡面,並且在這裡尋求到了日本人的幫助,如果他一直呆在北京的紫禁城那麼溥儀將死無葬身之地。

這個時候,日本人找到他並且跟他一起要求談合作,溥儀在這個時候看到了能夠復興的希望,有了,日本人的保護,當然其他軍閥不可能拿這個末代皇帝開刀,日本人方面也一直把溥儀當做一個未來能夠完全侵佔中國。而選擇的和潛在的合作人,作為一個保護對象保護了起來。

最終,日本人吞併了東三省,痴心妄想的打造了一個為滿洲國,讓溥儀當了皇帝,此時此刻,不得不說,東北三省作為曾經八旗子弟。建功立業的起家之地,溥儀在這批人裡面的領導能力還是相當強悍的,也正是出於這個原因,這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在溥儀這個歷史遺留問題上面,我們也是誠心感到十分的糾結,這一點在接下來我會提到。

我們收到溥儀當了日本人的傀儡,這個時候自然是沒有人能夠威脅到他的生命安全,直到日本人宣佈投降。前蘇聯紅軍率領大軍攻入東北三省,這個時候沒有來得及登上飛機,而被前蘇聯紅軍截擊下來的皇帝溥儀,生死問題又擺上檯面。

但是不得不說的是日本人的提前投降救了溥儀一條性命,如果說前蘇聯紅軍在攻入瀋陽的時候,當時日本關東軍沒有投降,那麼溥儀將面臨的生死危險,正是因為日本軍隊的提前投降,致使無從發洩自己怒火的蘇聯紅軍沒有將怒火轉移到這個沒代皇帝的頭上,並且還要利用他在戰爭結束之後的戰爭法庭上面作證人。

此外,我們不得不提的是前蘇聯人曾經對於東北三省存在一定的覬覦之心,這一點是歷史事實,無從變改,斯大林的大國沙文主義一直是為人所詬病的地方,溥儀這個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滿足蒙古族等一系列少數民族的號召力量,如果說能夠把這個人攥在手裡,對於未來東北三省的控制將是一種沒有辦法所能比擬的優勢,比如說曾經讓人比較啼笑皆非的就是溥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接待進北京之後,當時有遺留下來的清朝元老,曾經想把自己的女兒進貢給他做妃子,由此可見,溥儀在整個滿族裡面無可比擬的崇高地位。

所以前蘇聯方面一直對於溥儀的存在表示支支吾吾,說人在我手裡,但是我本身並不想給你,就這樣溥儀一直被關押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向前蘇聯方面單方面提出照會,說我們一定要將這個中華人民曾經的子民給接待回來。

這一點對於民族的融合性和民族大團結而言是必須要做的一件事情,並不是說沒有,溥儀我們不能夠做成這件事情只是說有了溥儀這一件事情做起來難度,可以相當程度的降低。

總的而言,末代皇帝這四個字一直是強加在溥儀身上的一道枷鎖。這個枷鎖束縛了他自由,使得他差一點成為民族歷史的罪人,但是與此同時也保障了他的人身安全,這個人是可悲的,而且十分的可憐。


漩渦鳴人yy


作為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最後一位皇帝,做為260多年滿清的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注定要載入史冊,不管是光彩的還是醜陋的,歷史,終將留下他的一筆!(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就溥儀的一生來說,如果用倆字來總結,那就是――被迫;如果用仨字來總結,那就是――不容易,如果非要在這仨字上加一個“量化詞”,那就是――太不容易!

“被迫”或者說“脅迫”可以說貫穿了溥儀的一生,想當年當皇帝,他就十分不樂意,當然也輪不到他,他是醇親王載灃的兒子,與光緒帝並無任何關係,但他與慈禧太后淵源頗深。

慈禧太后寵臣榮祿的女兒就是溥儀的母親,他母親從小是在慈禧太后眼底下長大的,因此對於溥儀也是格外照顧,最後竟然照顧了個皇帝,當然,溥儀本人是十分排斥這種安排的,據說當時被宮裡來的太監抱走時,溥儀是又哭又鬧,生氣完了。

這是溥儀第一次被脅迫當皇帝,當然不會是最後一次,光緒帝的皇后,溥儀在位時的皇太后裕隆太后1912年2月12日下詔退位,到了1917年,對前清據說“忠心耿耿”的張勳又心血來潮,非讓溥儀復辟。


溥儀不想幹,張勳刀架脖子上逼著幹,最後溥儀又當了十多天的皇帝,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對很多人來說,當皇帝都是夢寐以求的幻想,但對溥儀來說,似乎一切都來的太容易,容易到溥儀都不想要。

後面還有,1924年溥儀被馮玉祥從紫禁城趕走後,就被日本人接去天津供養,到了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又想溥儀當皇帝。

建立偽滿洲國,立溥儀為帝,實行殖民統治。

溥儀的三次皇帝,可以說都當的那麼不情不願,每次都被人拿來當工具一樣,完全沒有皇帝的尊嚴和權勢,就如跳樑小醜一般,被各股勢力玩弄於鼓掌之中。

因此,總結溥儀的一生,用“不容易”三個字確實貼切,一個被時代裹挾的人生本就是個悲劇,如果在其中完全喪失自我又扮演不光彩的絕色,則更是慘劇。


但即是如此也不能做為溥儀應該被殺的理由,他是一個時代的標誌性人物,殺他是需要揹負巨大的輿論壓力和道德壓力的。

更何況,憑什麼殺他?用暴權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