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規矩 不成方圓

不以規矩 不成方圓

講到假期裡父母要幫助孩子適當做“減法”,可能很多朋友會問:“如果照你這麼做,那我的孩子在家就是看電視玩遊戲,大人的話麼也不聽的,那該怎麼辦呢?”

說到孩子在家不聽話如何解決,這個話題就太大了,應該說要解決這個問題是個系統工程。當然核心問題,還是父母如何在家庭中給孩子建立規則的問題。

假期裡,孩子的時間基本上都在家庭,也沒有了平時大量的作業要做,即使父母白天上班,也會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因此假期就成了幫助孩子建立規則的黃金時間。可惜的是,越是假期大部分家庭也是放縱,總感覺孩子好不容易放個假,就隨他意吧。早上,沒有了規律,天天睡懶覺,早飯也不吃;下午,沒有了督促,整天打手遊,視力度數大幅提升;晚上,好不容易全家都有時間了,也是各捏各的手機,各刷各的節目。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人是社會性的動物,離不開規則,遵守規則,按規則辦事是每一個公民立足於社會應該具備的一項基本素質。在家庭中引導孩子樹立規則意識,只有形成規則意識,才會遵守法律,捍衛自身的權利,同時不去傷害他人的權利。長期以來,規則教育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以致於出現不少嚴重的道德問題、社會問題。而規則教育最直接的引導者家長是問題所在,其根源也是當前很多家庭不重視家庭規則培養而慢慢造成的。沒有規則感的孩子,不說社會層面的問題,就說眼前在學校的學習往往也是大受影響的。

很喜歡聽臺灣管理培訓專家餘世維的教育演講,發現在這個中西教育融合的民主家庭中,在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時卻一點都不“民主”。當小孩沉迷電視不吃飯,喊她置若罔聞時,怎麼幫助孩子改掉這個壞習慣呢?這個家庭沒有選擇說教嘮叨打罵砸電視,而是通過“面對敵人不能心軟手軟”的方式,立下了一個規矩:父母對孩子講話只講一遍。孩子裝聽不到也好,聽到了不來也好,不來吃飯父母無所謂,他和太太吃完飯就洗碗,有本事自己淘米下鍋,有本事自己炒菜。“從此以後,我們家吃飯都是隻叫一次,不吃拉倒。”餘世維如是說。

體驗式的懲罰很多時候是最好的規則教育,讓孩子感受餓肚子的難受,相信以後就會“一呼百應”了。當然,規則是需要父母是根據孩子成長中出現的問題去實施策劃並堅決執行的,如果“有法不依”那建立再多的家規也是無濟於事的。父母要嘗試用規則的執行,來強化孩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行事方式。

美籍華人作家劉墉,一個接受過西方教育的父親,很多地方都倡導家庭民主的同時,但在幫助孩子建立規則上卻毫不含糊:孩子看電視要管,孩子打電話要限制,為了鍛鍊孩子就送到離住所三個小時路程的偏遠學校……給剛到美國定居的7歲兒子制定了嚴格的生活制度:嚴格作息,不準偷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果父母不在家,還要自己做飯。“因為孩子以前和奶奶一起生活在臺灣,自然就嬌生慣養。如果因為孩子的不適應就打止,那麼孩子永遠都不會得到成長。”孩子面對父母管制不大習慣的時候劉墉這樣說也這樣做。

6月30日,孩子放假了。“我要規劃一下自己的暑假了!”長大的女兒,自己列好了假期時間表,並且已經張貼在書桌上了。早上7點起床,一三五、二四六錯開安排了閱讀時間、彈琴時間、寫作時間、書法時間、運動時間、社會實踐,當然還有包括每天與弟弟約好的繪畫陪伴時間以及主動承擔的接送弟弟圍棋的任務。“挺充實的!點贊!”看著孩子的表格,我誇讚溢於言表。

朋友們可能會說:“你孩子這麼自覺呀!那你輕鬆了!”其實不然,在孩子自覺安排假期生活的接下來的日子裡,需要一個第三方來適度的監督執行。第一天早上,早早起床的我做好了早飯,7點不到,就要邀請孩子們來吃美味的早點了。“嘿!起床嘍!今天的早餐很豐富哦!早起的人兒才有得吃哦!”孩子們揉揉惺忪的睡眼,一個個沒有怨言的去洗漱了。這幾天不在家,沒有時間陪伴孩子,怎麼督促提醒呢?我就和孩子們約定:不定時地主動把自己在家的生活場景通過微信發給我,既是分享也是督促。

其實,我們看到的別人家的“自覺孩子”大多不是天生的,更多的是我們看不見的家庭細節中教育培養出來的。孩子就是一塊良田,種什麼長什麼。好的教育就是在孩子還懵懂之時,就儘快播下種子,讓孩子明白什麼是規則,明白什麼是生命的價值與意義。而這個播下規則的人就是家長,家長是最親近的陪伴孩子成長的人。

當然,如果孩子規則意識還不夠強,也不要想著“一口吃成胖子”,一步一步來,做到“低起點”“嚴要求”,可能一個“點”的培養的就能輻射到孩子整個“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