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国内无人零售发展的三大误区

近年来,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类互联网IT企业纷纷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而得益于技术手段的优化提升,原本沉寂在传统零售市场里无人零售模式已重获新生,并逐渐成为国内新零售创新升级的新方向。

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无人零售服务,随着各大零售品牌、科技企业的强势入局,逐渐诞生如智能售货机、智能微超、无人便利店、无人超市、无人餐厅等众多无人化服务业态,虽然其扩张速度已远超日本和美国,但这类无人服务所创造的零售价值却远远不如日本。

究其原因,其实不难发现,国内无人零售的发展已逐步陷入了三大误区:

误区一:流量为王,抢占点位即为胜者

毫无疑问,新零售火起来的第一年,最突出的无人零售模式就是无人货架,其主张低成本占领多点位的特点,用较低的软硬件成本投入,获取千万级的用户流量,继而通过流量实现最终的盈利。

当然,这种以流量为王的策略,在中国这个14亿人口的大国里其实颇为常见,而在互联网大战里,烧钱补贴抢占用户流量的戏码也不少见,但对于以线下场景为主的无人零售模式而言,“流量为王”则是最大的误区之一。

一方面,无论是传统零售还是无人零售,其本质都是零售,是零售就离不开供应链,而供应链是较为复杂的零售系统,其所包括的货产、物流、仓储、经销等每一个环节都将会产生不可约束的隐性成本,这对于任何一个非零售业出身互联网企业而言,都是难以掌控的“雷区”。

另一方面,无人零售并非市场的唯一形态,线上外卖、线下商超便利店都是竞争对手,而想要占领市场份额,就需要在商品的价格、品质和便利性三者之间实现平衡,前者需要通过规模化去获取更低的进货渠道,或者压缩自身利润空间以实现价格平衡,而无论哪种选择,一旦资金出现短板,企业将会出现断供,而无人货架上不再有货,流量的价值又有何用?

限制国内无人零售发展的三大误区

误区二:无人即便利,用户为了节约时间愿意付出金钱

用户为了节约时间愿意付出更高的金钱,这是新消费时代下的服务趋势,但无人化并不意味着能让用户节约时间。

以7-11为例,即便是客流高峰期,消费者从进店选购、排队结账到离店平均所花费的时间约为1~3分钟,其中,得益于移动支付的便捷性,其结账环节所花费的时间仅为2~5秒。

反观一些主打“即拿即走”的无人售货机,对于一些不懂科技产品的消费者而言,光是扫码开门就已经不止5秒,更何况如果是无人便利店,扫码进店-选购商品-收银台自助或者感应器识别-付款离店,这一系列的购物流程或许因为不同的技术手段略有不同,但总体上讲,无论是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电子标签识别等等技术,在节约时间方面,其实是没有任何优势的。

而以邻国日本为例,作为一个自动售货机大国,日本还有许多传统的硬件设备,即机械式出货,只收硬币和纸币,对于消费者而言,只需要点一下对应的商品按钮,支付相应的金额即可出货,整个流程即便是小学生也能很快速的完成。

虽然没有过多花俏的技术体验,但在便利性方面,日本的自动售货机确要比国内所谓的智能售货机要好得多,最核心的区别是:日本的自动售货机适合几乎所有具有行为能力的消费者,而国内的智能售货机,却更适合在科技接受程度较高的一二线大城市,这无疑限制了无人零售的发展格局。

限制国内无人零售发展的三大误区

误区三:零售服务意识的差异化

国外的无人零售方式以自动售货机为主,最核心的作用的城市化建设的一种补充性服务,即让不同年龄层、不同语言种族的消费者都能自助、快速的购买一些高需商品,而且是24小时的零售服务。

但无人零售在国内的处境略有不同,一方面,无人技术作为风口的承载者,被许多企业用作宣传嚼头,一味追求技术上的创新而非零售服务的本质;另一方面,流量为王意味着数据时代的来临,而数据的采集则需要借助移动支付、app注册、人脸识别等信息搜集手段,这意味着,对于无人零售企业而言,零售服务并非企业的命脉,用户数据才是。

此外,国内消费者对于隐私的态度与国外的差异性也比较大,这为许多企业搜集用户数据提供了便利性,却限制了消费者购物的便利性,繁琐的注册、支付、认证流程让许多消费者无所适从。

限制国内无人零售发展的三大误区

值得一提的是,国外大多数传统自动售货机仍停留在自动化工控系统的层面,不仅没有信息收集,寿命也相对较长,出错率较低。反观国内的设备,一方面需要自动化系统保障硬件的运作,另一方面则需要软件系统处理对应的智能科技体验,而在技术手段还未完全成熟的当下,结算出错、货品识别出错等诸多问题频现,也让无人零售变得毫无服务体验。

其实,无人零售必然是新零售发展的一大趋势,在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的经济时代,去人化的零售服务将会主导整个终端市场,然而,在考虑无人技术普及率的前提下,零售企业的创新也好,互联网科技企业的试水也罢,谁能抓住零售服务的本质问题,谁才能从国内无人零售的困境中脱颖而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