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驅動下的智能推薦,一點也不人性

過去十年,電商也好、零售也罷,都在講究全推送法則,即儘可能將一個促銷信息推送給所有的人,哪怕對方並不是你的潛在顧客。因此,我們總能看到路邊某些美容豐胸的機構,甚至將傳單派給了路過的男士。

利益驅動下的智能推薦,一點也不人性

而如今,平臺和商家都開始講究“精準推薦”,畢竟全推送的成本太高,無用信息過多反而會增加商家的管理成本,所以,對於商家而言,他們更希望快速、精確的找到自己的潛在顧客;而對於顧客而言,則希望更容易找到喜歡的商品。

而依託於“精準推薦”的前提情況下,則是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算法的賦能體現。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不斷升級,存在在平臺的億量級用戶信息將得以更精準的多維度分析,譬如微信朋友圈廣告,可根據地域、性別、生活水平、閱讀興趣、上網時長、搜索習慣等多維度進行用戶篩選,並以此推送匹配度最高的商品廣告。

利益驅動下的智能推薦,一點也不人性

除了微信之外,淘寶、京東等購物平臺的“精準推薦”同樣有著相似的算法機制。購物平臺會根據用戶的搜索關鍵詞、過往的消費水平、用戶個性特徵、品牌偏好等等更高維度的標籤進行分類,並在banner板塊推送相關商品信息,以此實現用戶的精準觸達。

不僅如此,智能推薦還具有延申作用,譬如購買上衣的用戶,會收到同價位、同風格的褲子、鞋襪等搭配推薦,甚至推薦出滿減優惠等多種搭配方式。

這,是不是很智能,很精準呢?其實不然。

無論是微信朋友圈廣告還是淘寶京東的商品推薦,更多還是一種市場行為衍生出的“精準推薦”,一方面,平臺方需要對商家負責,從泛推廣到精準推廣,既能降低推廣成本,又能提高用戶轉化率;另一方面,平臺也需要對用戶負責,通過廣告審核的商家基本上有著相對可靠的質量,同時也能為用戶推送較為精準的商品,最終的購買行為還是取決於用戶本身。

只不過,廣告終歸還是廣告,屬於市場利益驅動下的推廣行為,其根本目的只有利益,也正因如此,許多山寨、功能浮誇的偽劣商品,往往也容易通過投入廣告費而獲得更精準的曝光,繼而實現高盈利,譬如許多涉嫌非法融資的金融APP總能出現在朋友圈廣告、圖文底部廣告等,難道,如此智能的推薦,真的有人性嗎?

利益驅動下的智能推薦,一點也不人性

當然,智能推薦不僅存在在社交平臺、購物平臺的商品廣告之中,在今日頭條、抖音等自媒體傳播平臺同樣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初衷雖好,讓用戶可以快速獲取同類資訊,譬如迪麗熱巴的粉絲,可以刷出滿屏幕的相關新聞,但其弊端同樣嚴重。

試想一下,一個正常的用戶,除了是某偶像的粉絲之外,還會有其它更多的屬性,譬如球迷、攝影愛好者、影迷等等,但倘若該用戶連續閱讀了多則關於世界盃的新聞,那麼,後續刷新出來的新聞,幾乎都離不開“世界盃”三個關鍵字,這便導致用戶的信息獲取面變得更狹隘。

這一點,在抖音這類的短視頻平臺更為嚴重,因為短視頻的刷新是無法分類選擇的,只能依靠平臺所謂的“智能推薦”,且不說容易導致審美疲勞,更深層次的“輿論引導”或許才是最危險的隱形炸彈。

脫離線上平臺,回到線下的人工智能設備上,其實也有很多“智能推薦”的體驗,譬如甘來科技研發的智能售貨機,其裝載的AI機器人便可以通過人臉識別技術分析用戶的性別、情緒狀態,如果是老顧客,還能識別出用戶的消費偏好,從而推送最合適的商品。

當然,智能推薦不智能,或許並不完全歸屬於人工智能的不人性化,更多還是平臺方作為利益的主體,用戶的大數據價值對其而言,不過是利益與市場博弈下的一枚棋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