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改变世界」诺奖得主Dan Shechtman:创业最关键的是“不怕失败”

「他们改变世界」诺奖得主Dan Shechtman:创业最关键的是“不怕失败”

"

2018年8月10日-12日,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以色列工学院工程材料系教授丹·谢赫特曼(Dan Shechtman)将出席世界科技创新论坛,与参会人员分享他的智慧,共话未来大势。

此次论坛活动共邀请了二十位诺奖得主,我们将持续以文字、视频的方式采访报道,敬请关注,更多信息参见文末。

身材魁梧、动作敏捷、风趣幽默、儒雅谦和、目光敏锐,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丹·谢赫特曼(Dan Shechtman),一位70多岁高龄的“理科生”有着别样的魅力。

由于发现“准晶体”,201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由谢赫特曼一人独享。

谢赫特曼于1982年4月8日首次在电子显微镜中观察到一种“反常理”的现象——他们当时所观察的铝合金中的原子,是以一种不重复的非周期性对称有序方式排列的,而按照当时的理论,具有此种原子排列方式的固体物质是不存在的。在此之前,科学界对固态物质的认识仅限于晶体与非晶体,而随着谢赫特曼的发现,这种徘徊在晶体与非晶体之间的“另类”物质闯入了固体家族,并被命名为“准晶体”。

由于原子排列不具周期性,准晶体材料硬度很高,同时具有一定弹性,不易损伤,使用寿命长。鉴于其“强化”特性,准晶体材料可应用于制造眼外科手术微细针头、刀刃等硬度较高的工具。此外,准晶体材料无黏着力并且导热性较差,其应用范围还包括制造不粘锅具、柴油发动机等,应用前景广阔。

「他们改变世界」诺奖得主Dan Shechtman:创业最关键的是“不怕失败”

放大镜让他爱上了微观世界

“您获得诺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哪个人对您的成长影响最大?”有人曾这样采访谢赫特曼,他的回答是:“这是非常好的问题!小时候,影响我最深的人是我祖父泽夫·奥苏。他虽然没有科学教育的背景,但却有着科学家的头脑,说话有很强的逻辑性,而且他的判断都是根据事实而来的。”

谢赫特曼是犹太人,1941年在特拉维夫出生。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他在频频战火中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但是,战火和物质匮乏却不如家庭的温暖记忆来得深刻。艰难塑造了他坚韧的性格,也激发了他对知识的好奇和求索。而爷爷不仅向谢赫特曼解释这个世界,而且还送给他一件非常重要的礼物——一个放大镜。

“我用这个放大镜到处去看,最爱跑到田野里去看每一件细小的东西,花朵、昆虫、绿色植物等,我的显微镜实验室就算是开张了,我爱上了微观世界。”拿到博士学位时,他已经是电子显微镜专家,他说这也是获得诺贝尔奖的关键。可以说,一切都是从祖父送的放大镜开始的,他能够看到大多数人看不到的事情,理解大多数人不能理解的事情。

人们总说眼见为实,而放大镜使谢赫特曼明白“眼见不一定为实”。

坎坷的诺奖之路

1982年4月8日,41岁的谢赫特曼正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从事研究工作,他发现的“准晶体”原子结构打破了传统晶体内原子结构必须具有重复性这一黄金法则,在科学界引起轩然大波。来自主流科学界、权威人物的质疑和嘲笑不断向他涌来。

“我被赶出了自己所在的研究团队,同事们说我的研究让他们蒙羞。”谢赫特曼回忆说,“对此,我并不在意,我深信自己是对的,他们是错的。”

“的确,那时候,人们根本不接受那种晶体的存在。”美国化学协会主席纳西·杰克逊接受美国《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因为他们认为这违反了自然‘规则’。”后来,谢赫特曼回到以色列并和一名同事携手撰写文章描述他的发现。这篇文章刚开始也没有逃脱被拒绝的命运,最终于1984年11月面世,随后在科学界引起巨大涟漪。包括著名化学家、两届诺贝尔奖得主莱纳斯·鲍林在内的一些化学界权威纷纷质疑谢赫特曼的发现。

“他(鲍林)公开说:丹尼·谢赫特曼在胡言乱语,根本没有什么准晶体,只有‘准科学家’。”谢赫特曼回忆说。

即便如此,谢赫特曼也并未动摇自己的信念。1987年,法、日科学家成功地在实验室中制造出了大到足以被X射线观察到的准晶体结构,证实了谢赫特曼的发现。

被主流科学界放逐多年之后,谢赫特曼终于“沉冤得雪”,获得了科学界最大的拥抱和认可。瑞典皇家科学院表示,他的发现“彻底改变了化学家们对固体物质的看法”。

谢赫特曼的研究也改变了晶体的定义。以前,国际晶体学联合将晶体定义为拥有“规则有序、重复三维图案”的固体,而1992年,该定义被修改为“仅仅是一种衍射图谱呈现明确图案的固体”。

其实,在发现的最初阶段,谢赫特曼自己也觉得难以置信。“不可能有这样的物质存在,”谢赫特曼对自己说。在记录这一发现的笔记本上,谢赫特曼一连标记了3个问号。但是他锲而不舍的努力最终迫使科学家们开始重新考虑他们对于物质本质的认识。

创业最关键的是“不怕失败”

谢赫特曼在以色列理工学院教授的技术创业课程向所有学生开放,通常班上有300—600名学生。他会请三类人来讲课:第一类是成功者,他们身家数十亿,创造了非常赚钱的企业;第二类是新创三五年的企业家;第三类是专业人士,如请法律人士讲知识产权保护,请市场调研人士讲怎么进行市场调研,以及市场营销人士讲营销技巧。

谢赫特曼特别注重创业最关键的文化因素,“这些关键因素可能会妨碍一些国家的创新能力,这是我们需要克服的困难。”

第一是害怕失败。很多国家的人都担心失败,怕以失败创业者为耻,甚至使支持双创的城市领导也受到质疑。“但我不这么看,失败不可怕,失败了再重新开始嘛,下一次成功的机率就会更高,这是有科学研究在背后支持的——第一次初创公司失败后,第二次创业时,你就拥有了彼时不具备的知识和经验,当然成功机率会更高。”

第二是政府的“角色”。各级政府都要扮演“角色”。比如建立孵化器,与风险投资基金建立合作,在每一个部门设立一个首席科学家的岗位,由政府出资建立信息中心,帮助解答有关于创业的问题等。同时政府也要支持研发。在以色列,企业投一块钱的时候,政府会跟投5块钱。

第三是投资合作伙伴。寻找战略合作伙伴要放眼全球。天使投资不着急套利兑现,他们希望找的是有好主意、好点子的年轻人,这是最好的投资人。而风险投资公司5—7年之后就要拿回投资,也会影响公司决策的独立性,不一定会帮助创业成功。哪些钱是不能用的呢?“我跟自己的学生说,自己没那么多钱的时候,别用自己的钱;第二,别跟亲戚朋友借钱,因为你很可能失败,赔了亲戚朋友的钱就不好了。”

「他们改变世界」诺奖得主Dan Shechtman:创业最关键的是“不怕失败”

2018年8月10日-12日,

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以色列工学院工程材料系教授丹·谢赫特曼(Dan Shechtman)将出席世界科技创新论坛,与参会人员分享他的智慧,共话未来大势。

此次论坛,将有20位诺奖得主到场,我们希望以思想的共鸣引领变革方向,为企业家和科学家搭建一座完美的桥梁,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用”的结合,打造全新的创新生态,助力中国的创新发展。

届时,“世界科技创新论坛”将持续跟踪报道,敬请关注。

(长按识别海报二维码,获取更多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