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家湖終於『開眼』了」

“戴家湖终于‘开眼’了”

8月4日,湖北省武漢市青山區,昔日煤灰漫天的“戴家山”已經不見,清澈的戴家湖顯露了“原形”。黃婷婷 攝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見習記者 黃婷婷

高空俯瞰,武廣高鐵和武漢和平大道在戴家湖公園上方交叉穿行,武漢的三環線和其它公路,合起來剛好將戴家湖圈於中央,車來車往間,盪漾著一汪清水。

胡昇說,戴家湖,就像是武漢青山區的一隻眼睛,曾被煤灰濛蔽了多年。

胡昇今年72歲,是中國一冶退休職工,十幾歲時隨父輩來青山區居住,從此紮根於此。

工人們拖家帶口來建設武鋼,戴家湖,就成了“小胡昇們”的樂園。

在他的記憶中,曾經湖面近千畝的戴家湖,盛產魚蝦,蘆葦飄蕩,是他們嬉戲玩樂的天然游泳池。

戴家湖與長江、楊春湖、東湖連成一線,維持著青山區的生態。

胡昇痛惜地說,1957年,青山熱電廠首先建起來,幾根又黑又粗的管子,一天將1200噸泥灰水徑直排向戴家湖。“到上世紀70年代,戴家湖就成了‘大操場’,我和同學們放學後就在那裡踢足球。”

到了上世紀90年代,禁不住煤灰泥漿的日日傾倒,戴家湖成了“戴家山”,“大操場”變成了“煤灰山”,1998年的一次決堤,煤灰甚至順著破口染黑了和平大道。

上世紀90年代末,粉煤灰突然成了搶手貨,多家粉煤灰磚廠來“戴家山”“奪灰”,將它挖得千瘡百孔。沒多久,坑不坑、塘不塘的“戴家山”,淪為了非法垃圾的傾倒場。

胡昇居住的工人村,離戴家湖公園走路只有不到10分鐘的路程。

這個曾因重工業發展而聚集起來的棚戶區,輝煌過後,無序的發展導致蚊蠅滿天飛,老鼠遍地跑,居住條件不斷惡化。

而環境的汙染,最讓居民難以忍受,“原住民”們陸續搬離。

“華中最大棚戶區,住得人發毛。”原工人村街棚戶區居民吳傳發,在給記者表演的一段慢板中,說盡了原棚戶區居民的苦惱。

晴天,“戴家山”的煤灰直撲到工人村,“葉子上都蒙著厚厚的灰”,路上塵土飛揚,雨天,則變成了汙水橫流的“水泥路”,吳傳發皺起眉頭,連連擺手道,“那時候,我們連窗戶都不敢打開。”

直到2013年,戴家湖公園改造工程啟動,到2015年對外開放,不到兩年的時間,戴家湖公園清運粉煤灰80萬噸,地形整理45萬平方米,新增公共綠地50萬平方米,植樹3萬株,與緊鄰的青山公園一起,形成了武漢最大的單體“綠肺”。

2017年11月,戴家湖公園的園林綠化與生態修復項目,獲得了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記者在戴家湖公園行走間,視線所及,盡是綠意,往日裡漫天的煤灰和汙黑的地面,已經永遠定格在了歷史照片和上一代人的記憶裡。

“戴家湖終於‘開眼’了!”胡昇感慨道:“我們這一代人,又回到了兒時‘蕩起雙槳’的美好時光。”

戴家湖的山湖變遷,是青山區發展的一個縮影。

除了戴家湖公園,圍繞在青山區工人村棚改地區還有7座公園、綠地,“七星拱月”般,為曾經因粗放發展而飽受生態汙染之苦的居民,營造出一座綠色城市的幸福感。

青山區的工業廢氣、廢水、固體廢棄物排放曾長期佔據湖北的30%、武漢的50%左右。如今,青山區已建成11座公園,綠化覆蓋率41.1%,人均綠化面積17平方米,穩居武漢第一。

未來,青山區還將沿長江主軸,打造以棚改為中心向四周輻射的公園,為“長江之腰”增添更多綠意。

武漢,號稱“每天都在變”的城市,正在向著生態宜居的目標不斷邁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