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真能「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嗎?他比得上張子房、諸葛亮嗎?

嘉會花藝


劉伯溫是人不是神,在民間傳說中,他可以與張子房、諸葛亮比肩。

能“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是神,但劉伯溫卻是事實存在的歷史人物,而且是個非常正統的文人、儒士和廉吏

劉基(1311~1375),字伯溫,出生於浙東書香、官宦之家。自幼聰敏好學,七歲發矇,六年學完十年寒窗的內容,於四書五經、史注典籍、天文曆法無所不通。十四歲中秀才,八年後於元統元年(1333年),虛報年齡上京趕考,終進士及第,授江西高安縣丞。但在種族壓迫、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的元未官場,為民請命、執法嚴明、清正廉潔的劉伯溫屢受打擊、排斥,三起三落,1357年在做了24年地方小官之後,終於辭官歸隱於家鄉青田山區。但他仍然關心人民疾苦,組織民軍自保;號召地主鄉紳減輕對佃農的剝削;創作了192篇雜文,取名《郁離子》,無情地鞭撻了政治腐敗、官場小人。我們都學過他的《賣柑者言》嘛。因此,《明史》載劉伯溫“博通經史,於書無不窺,尤精象緯之學”,為官“有廉直聲”;而且以文學家著稱於世(時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應該是46歲前劉伯溫的真實寫照。


但志不在林泉而在濟世,對義軍四起、蒙元行將就木,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朱元璋有王者氣象的天下形勢,劉伯溫是洞若觀火的。在朱元璋再三誠聘之下,劉伯溫終“由間道詣金陵”。當朱元璋嘉納其《時務十八策》,又“留帷幄,預機密謀議(《明史紀事本末》卷二)、“任以心膂(《誠意伯劉公行狀》)時,劉基“以為不世之遇”,產生了一腔豪情,他要完成平定天下的不朽功業。所以他“每論天下安危,則義形於色”(《明史・劉基傳》);“知無不言,每遇急難,勇氣奮發,計畫立就”,“上天威嚴重,惟公抗言直議,不以利害怵其中,上亦甚禮公,常稱為老先生而不名,又曰:‘吾子房也’。”(《誠意伯劉公行狀》)劉伯溫對朱明王朝的貢獻,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朱元璋剪滅異已、打垮元軍、統一全國的最重要的謀士,朱元璋先滅陳友諒再除張士誠,逢戰必勝,由弱到強;二是執掌御使臺(正二品),是制衡淮西勳貴、監察百官的重要力量,參與制定了國家典章律令。


劉伯溫為朱元璋戰勝陳友諒出奇計有四。第一次陳友諒傾巢而出進逼南京,劉伯溫以“言退者罰,言逃者斬”穩定軍心,再定下避敵銳氣、誘敵深入、設下埋伏、各個擊破的戰術,取得了南京下關龍灣大捷,陳友諒隻身換乖小船,逃出長江。第二次,朱元璋西征安慶,久攻不下,劉伯溫化妝偵查發現江洲(九江)城牆較低的秘密,建議夜襲江州(九江),結果把在夢中的陳友諒軍殺得七零八落,陳友諒帶著家小逃到了武昌。第三次,陳友諒重振旗鼓,乘朱元璋發兵安豐救小明王之機,帶六十萬大軍順江而下圍攻洪都(南昌),在鄱陽湖遇朱元璋回師,打得難解難分。朱元璋派徐達回應天請劉伯溫來決策,劉伯溫發現敵強我弱,東北風大作,建議火攻又取得了巨大勝利。第四次,陳友諒收拾殘兵,決定與朱元璋決一死戰。他發現朱元璋高坐白檣指揮艦,命令所有火炮對準白檣船猛轟,不料劉伯溫一夜之間,將所有戰船都漆成白色。當陳友諒又發現朱元璋的指揮艦時,劉伯溫搶先一步,挾著朱元璋跳上了一條小船,正當陳友諒得意忘形之際,朱元璋在另一條船上手執令旗命令放箭,將探出頭來的陳友諒射個正著,朱元璋大獲全勝。

但作為典型的傳統儒士,劉伯溫一方面清高自律、孤傲自負,“性剛嫉惡,與物多忤”(《明史・劉基傳》),“剛毅,慷慨有大節"(《誠意伯劉公行狀》);ー方面又耿直、遷腐、軟弱,最終在新王朝的權力爭鬥中敗下陣來,且死於非命。他把自已包裝成天算、神算,朱元璋離不開他,但也絕不會重用他,而且讓他監察淮西勳貴和朝中百官,完全置他於淮西集團的對立面。分封功臣時,這個“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一”(《諡太師文成誥》)的劉伯溫僅封為誠意伯,歲祿二百四十石,與宣國公李善長相比差的太遠。而他的政敵恰恰向他死穴下手。因故交李彬被劉伯溫堅持處死,李善長開始構諂他,又發動文武官員彈劾他執法太嚴;加上當年春旱,劉伯溫求雨失靈,自此被朱元璋疏遠,只得告老還鄉。劉伯溫曾直言:楊憲有相才無相器;汪廣洋器量比楊憲還小,不成大事;胡惟庸好比新手駕車,不僅駕不好車還會把車搞壞。胡惟庸當了右相,“使吏訐基,謂談洋地有王氣,基圖為墓”,朱元璋“頗為所動”,朱氏天下要變為劉氏天下,那還了得!“遂奪基祿”,“基懼入謝,乃留京,不敢歸”(《明史・劉基傳》),被胡惟庸毒死。

劉伯溫妄知玄機、空ト陰陽,陷入了自已創立王朝的政治羅網之中,連死因也成了不解之謎。這是他做夢也想不到的結局!為保子孫平安,劉伯溫臨終時以天文書授子劉璉,囑道:“亟上之,母令後人習也!”(《明史・劉基傳》)

劉伯溫被神化,一是他借用了兵家、術士慣用的手法神化自已,以實現自己平天下的政治主張、戰略決策;二是朱元璋和朱明王朝神化他,其實就是神化自已;三是後世同情他、利用他

其實,劉基既不信天也不信神。他認為“天之質,茫茫然,氣也”。明確指出,天“不能降禍福於人”,“天有所不能而人能之”。他進一步分析,天病、人病“惟聖人能救之,是故聖人猶良醫也”。“堯、舜、湯、武立其法,孔子傳其方。方與法不泯也,有善醫者舉而行之”。“善醫者”是”聖人”,“聖人有神道”,“神道先知,防於未形。”(《天說》上下)。繼承前人的統治之法,融會貫通諸子百家之學說,再正確對待現實,就可防患於未然,一統天下,穩坐江山。

劉伯溫為自己編織了一件件神秘的外衣。鄱陽湖大戰時,劉基侍奉在側,“忽躍起大呼。太祖亦警起回顧,但見基雙手揮之曰:‘難星過,急更舟!’太祖如言入他舟,坐未定,舊所御舟以炮碎矣。”(《明史紀事本末》卷三)為徹底戰勝友諒,“劉基亦密言移軍湖口,期金木相犯日決勝,太祖從之”(《明史紀事本末》卷三),陳友諒終敗死。《誠意伯劉公神道碑銘》言“履從征戰,觀天察象,設策運籌,知無不言,無不驗”,“上時至公所,屏人而語,率至移時。雖至密,莫知其端”,“公所奏記”“率焚其草,人莫得其詳也”。《誠意伯劉公行狀》道“外人莫能測其機”。看來神神秘秘,每算必準,每言必中,真乃天機神算。


從朱元璋的詔誥中可看出,劉基對朱明王朝的貢獻,是掐指數算、占卜觀象取得的。朱元璋《御室詔書》宣稱:劉基“居則每匡治道,動則仰觀乾象。察列宿之經緯,驗日月之休光。發蹤指示,三軍往無不克”。《誠意伯誥》也道:“累從征伐睹列矅垂象,每言有準。”《弘文館學土誥》則言“及將臨敵境,爾乃晝夜觀乾象,慎候風雲,使三軍避凶趨吉,數有貞利”。剪滅群雄,創建王朝劉基確有功勞,所以朱元璋在《歸老青田詔書》中總結道:“謁朕陳情,百無不當。至如用徵四方,摧堅撫順,爾亦助焉。不數年間,天下一統。”

據《四庫全書》總纂官紀昀、陸錫熊、孫士毅考證:“凡讖緯術數之說一切附會於基,神怪謬妄無所不至,方技家遞相熒惑,百無一真,惟此一集尚實出基手”(《四庫全書·誠意伯文集提要》)。看來除《郁離子》、《覆瓶集》、《寫情集》、《春秋明經》、《犁眉公集》之外的著注之類,均為託名之作。由於對劉基的神化,各種有關星命象緯之作、多部術數奇談怪論,一股腦地標上劉基之名,不是著,就是解、撰、注、編等等,以訛傳訛,什麼《乾坤預知歌》、《天書》、《燒餅歌》、《推背圖》、《透天玄機》、占卜之書《靈棋經》、觀風水經典《靈城精義簡介》,不一而足。畫面奇奧玄虛,文字晦澀含蓄,神秘難解。讓人無法明白,正好混水摸魚,各取所需,藉以為自己服務。

劉伯溫從未出相拜將,但歷史搞不過民間傳說,再說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一是種重要的文化現象。他能與武廟十哲之張良、諸葛亮相提並論,也是我們美好的願望

劉基博覽群書,通經史,熟兵法戰策,知天文地理醫卜風水,“學貫天人,資兼文武”(《誥詔御史中丞誥》)。其詩名、學名、功名,在江南一帶皆無出其上者。憑他的知識、閱歷、經驗,分析判斷一些事件、戰役,作出正確決策是完全可能的。所以“啟沃運籌,定計將,所皆驗,所向無前,則未有出基之右者也”(《諡太師文成誥》附《禮部會議》)。

《諡太師文成誥》曰:“學為帝師,才稱王佐”,是對劉伯溫正確的評價。但張良辭萬戶侯僅取留侯,學赤松子之遊,是漢初三傑中結局最好的。諸葛亮所事之先主,傾國相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累死的。劉邦千餘年後的老鄉朱元璋,文武全才,劉伯溫則是被玩死的。


嘉會花藝


有人說,大明朝的開國功臣劉伯溫,那可是一個“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歷害人物。他輔佐朱元璋建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更在後期做了一首甚為準確的預言。它的名就叫做「燒餅歌」!“五百年間出聖君。周流天下賢良輔,氣運南方出將臣......”每句話都象在打隱謎,而每句話又偏偏很靈驗!這劉伯溫真的是“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大仙級人物嗎?他真的能和張子房、諸葛亮相比嗎?

讓我們一起撥開歷史的謎雲,清清楚楚地看一看劉伯溫吧!

一、龍騰:“元朝將亡、天下大亂!坐以待勢,苦求明主。”在青田的一間草屋中,一個青衣書生正在來回踱著步,喃喃自語著。他的目光睿智而又明亮。在晦暗的草屋中,顯得愈發顯眼。

“劉家兄弟,這幾天天天有你的書信。這不,陳生又讓我給你捎來一封書信。”“呃,我看看,謝謝你了!”這劉姓書生打開書信,信是朱元璋手下總制孫炎親筆所書。內容大意就是:“朱元璋乃天下明主,聞劉先生乃文曲降世,才高八斗,值此亂世,力邀加盟,共破韃子!”

“哈哈哈!說得好,韃子在我中國,燒殺搶掠,做盡了壞事。我劉基等得就是這一天。朱元璋雖說布衣,但看他隱隱有龍虎之勢。以我劉基輔佐,不愁大業不成!”於是,劉基出山,拜見朱元璋。

朱元璋聞聽大喜。二人坐下之後,朱元璋拱了拱手,對劉基說道:“請先生教我!”劉基微微一笑,將隱居青田,坐觀天下大勢後的思考,苦思得來的定國一十八策盡數給朱元璋講了一番。朱元璋聞後大喜,深深一拜:“我得先生,幸甚!”

朱元璋初起兵時,是拜紅巾軍頭領韓林為馬首。這一年,韓林稱帝,國號大宋。屬下皆紛紛賀拜。唯有劉基不拜。朱元璋好奇問“先生為何不拜?””我拜他做甚,一放牧小兒也!“朱元璋心知肚明,便私下請劉基入密室一談。

在秘室中,劉基和朱元璋這次對話,史上稱之為”朱劉隆中對“。就在這個時候起,朱元璋定下了方針戰略,此後並按照這套方針策略施行,成功推翻了元朝,建立了大明江山。


二、凰飛:話說明太祖朱元璋一日無事,肚中飢餓。便拿起一個小肉燒吃了起來。正當此時,劉基求見。太祖忙將青花瓷碗覆於肉餅之上。整了整衣衫,”請“。劉基進來後,深施一禮,方待起身。太祖問道:愛卿,先生深知數理,可知此碗下有何物乎?劉基微微一笑,捏指一算,說道: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此乃餅也。太祖大悅。高呼:”先生神人也。寡人有一事想請教先生:天下後事如何?“劉基深深一躬,又捏指細算起來。

不多時,他面露微笑,”茫茫天數,我主萬子萬孫。何必問哉。“於是,君臣二人你問我答,便出了這首後人稱之為”燒餅歌“的預言橋段。劉基的名聲更加響亮了,穩坐明朝第一謀臣的位子。更是流傳劉基斷了百條龍脈,保得了大明江山300年。民間故此有了”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

三、隕災:劉基劉伯溫真的那麼神奇嗎?歷史告訴我們:“他只不是一個聰明人罷了。所謂神奇,只是將聰明用到了該用的地方了!”

如果劉伯溫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話,他怎麼不知道他衰老後的結局是如此淒涼呢?

洪武四年,劉基告退還鄉。深居簡出,慎言謹行。但人在江湖,怎能不江湖呢?無意中得罪了胡惟庸。被胡惟庸誣告劉基的墓地有王者之氣,劉基是想要子孫當皇帝。明顯有纂位之疑。劉伯溫知道後又驚又怕,加上年老氣衰,不久就病倒了。

洪武八年,朱元璋送劉基迴歸老家,不久,即病重而亡,時年64有餘。也有人說劉伯溫是中了胡惟庸的慢性毒而身亡的。

話說過來,如果劉伯溫有這麼神奇的本事,結局真的不用這麼不好吧!


所以恆實的結論就是:劉伯溫腹中藏才華,胸中有格局。是一名不可多得的謀臣才士。堪比諸葛,張良的功績。但是說劉伯溫是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大神,恆實卻不敢苟同。



恆實說


大明王朝一代之中,唯一的真正的智者只有湯和一人!
至於被民間吹捧上天的劉伯溫,不過是被浙人逐漸神話的結果!實則不過是一略有智謀的謀士而已,頂多也就是個軍師的角色。朱元璋南京稱帝后的大封功臣,從劉伯溫所獲的爵位上,就可以明確地看到這一點。

這是朱元璋登基後的首次大封天下,肯定是要按功封賞,公平公正,否則,天下未靖,還有何人願為他繼續上馬平天下!由此可知,劉伯溫的功勞並不是異常的卓越,當然,這跟其加入朱元璋隊伍較晚是有很大原因的。別人都是很早就加入了朱元璋的起義隊伍,那時候的境況與南京稱帝前的情況,不可同日而語,完全是天壤之別。可以說,隨時都面臨著掉腦袋,甚至是全家喪命的巨大風險。能夠在彼時就敢加入朱元璋的起義軍,絕對是需要勇氣和膽量的,當然,更是對朱元璋的無比信任。所以,這些早期功臣的大封大賞也絕對是公平合理的,無人敢有任何異議!這就象你購買股票一樣,敢冒大風險,才能會有獲得巨大收益的可能!

而劉伯溫之流,說的高尚一點兒,是擇明主而事,但是,實際上不過是鑽營取巧的投機分子而已!他是在等待時機,等待能夠看出何人能主天下的端倪來,再一本正經地投身於誰的帳下。而且還要提前製造輿論,抬高自己的名聲和身價,待價而沽,坐等著買主自己主動上門三請幾顧,最後才於半推半就中委身屈就。看看,這不就是現代人耳熟能詳的最經典的廣告營銷模式嗎!有何區別?不過是因為所處的時代的不同,而在營銷手法上少有區別而已!古往今來,在所謂的營銷上,看來還是古人更勝一籌啊。現代人推銷的不過是產品,而古人中的高手,則是帝王將相等,皆可信手拈來。高啊高,實在是高啊!於是,譬如諸葛亮,劉伯溫之流,自然都心隨所願了。只不過劉伯溫的功力稍差,玩的有些不太理想,當朱元璋派人前往幾請之時,他仍然尚未看出朱元璋的潛力,所以,並沒有應邀。但是,又經歷了一段時日,當朱元璋最終成功拿下了南京城的時候,劉伯溫終於看清楚了。原來這天下最有可能歸屬的,竟然是朱元璋啊。轉念一想,壞了壞了,人家之前已經請過我幾次了,但是,自己並沒有前往,這不是壞菜了嗎。朱元璋還能再次來請自己嗎?玄啊玄。左思右想,深思熟慮之後,劉伯溫最後做出了決定,也不要再顧忌自己的面子了,還是親身前往南京,主動投靠朱元璋最好,這是目前來說最好的也是唯一的辦法了,否則,就會徹底錯過了這次歷史上的大機會。但是,為了給自己找點面子,以至於不太尷尬,於是,劉伯溫找到了老實巴交的宋濂作伴。至於後來,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作為一代梟雄朱元璋,南征北戰,閱人無數,豈能看不穿劉伯溫這個小把戲,但是,彼時也正是他收買天下人心,廣招四方人才之時,對於主動送上門來的劉宋二人,又豈能拒之門外,當然是隆重接待,以示自己的禮賢下士之心了。劉伯溫會做廣告,營銷自己,朱元璋更是一個營銷的老手。於是乎,君臣合唱,從此後共為一家,自然是強強聯合,絕對會產生一加一遠大於二的效果了。

到了平陳滅張之後,朱元璋稱帝南京,開始大封功臣,論功行賞之際,聰明睿智的朱元璋當然心中清楚,誰是真心跟從自己一同打天下,誰是投機取巧之人,所以,他所給予劉伯溫的封賞絕對是公平合理的。至於有人覺得不公,則是隻看到了表面,而根本不懂其裡。而於劉伯溫本人,則無任何異議,心平氣和地坦然接受了,因為他和朱元璋都是聰明人,自然心知肚明,瞭然於胸!

至於劉伯溫的玄學造詣,更多的是後人的臆造和杜撰,還有偽託。譬如,燒餅歌,鞭山賦等,皆為此類。全國很多地方都有關於劉伯溫的風水傳說,基本都是民間野談,實經不起推敲。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更是神化劉伯溫的扯淡之舉!

千里江山一向間


劉伯溫真能上知五百世下知五百年嗎?他比張子房,諸葛亮如何?

劉基字伯溫生於1311年7月1舊,卒於1375年5月16日,元至順間舉進士,博通經史,尤精象緯之學,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涼與北代的重大軍事計,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明代政治家,文學家。朱元璋稱劉伯溫是為吾之子良也就這一句話,也就同時確立了,張子房,和劉伯溫的高度讚揚。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從這兩句話中應高低立判。

說劉伯溫上知五百世,下知五百年這是一種恭維的說詞,形容一人的判斷能力帶有誇大其詞的含義,不必深究。

順便講一下張子房,關鍵問題是張子房的諫言劉邦能聽進去,劉邦攻下咸陽後佳麗過千,劉邦相留下自'己享受,由於子房的建議劉邦放棄了這一舉措,這是勝過之後的事,說明這一對君臣心理相通,能立國應是情理之中的事。

既提到諸葛亮,諸葛以某些地方與劉伯溫相似,也精通象緯之學及天文地理,可劉備不聽諸葛亮的勸解,缺少信任感,例如夷陵之戰諸葛亮,趙雲力勸無效,儘管諸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重複一句劉伯溫是不可多得的,政治家,文學家,朱元璋立大明王朝,劉伯溫大明第一謀臣。再見!



9紫氣東來


要說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我看他不一定,他要能知道,就不至於在和朱元璋的對話中引起猜忌不滿,朱元璋和他談話,李善長後誰能當丞相,朱元璋提了,胡惟庸,揚憲,汪廣洋等幾個人選,都被劉伯溫否定了,朱元璋試探問他還有誰,他說這些是小木,國家必須用大梁,朱元璋一下明白就是他想當,馬上面露不悅,劉伯溫見勢不妙,就改口說自己身體不好辭官,朱元璋也應允了,朱元璋過後立了他的對立派淮西集團的胡惟庸為丞相,胡一上來就打擊報復他,最後在惶恐中生病,胡派太醫送藥,吃了沒多久就死了,最後這也成了胡惟庸的一大罪證,朱元璋除去了兩大心病,為他不設丞相掃清障礙。劉伯溫在謀略上和張良,孔明並肩,但在政治權力道路上耍差遠了,他也在危難時預測不好讓朱元璋換船,救了朱元璋一命,可比張子房,也做了,先對陳友諒。再打張士誠,平定中原後北伐的設想,堪比諸葛亮的隆中對,也有些識天文佔地理的才能,但在權欲鬥爭中成了犧牲品。結局令人惋惜。


歸家的綿羊


恐怕沒這麼厲害吧?!劉伯溫是朱元璋的軍師,也只是憑藉自已驚人的預測才能贏得戰爭的勝利。

劉伯溫深懂易經算命術不假,其實命理占卜博大精深,懂得推算最多也是七、八分,也未必百分百,他之所以能算出朱元璋最後能戰勝陳友諒、張士誠其實也是對當時實力平估,同時也在心理學上看出陳友諒兵多必傲,張士誠富可敵國,則貪生不思進取。

當然劉伯溫主要是足智多謀,善於排名佈陣,戰爭勝敗仍然屬未知數,他也算得出朱元璋必勝無疑,這是人的氣色並不難理解,更重要的是朱元璋懂得用人、用兵,當機立斷,從不拖泥帶水,而帳下猛將眾多。

至於說能測得五百年後的國家命運,那就有點誇張,縱使有《燒餅歌》的預言,但那些詩句涉及面廣,有時也與某個人物名字相同,或某些事態而偶同,其實也是一題多題。

那他身為朱元璋的軍師,經常在一起,對於朱元璋的個性自然猜得透,所以後期他託病辭官,本想倖免於難,無奈朱元璋不放心,還是毒死了劉伯溫,因為死人最忠心。

本來他若能算出自己必死,就不該為朱元璋辦事,就說明他仍然還有僥倖心理,也即不認命!

但話雖如此,劉伯溫確實是古代不可多得的軍事奇才,而且曉天文,識地理,更懂人性和命運所歸,這當然是要比諸葛亮強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