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改變世界」諾獎得主Dan Shechtman:創業最關鍵的是「不怕失敗」

「他们改变世界」诺奖得主Dan Shechtman:创业最关键的是“不怕失败”

"

2018年8月10日-12日,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以色列工學院工程材料系教授丹·謝赫特曼(Dan Shechtman)將出席世界科技創新論壇,與參會人員分享他的智慧,共話未來大勢。

此次論壇活動共邀請了二十位諾獎得主,我們將持續以文字、視頻的方式採訪報道,敬請關注,更多信息參見文末。

身材魁梧、動作敏捷、風趣幽默、儒雅謙和、目光敏銳,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丹·謝赫特曼(Dan Shechtman),一位70多歲高齡的“理科生”有著別樣的魅力。

由於發現“準晶體”,2011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由謝赫特曼一人獨享。

謝赫特曼於1982年4月8日首次在電子顯微鏡中觀察到一種“反常理”的現象——他們當時所觀察的鋁合金中的原子,是以一種不重複的非週期性對稱有序方式排列的,而按照當時的理論,具有此種原子排列方式的固體物質是不存在的。在此之前,科學界對固態物質的認識僅限於晶體與非晶體,而隨著謝赫特曼的發現,這種徘徊在晶體與非晶體之間的“另類”物質闖入了固體家族,並被命名為“準晶體”。

由於原子排列不具週期性,準晶體材料硬度很高,同時具有一定彈性,不易損傷,使用壽命長。鑑於其“強化”特性,準晶體材料可應用於製造眼外科手術微細針頭、刀刃等硬度較高的工具。此外,準晶體材料無黏著力並且導熱性較差,其應用範圍還包括製造不粘鍋具、柴油發動機等,應用前景廣闊。

「他们改变世界」诺奖得主Dan Shechtman:创业最关键的是“不怕失败”

放大鏡讓他愛上了微觀世界

“您獲得諾獎的關鍵因素是什麼?哪個人對您的成長影響最大?”有人曾這樣採訪謝赫特曼,他的回答是:“這是非常好的問題!小時候,影響我最深的人是我祖父澤夫·奧蘇。他雖然沒有科學教育的背景,但卻有著科學家的頭腦,說話有很強的邏輯性,而且他的判斷都是根據事實而來的。”

謝赫特曼是猶太人,1941年在特拉維夫出生。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他在頻頻戰火中度過童年和少年時期。但是,戰火和物質匱乏卻不如家庭的溫暖記憶來得深刻。艱難塑造了他堅韌的性格,也激發了他對知識的好奇和求索。而爺爺不僅向謝赫特曼解釋這個世界,而且還送給他一件非常重要的禮物——一個放大鏡。

“我用這個放大鏡到處去看,最愛跑到田野裡去看每一件細小的東西,花朵、昆蟲、綠色植物等,我的顯微鏡實驗室就算是開張了,我愛上了微觀世界。”拿到博士學位時,他已經是電子顯微鏡專家,他說這也是獲得諾貝爾獎的關鍵。可以說,一切都是從祖父送的放大鏡開始的,他能夠看到大多數人看不到的事情,理解大多數人不能理解的事情。

人們總說眼見為實,而放大鏡使謝赫特曼明白“眼見不一定為實”。

坎坷的諾獎之路

1982年4月8日,41歲的謝赫特曼正在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從事研究工作,他發現的“準晶體”原子結構打破了傳統晶體內原子結構必須具有重複性這一黃金法則,在科學界引起軒然大波。來自主流科學界、權威人物的質疑和嘲笑不斷向他湧來。

“我被趕出了自己所在的研究團隊,同事們說我的研究讓他們蒙羞。”謝赫特曼回憶說,“對此,我並不在意,我深信自己是對的,他們是錯的。”

“的確,那時候,人們根本不接受那種晶體的存在。”美國化學協會主席納西·傑克遜接受美國《紐約時報》採訪時表示:“因為他們認為這違反了自然‘規則’。”後來,謝赫特曼回到以色列並和一名同事攜手撰寫文章描述他的發現。這篇文章剛開始也沒有逃脫被拒絕的命運,最終於1984年11月面世,隨後在科學界引起巨大漣漪。包括著名化學家、兩屆諾貝爾獎得主萊納斯·鮑林在內的一些化學界權威紛紛質疑謝赫特曼的發現。

“他(鮑林)公開說:丹尼·謝赫特曼在胡言亂語,根本沒有什麼準晶體,只有‘準科學家’。”謝赫特曼回憶說。

即便如此,謝赫特曼也並未動搖自己的信念。1987年,法、日科學家成功地在實驗室中製造出了大到足以被X射線觀察到的準晶體結構,證實了謝赫特曼的發現。

被主流科學界放逐多年之後,謝赫特曼終於“沉冤得雪”,獲得了科學界最大的擁抱和認可。瑞典皇家科學院表示,他的發現“徹底改變了化學家們對固體物質的看法”。

謝赫特曼的研究也改變了晶體的定義。以前,國際晶體學聯合將晶體定義為擁有“規則有序、重複三維圖案”的固體,而1992年,該定義被修改為“僅僅是一種衍射圖譜呈現明確圖案的固體”。

其實,在發現的最初階段,謝赫特曼自己也覺得難以置信。“不可能有這樣的物質存在,”謝赫特曼對自己說。在記錄這一發現的筆記本上,謝赫特曼一連標記了3個問號。但是他鍥而不捨的努力最終迫使科學家們開始重新考慮他們對於物質本質的認識。

創業最關鍵的是“不怕失敗”

謝赫特曼在以色列理工學院教授的技術創業課程向所有學生開放,通常班上有300—600名學生。他會請三類人來講課:第一類是成功者,他們身家數十億,創造了非常賺錢的企業;第二類是新創三五年的企業家;第三類是專業人士,如請法律人士講知識產權保護,請市場調研人士講怎麼進行市場調研,以及市場營銷人士講營銷技巧。

謝赫特曼特別注重創業最關鍵的文化因素,“這些關鍵因素可能會妨礙一些國家的創新能力,這是我們需要克服的困難。”

第一是害怕失敗。很多國家的人都擔心失敗,怕以失敗創業者為恥,甚至使支持雙創的城市領導也受到質疑。“但我不這麼看,失敗不可怕,失敗了再重新開始嘛,下一次成功的機率就會更高,這是有科學研究在背後支持的——第一次初創公司失敗後,第二次創業時,你就擁有了彼時不具備的知識和經驗,當然成功機率會更高。”

第二是政府的“角色”。各級政府都要扮演“角色”。比如建立孵化器,與風險投資基金建立合作,在每一個部門設立一個首席科學家的崗位,由政府出資建立信息中心,幫助解答有關於創業的問題等。同時政府也要支持研發。在以色列,企業投一塊錢的時候,政府會跟投5塊錢。

第三是投資合作伙伴。尋找戰略合作伙伴要放眼全球。天使投資不著急套利兌現,他們希望找的是有好主意、好點子的年輕人,這是最好的投資人。而風險投資公司5—7年之後就要拿回投資,也會影響公司決策的獨立性,不一定會幫助創業成功。哪些錢是不能用的呢?“我跟自己的學生說,自己沒那麼多錢的時候,別用自己的錢;第二,別跟親戚朋友借錢,因為你很可能失敗,賠了親戚朋友的錢就不好了。”

「他们改变世界」诺奖得主Dan Shechtman:创业最关键的是“不怕失败”

2018年8月10日-12日,

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以色列工學院工程材料系教授丹·謝赫特曼(Dan Shechtman)將出席世界科技創新論壇,與參會人員分享他的智慧,共話未來大勢。

此次論壇,將有20位諾獎得主到場,我們希望以思想的共鳴引領變革方向,為企業家和科學家搭建一座完美的橋樑,進一步促進“產學研用”的結合,打造全新的創新生態,助力中國的創新發展。

屆時,“世界科技創新論壇”將持續跟蹤報道,敬請關注。

(長按識別海報二維碼,獲取更多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