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甚至更久遠的年代,古人都吃什麼蔬菜和主食?

晏少忠


古今注之歷史注,春秋戰國前的飲食。

上古時代

遠古時代,人類飲食停留在為果腹而食鳥獸生肉、草木果實的階段,基本狀況就是“茹毛飲血,汙樽杯飲”。

一直到學會用火後,人類才進入了“火燒石烹”的熟食期,但此時的人們還不懂調味,只是簡單的將原料煮熟。
(燧人氏教民煮食圖)

傳說先祖有巢氏教會人們採集草木的果實、獵取禽獸食肉為食。隨後,燧人氏教會人們鑽木取火;伏羲氏獵用犧牲(肉類)供庖廚;神農氏發明最早的農具耒耜,教人稼穡;黃帝發明了最早的蒸鍋,教人做灶。於是人類首次以烹調方法區分食物。

食用穀物和肉類使人們學會了種植和養殖,人類最早食用的糧食就是麥類和粟類,伴隨粟飯的普及,又產生了羹,隨後飯和菜先後出現。
(海鹽生產圖)

史載,黃帝與炎帝為鹽二戰,雙方在山西解縣鹽池上源的阪泉大戰,後黃帝又在涿鹿打敗蚩尤。而這兩場血戰,“實為鹽而起”。所以鹽的生產和食用,是標誌人類飲食真正進入烹調時期。

新石器時期,食物的原料多為漁獵的魚蝦和野獸,以及採集的草果、馴化的禽獸和種植的五穀,調理主要還是粗鹽,也有梅子、苦果、香草和野蜜,各地食源不同。

夏商周時期

夏商周時期,農業、畜牧業都有長足發展,糧食品種增多,果菜園和水域養殖逐漸興起。形成了以穀物為主,果肉為輔的膳食結構和主副食體系,有了“五穀、五菜、五畜、五果”和“五味”之說。
(四羊銅方尊)


夏商周時期是中國烹調史上第一個高潮,除了已經廣泛種植的黍(黃米)、稷、粟之外,麥、糧、稻、菽(大豆)、菰等穀物也佔有很大比例。

商代的食物中,穀物有粟、黍、麥、稻等;肉類食物有兩類,一類是家畜,有牛、羊、豕、犬、馬、雞;另一類是野生動物和魚類。

而周代王室的食材更為廣泛,有六穀,即稻、委、稷、梁、麥、 菰;有六牲,既指家畜中的牛、羊、豕(豬)、犬(狗)、雁(鵝)、魚,也可指野生動物中的麋(駝鹿)、鹿、熊、糜(獐)、 野豬、兔,還可以是禽鳥中的大雁、鵪鶉、鸚鳥、雉、鳩、 鴿等。
(伊尹


像)

三代的烹調原料已經顯著增加,五穀(稷、黍、麥、菽、麻籽)、五菜(葵、藿香、蒜頭、蔥、韭)、五畜(牛、羊、豬、犬、雞)、五果(棗、李、慄、杏、桃)、五味(米醋、 米酒、飴糖、 姜、鹽)之類。

《詩經》和《山海經》中記載,陸生蔬菜有瓜、韭菜、苦瓜、蔓青、蘿蔔、苦菜、薺菜、 豌豆苗、竹 筍、枸杞等;水生蔬菜有蒲、蓮藕、水匠、水藻、蓴菜、蘋(涼菜)、水葵、荸薺、菱角;調味蔬菜有韭、蔥、蕎頭、蒜頭、紫蘇及秦椒、姜等。此外,還有采集的各種野生菌類、木耳、石耳等。

水果有海棠、沙果、梨 (棠)、 桃、李、杏、梅、棗、租(山楂)、板栗、橘、柚、桑葚、木瓜、枳。江南還有甘蔗、荔枝、龍眼、檳榔、橄欖、香蕉、椰子等。

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是中國飲食文化的成形時期,以人工培育的穀物蔬菜為主食。

這一時期不具體說明,列舉一份菜單,其中關係,一目瞭然。

據《楚辭》記載,其中一次楚宮宴,主食有大米、小米、新麥和黃粱(糯高粱);食材有犬、鴿子、黃鶴、鵪鶉、黃雀、鹿、狼、青魚、河蚌等野味。

菜餚有燉牛筋、叉羊肉、燒羊羔、燒甲魚、燜烏龜、煮天鵝、扒肥雁、滷肥雞、燴野鴨、燜大魚等。點心有酥麻花、米餅、油煎餅、炸饊子、密糖等。飲料有冰甜酒、甘蔗汁、酸梅湯等,甚至還出現了甜麵醬。
(團花紋鼎)

最後我想告訴大家,穿越需謹慎,萬一穿越的時間太過久遠,你的胃就要倒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