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禁幼儿园教授小学内容,原因在这里

1

孩子变成“书呆子”

有的家长会觉得,自己的孩子怎么感觉学傻了,越来越迟钝,好像变成了“书呆子”,对什么事情都缺乏兴趣?事实上,0—7岁是幼儿大脑神经系统快速发育时期,比较脆弱。这个阶段的孩子对自己和周围事物的控制能力差,注意力难以集中。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重复型教育,如果强行让孩子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过早灌输超纲的学习内容,对其身心发展有害无益。过早、过度教育,容易刺激大脑的自我保护机制,影响大脑平衡发育。

2

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没有了

幼儿时期是个体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不断探索与发现的阶段。天才画家毕加索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问题是怎么在他们成长的时候,让他们仍然保持这种天赋。”孩子感兴趣的不让学,而一味强行灌输算术、识字、外语、拼音等超出理解能力的知识,阻碍了孩子的独立性、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在与世界接触的过程中,幼儿基于自己的丰富的体验去判断、感受,家长和幼师的引导教育实际上只是辅助。幼儿园“小学化”实际上是过早地向孩子输出“标准答案只有一个”的观念,有意识地使用既定的观念框定幼儿思维,从而禁锢其想象力的发展。

3

才入学,就厌学

许多家长发现孩子刚进入小学不久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与幼儿园“抢跑”也有一定关系。强迫幼儿学习小学课程内容,使其对不易理解、内容繁杂的知识感到迷茫和困惑,对学习产生无能感和挫败感,畏难情绪高涨从而丧失自信心。另外,提前学习小学知识的孩子,老师教的东西都会了,上课缺乏积极性并且容易走神,久而久之养成注意力不易集中、上课开小差的不良习惯。


另外德国的生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压力大了,孩子会有紧张和不安全感,体内会释放一种对人体不利的激素,尤其伤害大脑皮层和边缘系统神经。孩子会产生消极的思维、行为、情感,并且影响会持续终身,表现为自闭症、抑郁症、情绪困扰、行为问题、多动症、抽动症以及一些成瘾行为。

4

一讲就会,一考就错

小学老师和幼师的教学方法是不一样的,幼师注重教学整体认知,而小学教师不仅需要孩子“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提前学习内容的孩子以为自己掌握了知识,上课不愿跟随老师思路。殊不知考试内容灵活多变,并不局限于单纯的识字、简单的乘除,提前学习过的孩子反倒不一定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而幼儿园提前学习小学内容的优势实质上并不长久,被动吸收的知识往往使得幼儿的大脑成为存储这些知识的容器,长时间的存储却不被吸收,加重了脑的负荷,反倒对日后的理解能力的提升造成负担。

5

容易让孩子失去童年快乐

“抢跑”让孩子们提前学会了加减乘除,却也让他们丢失了不少童年该有的快乐。游戏本就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童年应该在游戏中成长,在游戏中学习,游戏中充满了他们的欢声笑语,游戏中弥漫着他们的成长足迹。对孩子来说,这就是最大的幸福。而成人不能因为一己私利而夺走孩子的幸福。盲目跟风、教育的功利化是对天真烂漫的童年最大的亵渎。

学龄前儿童,要学什么?


1

习惯——养成好习惯让孩子受益终生

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说过:“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有不少家长对孩子0〜3岁这个年龄段不够重视,认为这时候的孩子还小、不懂事,有点小毛病不必苛求,长大了再纠正也不晚,所以,他们对孩子没礼貌、任性行为等总是采取迁就、纵容的态度。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如果是好习惯,自然受益终身;如果是坏习惯,那可能就毁了孩子的一生。

这里我们说的习惯侧重于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但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更是为孩子日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生活习惯主要就是要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晚上最适合的睡觉时间为八点半到九点。在此期间,家长要为孩子创造睡觉的氛围,比如关灯,一般坚持两周左右的时间,孩子也就习惯了这样的生物钟,进而睡眠习惯就可以养成了。而与此同时父母也应尽量以身作则,在生活的许多细节之处,如合理饮食、健康用餐习惯、正常作息时间等亲身示范,以达更好的培养成效。

2

自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其实可以的

幼儿期的儿童自主意识开始发展,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开始自主做一些决定与行动。自理能力越强的人越能适应新环境,越敢于探索,也越自信。所以,父母可以依据孩子不同阶段的独立性发展特点,创立宽松的环境氛围,让其愉快地玩耍,自由地交流,自己做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比如教孩子自己整理床铺,学会自己穿衣、进食、洗漱、如厕等。爸妈们过度的保护会让孩子初入小学时面临茫然无措的境地,反倒使宠爱成为甜蜜的负担。

3

学习——孩子最应该拥有的超能力是“学习

3-6岁,是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最佳时间,学习习惯大致包括注意力的培养、礼仪习惯、阅读和书写习惯等。注意力的培养要从小开始的,尤其是在学习期间。但由于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发展特性,注意力不可能集中太长时间,这就要求家长尽量以短时间的注意力集中去引导孩子。另外,父母可以用孩子最感兴趣的“游戏模式”培养孩子的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等,寓教于乐,让孩子在游戏中习得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探索的能力,为上小学做好准备。

父母还可以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让孩子认读汉字和感受数学、使用数学解决问题,选择图文并茂、图画为主、文字为辅、内容丰富、贴近生活的图书,通过讲故事、亲子共读故事的方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与习惯。学习不只是吸收课本的知识,也可以是习得生活相关的技能,优秀的学习能力是孩子往后学习与生活中受益无穷的宝贵财富。

4

社交——社交能力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

幼儿园是孩子走出家庭后进入的第一个“小社会”,孩子们跟同龄小朋友交往过程中逐渐学会怎样建立友情、怎样保持友谊、出现矛盾时怎样解决问题。保持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获得成功的社交技巧,能使儿童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有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以及认知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即使是在幼儿园学着请求老师的帮助,学着同初识的伙伴打个招呼,第一句“对不起”、第一句“没关系”,都是孩子向社会勇敢地迈出的一小步。

因此,父母应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同时要引导孩子学会合作与分享、处理同伴矛盾,学会社会交往技能以及发展友谊。在这个过程中,爸爸妈妈要注意孩子虽小,但其实内心敏感,要尽量多给予积极正面的回应。同样幼儿时期也是孩子初步了解和熟悉社会规则的阶段,父母正确且必要的引导有助于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培养孩子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孩子的秩序感,责任感,为进入小学的学习与生活打好坚实的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