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家族」,是枝裕和的集大成之作

「小偷家族」,是枝裕和的集大成之作

生下孩子就自然成為母親了嗎?

“為什麼是它獲得了戛納金棕櫚?”

相信大部分觀眾,是帶著這樣的疑惑走進電影院觀看這部電影的——

《小偷家族》

「小偷家族」,是枝裕和的集大成之作

兩個月前的戛納電影節閉幕儀式上,大魔王凱特·布蘭切特公佈了所有大獎的最終歸屬,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執導的《小偷家族》成功摘得金棕櫚。

他也成為了繼黑澤明、衣笠貞之助、今村昌平後,第四位獲得戛納最高獎的日本導演、第六位亞洲導演。

時隔近三個月,《小偷家族》終於在大陸公映,這也是中國院線上映的第三部金棕櫚作品(前兩部是《霸王別姬》和《鋼琴課》),首日票房就順利突破一千萬,超過了年初《第三度嫌疑人》的總票房。

「小偷家族」,是枝裕和的集大成之作

《小偷家族》內地刪減3分鐘

《小偷家族》是是枝裕和導演生涯的第14部作品,從33歲完成長片處女作《幻之光》,到今年56歲,23年間,是枝裕和幾乎不間斷地在進行藝術創作。

回顧他的所有作品,會發現有兩個主題在反覆出現——家庭和犯罪。

01

維繫家庭的是血緣還是情感?

從《幻之光》的家庭重組,到《無人知曉》子女被遺棄的家庭破碎、《比海更深》的夫妻離異、《如父如子》關於血緣關係的探討……

家庭,一直以來被認為是是枝裕和電影的主題。

「小偷家族」,是枝裕和的集大成之作

《步履不停》

這話對,但只對了一半,「破碎的家庭」,才是是枝裕和的電影母題。

是枝裕和一直試圖探討的是,當一個家庭因死亡、離異而分崩離析時,如何在創傷後進行修復和重建,以及家之何以為家?家人之間的愛和羈絆,又是如何誕生和維繫的。

《小偷家族》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家庭故事。

「小偷家族」,是枝裕和的集大成之作

在高樓林立的東京,殘留著一間破敗老舊的日式民居。逼仄的民居中擠著柴田一家六口:

年邁的奶奶柴田初枝,是全家唯一的穩定收入來源,每個月冒領前夫的養老金養活這一大家子。

「小偷家族」,是枝裕和的集大成之作

爸爸治、媽媽信子,一個在建築工地當臨時工,一個在洗衣房裡當女工,靠著出賣苦力掙得微薄的收入。

「小偷家族」,是枝裕和的集大成之作

年紀輕輕的姐姐亞紀,在風俗店從事色情服務。

「小偷家族」,是枝裕和的集大成之作

弟弟祥太因為沒錢上學,終日待在家裡,偶爾做一些小偷小摸的勾當“補貼家用”。

新加入的成員妹妹玲,大冬天被親生父母關在門外,路過的治一時心軟,將她領回了家。

「小偷家族」,是枝裕和的集大成之作

柴田家雖然做著偷蒙拐騙的下三流勾當,但相互扶持的一家人,也過得不乏溫馨和幸福。

他們寒夜圍坐在暖和的被爐前分享著偷來的泡麵和可樂餅,夏日全家到海灘玩耍嬉戲,雙雙失業的信子與治,還能一邊吃著冷麵一邊無憂無慮地調情,即使看不到煙花,也能湊在屋簷下聽著響聲打鬧歡笑。

「小偷家族」,是枝裕和的集大成之作

乍看之下,這不又是熟悉的是枝裕和式家庭故事嗎?

直到故事的第三幕,信子口中反覆提到的羈絆瞬間瓦解,這個家庭幸福的假象也被無情戳穿。

祥太因盜竊被逮捕,柴田一家的真實身份隨著警方的介入而水落石出。

讓人震驚的是,這個六口之家互相之間竟然完全沒有任何血緣關係,這是六個被原生家庭和社會遺棄,而自發組建的“多元”家庭。

「小偷家族」,是枝裕和的集大成之作

但這個因利益結合的家庭,卻有著原生家庭無法賦予的慰藉,每個成員都在努力承擔著家人的責任。

“偷”,是這個家庭的生存方式,他們不僅偷來了超市的泡麵、商場的泳裝、體育用品店的釣魚竿,而且還“偷”來了獨屬於親人之間的愛和羈絆:

年邁的奶奶有人陪伴,治和信子有了住所,兩個孩子找回了缺失的親情。

「小偷家族」,是枝裕和的集大成之作

在被警方審訊時,信子發出詰問:“生下孩子就自然成為母親了嗎?”

這也是導演拋向觀眾的問題:維繫家庭的究竟是天生的血緣,還是後天的情感?

「小偷家族」,是枝裕和的集大成之作

到底什麼才是家庭、才是親人?依靠血緣組成的家庭是家,依靠生活培養的羈絆算家嗎?

02

唯有犯罪將我們相連

《小偷家族》的故事來源於一則日本的社會新聞:家中的老人過世後,兒女為了繼續騙取老人的養老金,故意隱瞞老人的死訊直至屍體被發現。

“唯有犯罪將我們相連”,這也成為是枝裕和創作《小偷家族》的核心。

「小偷家族」,是枝裕和的集大成之作

但是,這個看似因“犯罪”而組建的小偷家族,實際上讓他們走到一起的,卻是「傷害」。

信代收留與她同樣被熨斗燙傷的玲、亞紀緊緊擁抱自殘的4號先生。傷害,讓這些社會底層的螻蟻相互依靠。

「小偷家族」,是枝裕和的集大成之作

那麼,這些傷害又是誰帶來的呢?

——社會。

熟悉是枝裕和作品的人會發現,以《步履不停》為分水嶺,前期的《無人知曉》、《距離》都是關注社會問題,將犯罪懸疑和家庭倫理結合。

《無人知曉》題材於1988年的西巢鴨四棄子案件;《距離》改編自震驚世界的“奧姆真理教事件”,也是在本片中,是枝裕和明確提出他的觀點:犯罪是社會的產物。

「小偷家族」,是枝裕和的集大成之作

《距離》

而在之後的作品中,是枝裕和開始更多地聚焦於個體成員與家庭的關係,從《步履不停》、《奇蹟》到《如父如子》、《海街日記》,作品風格愈加細膩溫和,雖然也有對於老齡化、社會福利等現象的審視,但主題更向溫情的日式家庭劇靠攏,洞察社會的銳利度卻是在日益退步。

《小偷家族》自戛納上映後,就被譽為是是枝裕和“繼《無人知曉》後最好的作品”,歸根結底,也是因為本片更像是成熟的是枝裕和對早期的一次迴歸,以家庭為細胞觀察當下日本社會、制度背後的困境。

「小偷家族」,是枝裕和的集大成之作

社會和血親之於柴田一家,就像那場只聞其聲,不見其影的煙花,他們懷著憧憬仰望夜空,卻什麼也看不到。

現代社會是由法律制度和傳統道德構建和維繫的,當小偷家族的存在與社會規則背道而馳時,這群曾被社會遺棄的人只能再次被社會拆散,自主選擇家庭的幻想被法律和道德無情碾碎。

「小偷家族」,是枝裕和的集大成之作

但是,在是枝裕和看來,真正構架一個家庭依靠的卻是情感。

因誘拐兩個孩子而被定罪的信子,與遺棄、虐待孩子的親生父母相比,到底誰才更應該受到譴責呢?

「小偷家族」,是枝裕和的集大成之作

即使如此,是枝裕和也從不居高臨下地對個體進行審判,《小偷家族》中完全避開了玲被虐待的傷疤,奶奶的死亡也沒有放大和細節展示。

再追溯至《無人知曉》,你會發現,是枝裕和的電影中雖然充斥著生離死別,但他不以死亡來刻意煽動悲傷,也不充當法官,做任何道德上的批判。

「小偷家族」,是枝裕和的集大成之作

回到父母身邊的玲,學著哥哥祥太看玻璃珠,哼唱著信子教給她的數字歌,是枝裕和最終還是留給了這個殘酷故事一絲溫情。

03

是枝裕和電影的集大成

養老、棄子、社會福利、邊緣群體、虐待……短短兩小時,這個故事幾乎融入了是枝裕和所有電影的主題,所以本片也可以看作是一部集大成的是枝作品。

父母遺棄子女的問題,是枝裕和14年前就講過了,那是《無人知曉》;

「小偷家族」,是枝裕和的集大成之作

同樣是講述因為犯罪而誕生的家庭,《如父如子》所反省的,是以血緣組建家庭的倫理觀;

而《海街日記》則正好相反,以陌生的親人為主角,刻畫了四個因血緣而凝聚的姐妹。

「小偷家族」,是枝裕和的集大成之作

《海街日記》

甚至於對司法制度的諷刺和反思,也能在口碑不佳的《第三度嫌疑人》中找到。

正如是枝裕和本人所言,這十年來他反覆思考的問題,都放進了《小偷家族》中。我想,這也是他之所以能夠憑藉《小偷家族》摘得金棕櫚的最大原因。

與其說《小偷家族》靠成熟的技法和深刻的主題征服了評委,不如說戛納是把金棕櫚頒給了堅持洞察社會問題、憐憫底層群體的是枝裕和。

「小偷家族」,是枝裕和的集大成之作

雖然才8月初,但莉婭敢打包票,這一定是今年國內院線片裡最好的電影之一,大家千萬不要錯過!

- FIN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