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哪一種布施,會大過幫助一個人好好死亡

沒有哪一種佈施,會大過幫助一個人好好死亡

沒有哪一種佈施,會大過幫助一個人好好死亡

拾遺物語

親人臨終前,我們究竟該做些什麼?

壹|好心辦壞事

一位親人去世了。

子孫們都很孝順,爭著照顧她。

為了讓她多活幾天,

大家殷勤地做了很多事情,

但後來我才知道,

子孫們這種殷勤的孝順,

給她帶來的不是愉悅,而是痛苦。

比如最後幾天,她不想進食了,

但大家希望她能再活一段時間,

所以一直在堅持喂她流食,

一喂,她就劇烈咳嗽,然後嘔吐。

比如,她喉嚨裡發著巨大的異響,

咕嚕咕嚕好像有很多痰一樣,

大家就開始喂水,希望能幫她化痰,

一喂,她就劇烈咳嗽,然後抽搐。

看著她痛苦而猙獰的表情,

我隱隱覺得不妥,就去翻閱了很多資料,

這才發現大家的殷勤是多麼地無知。

比如,關於餵食。

人臨終前,新陳代謝放緩或停滯,

身體已無法消化和吸收營養物質,

所以不想進食,甚至聞到氣味就想吐。

這時候強行或者勉強她進食,

不僅會給她帶來巨大的身體痛苦,

還可能導致食物進入氣管,引發窒息。

我們,真是無知得可怕。

沒有哪一種佈施,會大過幫助一個人好好死亡

▲ 死亡質量指數排名

貳|臨終須知

2015年,經濟學人智庫,

發佈了一個“全球死亡質量指數”。

英國位居全球第一,

中國大陸排名第71位。

中國死亡質量指數排名為何如此低?

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

我們不懂得“臨終護理”。

生命在最後幾周、幾天裡,

到底處於什麼樣的狀態?

一個人在臨近死亡時,

身體究竟會出現哪些變化?

他在想什麼?需要什麼?

而作為家屬和親人的我們,

又該做些什麼和不該做些什麼?

帶著這樣的一個個疑問,

我查閱了國際瀕死體驗協會的“臨終告誡”,

查閱了美國老年病學會的“臨終關懷八要素”,

查閱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臨終關懷十建議”,

查閱了英國國家衛生健康保健所發佈的“臨終指南”。

看完這些權威資料,

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愚蠢無知。

我想,很多人也應該也和我一樣吧!

所以才有了寫這篇文章的想法,

覺得應該普及一下“臨終須知”,

讓我們的親人走得更優雅和安寧一些。

沒有哪一種佈施,會大過幫助一個人好好死亡

這是“麗莎大夫”講述的一件普通事,

之所以說它普通,

是因為這樣的事每天都在各大醫院上演:

一個80多歲的老人,因腦出血入院。

家屬說:“不論如何,一定要讓他活著!”

4小時全力搶救後,他活了下來。

不過氣管被切開了,喉部也被打了個洞,

那裡有一根粗長的管子連向呼吸機。

偶爾,他清醒過來,痛苦地睜開眼。

這時候,家屬就會格外激動,

拉著我的手說:“謝謝你們拯救了他。”

後來,他的氣道開始出血,

出血,就需要頻繁清理。

護士用長管伸進他的鼻腔,

抽吸血塊和血性分泌物。

這個過程會超級難受和痛苦,

他皺著眉,拼命想躲開管子。

每當這時,他孫女就低著頭,不敢看。

我問家屬:“拖下去還是放棄?”

而他們,仍表示要堅持到底。

孫女說:“他死了,我就沒有爺爺了。”

他清醒的時間越來越短。

而僅剩的清醒時間,

也被抽吸、扎針無情地佔據。

十天後,他死了。

死的時候,針眼、插管遍佈全身。

面部水腫,已經不見原來模樣。

我問自己:如果他能表達,他願意要這十天嗎?

這十天裡,他沒有享受任何生命的權力,生命的意義何在?

讓一個人這樣多活十天,

就證明我們很愛很愛他嗎?

我們的愛,就這樣膚淺嗎?

沒有哪一種佈施,會大過幫助一個人好好死亡

當美國醫生自己面對癌症侵襲時,

他們又是如何面對和選擇的呢?

美國南加州大學副教授穆尤睿做過一個調查,

結果發現:絕大多數美國醫生知道生命無可挽回後,選擇的不是用最先進的手術來延長生命,而是將精力放在了享受最後的時光上。

他們會在脖子上掛一個“不要搶救”的小牌,

有的甚至會把這句話文在身上,

“身體被東開一刀西開一刀,

然後插滿各種各樣的管子後,

被掛在維持生命的機器上……

這樣‘被活著’,除了痛苦,毫無意義,

還不如好好享受一下最後的時光。”

我喜歡浙江大學醫學院博士陳作兵的做法:

在得知父親生命所剩不多時,

而是決定陪父親安享最後的人生——

回到出生、長大的地方,

和做豆腐的、種地的鄉親聊天。

度過最後一個幸福春節,

吃最後一次團圓飯,

拍一張又一張笑得像老菊花的全家福。 

…………

最後,他父親帶著安詳的微笑走了。

臨終關懷與護理最核心的宗旨是:

當一個人已經無法避免地走向死亡,

把重心轉向如何讓他好好享受最後的時光。

沒有哪一種佈施,會大過幫助一個人好好死亡

肆|痛不欲生

去年,我們小區一男子得了肝癌。

得知生命無法挽回後,

家人就把他帶回了家,

最後那段時間,

他腹部如鼓,劇痛無比,

經常發出可怕的呻吟聲。

那天,他對老婆和兒子說:

“疼得受不了,想出去走走。”

他坐電梯上了30樓,

然後從樓頂縱身而下。

對於臨終病人,有兩種做法最為慘烈。

一個是我上面說的:拼命抵抗,過度治療。

另一個是:放棄任何治療,回家痛苦地等待死亡。

大多數臨終病人,

特別是惡性腫瘤晚期病人,

其主要症狀是疼痛。

疼痛不僅會嚴重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

導致他們火氣很大或脾氣暴躁,

甚至會觸發他們的輕生之念。

所以,我們應該用藥物來幫助他們減輕疼痛。

●一般性疼痛,可用非麻醉性鎮痛劑,如阿斯匹林類。

●中等疼痛;可用弱麻醉性鎮痛劑,如可待因類。

●嚴重疼痛,可用強麻醉性鎮痛劑,如嗎啡、杜冷丁類。

你可能聽說過藥物依賴或藥物濫用,

也可能聽說過使用嗎啡會加速死亡,

但大部分專家都認為:

只要劑量控制得當,

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沒有哪一種佈施,會大過幫助一個人好好死亡

伍|三重角色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句話:

人的死亡分三個階段。

第一是醫院宣佈死亡,這是生理的死去。

第二是葬禮的舉行,這代表社會地位的死去。

第三是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死去,

那麼你就是真正的死亡了,

因為世上再也沒有人知道你曾經存在過。

所以一個臨終的病人,

除了本身是個病人外,

他還是一個社會意義的人。

他還扮演者著三重角色,

所以我們要幫他處理好三種關係。

第一種:幫助病人處理自我關係。

我們需要主動與病人溝通,

你希望最後的時光怎麼度過?

你希望以什麼方式處理遺產,

你希望以什麼方式告別這個世界,等等。

第二種:幫助病人處理他與社會的關係。

比如,子女可以和父親分享,

你是如何影響我的人生軌跡的。

孫輩可以告訴祖父,你對我究竟意味著什麼。

一句話,就是要讓臨終者獲得“社會地位”,

覺得自己這一輩子沒有白活。

第三種:讓病人知道你會永遠記著他。

比如,拍一些全家福,

然後裱起來,放在顯眼處,

並有意無意透露會永遠珍藏。

反正就是要讓病人覺得:

你會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沒有哪一種佈施,會大過幫助一個人好好死亡

陸|臨終牽掛

前段時間看過一則新聞,

就是一位老人臨終前,

拉著老伴和兒子的手,

一會看看兒子,一會看看老伴,

然後一個勁地直流淚。

兒子就說:“爸,你放心,我會照顧好我媽的。”

老人搖搖頭,還是不放手,

最後,直到兒子說出那句:

“爸,那我給媽媽再找個伴兒。”

聽到這句話,老人才鬆開了手,

露出一個欣慰而釋然的笑容,

不一會,他就閉上了眼睛。

很多人臨終時,都有一些難以割捨的人事物。

只要有一樁放不下,就會造成臨終障礙——拼命不想死去。

所以臨終關懷和護理很重要的一項任務,

就是不要讓病人帶著遺憾和疑問離開。

“媽,我保證會給你的蘭花澆水。”

“爸,我一定會照顧好狗狗的。”

“爸,我會讓媽媽跟我們一起生活。”

我們需要作出這樣一些承諾,

讓病人可以無牽無掛地安心離開。

沒有哪一種佈施,會大過幫助一個人好好死亡

柒|強行進食

給臨終者餵食,

是很多人都幹過的蠢事。

看到病人不想進食時,

我們會感到非常不安。

“不吃東西,怎麼保證營養。”

“不吃東西,會加快死亡。”

於是,為了病人能多活幾天,

我們常常強迫或勉強病人進食。

殊不知人在最後的時間裡,

新陳代謝已經放緩或停滯,

無法再消化和吸收食物了。

也就是說,她已經不再需要食物了,

(主動想進食的人除外)

所以不想進食,甚至聞到氣味就想吐。

再加上病人的吞嚥功能已大幅減退,

這時候如果強行或者勉強他進食,

會引發劇烈咳嗽和嘔吐,

不僅痛苦不堪,還可能窒息而亡。

所以,我們一定要記住一點:

當臨終病人不想進食時,

我們一定不要強迫他們吃飯。

沒有哪一種佈施,會大過幫助一個人好好死亡

捌|死亡咆哮聲

知乎一位網友講過一件真事:

“父親將要死的時候,

呼氣時,喉嚨發出巨大異響,

格咯格咯地好像有很多痰。

我就湊攏去看,

看到他嘴裡有一大口痰,

喉嚨只有一個小小的孔。

我就想用水把這口痰化掉,

於是便舀了一勺水送進去,

噗,一口痰噴了出來,

他開始劇烈咳嗽,

沒一會兒,就斷了氣。

父親已經過世十年了,

這十年我都活在愧疚裡。”

為什麼臨終病人喉嚨會發出巨大響聲?

因為隨著死亡的臨近,

病人的口腔肌肉會變得鬆弛,

喉嚨中的液體就會積壓在咽喉,

所以一呼吸就會發出咕嚕聲,

醫學上將其稱為“死亡咆哮聲”。

咆哮聲雖然聽起來很恐怖,

但病人並不會覺得多痛苦。

要緩解這種咆哮聲一般採用三種方法:

●用藥物減少呼吸道分泌

●用棉棒小心翼翼粘出痰液

●將病人身體翻向一側,頭枕得高一些

千萬不要喂水,以免引發窒息。

沒有哪一種佈施,會大過幫助一個人好好死亡

玖|溫度問題

作家莫小米在《臨終是個怎樣的過程》中,

講過自己的一件事,

她父親重病,快到臨終:

“我抓著父親的手,

他像山泉一樣涼。

我命令弟弟說:爸爸冷,快拿毯子!

現在才知道,他其實並不冷,

只是因為循環的血液量銳減,

皮膚才變得又溼又冷。

而此時在他的感覺中,

他的身體正在變輕,

漸漸地漂浮、飛昇……

這時哪怕是一條絲巾,

都會讓他感覺到無法忍受的重壓,

更何況一條毯子。”

處於彌留之際的很多病人,

已無法說出“太冷了”或“太熱了”,

所以體感溫度是否合適,

需要我們用心觀察。

如果病人頻繁想撥開被子,

那就是他感覺太熱了,

這時我們可以把被子移開,

或者用毛巾冷敷他的額頭。

如果病人的肩膀縮起來了,

則表明他是感覺太冷了,

這時我們可以調高空調溫度,

或者加蓋被子,但很薄的毯子就好。

太重對病人而言,是一種巨大負擔。

沒有哪一種佈施,會大過幫助一個人好好死亡

拾|皮膚問題

前段時間聽說過一件真事:

由於子女疏於照顧臨終母親,

在給母親死後換衣時,

才發現她背部已經潰爛,爬滿了蛆。

對於臨終病人來說,

皮膚問題是一個非常大的困擾,

一不小心就會生出褥瘡,

甚至大面積潰爛,痛不欲生。

所以我們在照顧臨終病人時,

一定要做好以下幾點:

●不要讓病人一個姿勢久坐久躺,每隔幾小時就要幫助他翻身。

●經常用毛巾為病人擦拭身體,保持皮膚的清潔。

●用溼毛巾緩解眼部的乾燥。

●用潤唇膏塗抹嘴唇,或用棉籤沾水擦拭嘴唇,緩解嘴唇的乾燥。

沒有哪一種佈施,會大過幫助一個人好好死亡

拾壹|幻覺問題

國際瀕死體驗協會通過大量觀察,

發現有的臨終病人會出現瀕死感,

當瀕死感出現時,

他們可能會看見已經去世的親人,

或者出現其他一些幻覺。

“一個將逝之人可能會邊看遠方邊喃喃自語,

或者談起一些旅行計劃之類的奇怪話題。

甚至會用奇怪的措辭來描述一些奇怪想法。

比如,有個女患者堅持要穿最好的衣服,

因為她覺得去世的丈夫會來帶她跳舞。

有個年輕人說自己需要一張地圖,

這樣他就能知道自己的旅行路線是哪一條。

有個老人經常說,

自己曾經深愛的某個故人正要來找他,

或者那人現在就在他房間裡……”

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

要麼會覺得非常恐怖,

要麼會覺得病人精神失常。

但國際瀕死體驗協會說:

“這種情況其實很正常,

瀕死感存在的目的,

就是為了幫助臨終病人做好迎接死亡的準備,

這種瀕死感會有很大的導引和安慰作用。”

所以,遇到這種情況時,

我們要注意幾點:

●保持鎮定,不要恐慌。

●不要去打破他的幻覺,打斷他的說話。

●留意他說話的內容,以及想表達的意思。

●儘可能幫助他實現一些意願。

沒有哪一種佈施,會大過幫助一個人好好死亡

拾貳|孤獨問題

70多歲的艾蜜莉,

罹患乳癌已經走到生命終點。

兩人的關係似乎很好。

但每次女兒離開之後,

她就開始在那抽搐掉淚。

她希望女兒留在身邊,

可女兒每晚都要回家,

雖然也有醫護人員照顧,

但她心裡總是空蕩蕩的,覺得無比孤獨和恐懼。

人臨死前最怕的是什麼?

大部分病人的答案是:孤獨。

所以,對於臨終病人而言,

最有效的護理,就是愛和陪伴。

大部分臨終病人都希望身邊有人相伴,

雖然他們可能並不想和你聊天,

但他們卻希望你能陪在身邊。

所以,我們需要做些事情來緩解他們的孤獨:

●將病房安置家庭化,營建溫馨環境

●小聲播放病人喜歡的音樂

●握著他的手或者輕輕撫摸他

●敞開心扉說一些他想聽到的話

沒有哪一種佈施,會大過幫助一個人好好死亡

拾叄|最大布施

尼采說:“不尊重死亡的人,不懂得敬畏生命。”

但我們,至今還沒學會如何謝幕。

央視主持人白巖松說:

“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

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關於死亡教育,

我們需要那麼一點“臨終須知”。

索甲仁波切寫過一本很透徹的書。

這本書叫《西藏生死書》。

很喜歡書中那句話:

“沒有哪一種佈施,

會大過於幫助一個人好好地死亡。”

END

歡迎轉發朋友圈。

法律顧問 | 重慶沁山律師事務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