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水庫:增源節流 放水1500餘萬立方抗旱保灌溉

白马水库:增源节流 放水1500余万立方抗旱保灌溉

(6、7月份,因連續乾旱,水田開裂嚴重)

白马水库:增源节流 放水1500余万立方抗旱保灌溉

(白馬水庫管理處對渠道清淤清障)

白马水库:增源节流 放水1500余万立方抗旱保灌溉

(白馬水庫管理處組織人員清除雜草灌木)

白马水库:增源节流 放水1500余万立方抗旱保灌溉

(用水調度命令)

婁底新聞網訊(記者 鄧濤)今年入夏以來,受持續高溫晴熱天氣影響,婁底各地山塘、水庫、稻田、水井等出現乾涸。截至8月,漣源市白馬水庫今年累計降雨735mm,不足歷年降雨量的50%,今年最高水位176.12米,庫容4322萬m³,是近三十年來降雨量最少的年份,灌區農業生產面臨著嚴峻的考驗。為緩解旱情,做好抗旱工作,白馬水庫管理處迅速部署,籌劃各項防汛抗旱工作。

白馬水庫始建於1958年,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城鎮供水、防汛防洪和水力發電等綜合利用的省重點中型水利工程。水庫總庫容6650萬m³,正常庫容5500萬m³,正常蓄水位178米,集雨面積205平方公里,年平均降水量1565mm左右,年平均來水量1.8億m³。灌區有左右兩條幹渠,全長137.8公里,大小支渠559公里,灌溉漣源、婁星、雙峰三縣市區16個鄉鎮,每年向婁底城區供水超過1億立方米。

籤責任狀 強化抗旱責任

今年3月,白馬水庫管理處根據上級防指要求,結合當地汛情召開了防汛抗旱大會,建立了行政負責人、技術負責人、管理責任人“三位一體”的抗旱責任體系,做到渠道分段包乾到人,人人分工明確,做到每一位責任人都牢記自己的責任範圍,牢固樹立安全責任意識。

“為確保抗旱工作制度化、規範化,管理處在7月舉辦業務培訓班,對行政責任人、技術責任人、管護責任人、渠道中心站人員進行系統的抗旱業務培訓。”白馬水庫管理處主任梁巨永說道。管理處還與每位責任人都簽訂了責任書,嚴格實行責任追究制,堅決杜絕失職失責引發的抗旱安全事故。

搶修水毀工程 保持乾渠暢通

白馬水庫渠道工程建於1960年,工程老化,渠道損壞地段多,淤塞、滲漏嚴重,極易出現貫穿性溶洞、管湧、山體滑坡等險情。水庫左右乾渠淤塞嚴重,雜草灌木叢生,樹木橫槓在渠道中間,一旦雜草在此聚積阻水,極易造成垮堤。4月至5月,水庫管理處組織對乾渠進行全線巡查。6月,水庫管理處督促各鄉鎮清淤清障,分段包乾,全線砍草清淤。

同時,水庫管理處清淤清障工作完成石井跨鄉維修包段0.9公里,百畝跨鄉維修包段2.2公里,楊市鎮跨鄉維修包段左幹茅塘地段4.14公里,水洞底鎮跨鄉維修包段左乾渠1.49公里、右乾渠0.48公里……斗笠山碧林地段山體滑坡緊急處理,金鈴地段沉陷搶修,對發現的乾渠大小26處溶洞進行修復……水庫管理處共累計投入資金245萬元。

24小時值班巡查確保安全

7月19日,水庫管理處巡查人員彭文斌在乾渠白馬東塘地段發現一處貫穿性溶洞,因渠道為傍山而建,地勢較高,渠下有上百畝田地,近百戶人家,一旦渠道垮堤,後果不堪設想。彭文斌馬上把情況報告到灌區微信群中,水庫管理處在研判情勢後,決定關閉水庫,排查原因。從發現隱患,再查找原因,到最後工程隊對貫穿性溶洞進行填堵,沒有超過24小時。

“我們是灌區人,就要為灌區服務,管理處有不少工作人員從6月中旬起就沒休過假了。”灌區中心站副站長曾國峰是一名巡查工作人員,他說,從7月13日開閘放水,每天24小時對乾渠分段輪流巡查,尤其是晚上,更不能掉以輕心,要確保用水安全,保障百姓農業生產。

科學調度 增源節流

白馬水庫管理處自6月份開始停止水力發電,並多次人工降雨,增大庫容。7月中旬,白馬水庫向婁星區供水,當左乾渠水流到楓坪鎮、斗笠山鎮時,因當地基礎水量差、用水緊迫,村民認為“近水樓臺先得月”,不願意把水放下去。下游旱情緊急,水庫管理處和鄉鎮工作人員頂著烈日走上渠道,跟村民說明情況,下游旱情日漸嚴重,先往下游灌溉也可以充分利用水量,減少浪費。最後,連日的思想工作取得成效,村民對抗旱放水錶示理解,沒有發生過一起搶水爭水糾紛。

白馬水庫管理處主任梁巨永介紹,水庫7月13日正式開閘放水抗旱,已放水1500多萬立方,截至8月3日,可灌區10個鄉鎮的山塘、水庫、河道、支流、水田都供水充足,蓄水豐盈,有效灌溉面積達到了18.6萬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