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驱动下的智能推荐,一点也不人性

过去十年,电商也好、零售也罢,都在讲究全推送法则,即尽可能将一个促销信息推送给所有的人,哪怕对方并不是你的潜在顾客。因此,我们总能看到路边某些美容丰胸的机构,甚至将传单派给了路过的男士。

利益驱动下的智能推荐,一点也不人性

而如今,平台和商家都开始讲究“精准推荐”,毕竟全推送的成本太高,无用信息过多反而会增加商家的管理成本,所以,对于商家而言,他们更希望快速、精确的找到自己的潜在顾客;而对于顾客而言,则希望更容易找到喜欢的商品。

而依托于“精准推荐”的前提情况下,则是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算法的赋能体现。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存在在平台的亿量级用户信息将得以更精准的多维度分析,譬如微信朋友圈广告,可根据地域、性别、生活水平、阅读兴趣、上网时长、搜索习惯等多维度进行用户筛选,并以此推送匹配度最高的商品广告。

利益驱动下的智能推荐,一点也不人性

除了微信之外,淘宝、京东等购物平台的“精准推荐”同样有着相似的算法机制。购物平台会根据用户的搜索关键词、过往的消费水平、用户个性特征、品牌偏好等等更高维度的标签进行分类,并在banner板块推送相关商品信息,以此实现用户的精准触达。

不仅如此,智能推荐还具有延申作用,譬如购买上衣的用户,会收到同价位、同风格的裤子、鞋袜等搭配推荐,甚至推荐出满减优惠等多种搭配方式。

这,是不是很智能,很精准呢?其实不然。

无论是微信朋友圈广告还是淘宝京东的商品推荐,更多还是一种市场行为衍生出的“精准推荐”,一方面,平台方需要对商家负责,从泛推广到精准推广,既能降低推广成本,又能提高用户转化率;另一方面,平台也需要对用户负责,通过广告审核的商家基本上有着相对可靠的质量,同时也能为用户推送较为精准的商品,最终的购买行为还是取决于用户本身。

只不过,广告终归还是广告,属于市场利益驱动下的推广行为,其根本目的只有利益,也正因如此,许多山寨、功能浮夸的伪劣商品,往往也容易通过投入广告费而获得更精准的曝光,继而实现高盈利,譬如许多涉嫌非法融资的金融APP总能出现在朋友圈广告、图文底部广告等,难道,如此智能的推荐,真的有人性吗?

利益驱动下的智能推荐,一点也不人性

当然,智能推荐不仅存在在社交平台、购物平台的商品广告之中,在今日头条、抖音等自媒体传播平台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初衷虽好,让用户可以快速获取同类资讯,譬如迪丽热巴的粉丝,可以刷出满屏幕的相关新闻,但其弊端同样严重。

试想一下,一个正常的用户,除了是某偶像的粉丝之外,还会有其它更多的属性,譬如球迷、摄影爱好者、影迷等等,但倘若该用户连续阅读了多则关于世界杯的新闻,那么,后续刷新出来的新闻,几乎都离不开“世界杯”三个关键字,这便导致用户的信息获取面变得更狭隘。

这一点,在抖音这类的短视频平台更为严重,因为短视频的刷新是无法分类选择的,只能依靠平台所谓的“智能推荐”,且不说容易导致审美疲劳,更深层次的“舆论引导”或许才是最危险的隐形炸弹。

脱离线上平台,回到线下的人工智能设备上,其实也有很多“智能推荐”的体验,譬如甘来科技研发的智能售货机,其装载的AI机器人便可以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分析用户的性别、情绪状态,如果是老顾客,还能识别出用户的消费偏好,从而推送最合适的商品。

当然,智能推荐不智能,或许并不完全归属于人工智能的不人性化,更多还是平台方作为利益的主体,用户的大数据价值对其而言,不过是利益与市场博弈下的一枚棋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