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在全球經濟格局重整之際,重新梳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巴曙松:在全球經濟格局重整之際,重新梳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在全球貿易摩擦中重新思考人民幣戰略

《人民幣戰略——中國如何構建國際貨幣》序

當前,全球主要經濟體之間頻繁出現貿易摩擦,全球經濟格局面臨影響深遠的重構。在新的市場環境下,中國當然有必要重新深入思考人民幣戰略。因此,我很高興看到《人民幣戰略——中國如何構建國際貨幣》中文版面世,這有助於當前的研究。實際上,當我們回頭來梳理美日貿易摩擦的歷史時,我們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貿易摩擦的背後,美元和日元之間的相互影響,才是影響更為深遠的事情。

在這本書中,帕烏拉·斯帕奇女士完整介紹了過去一個世紀中國貨幣體系的演進脈絡。她對中國的銀行系統、國有企業改革及對外貿易關係這些和人民幣國際化相關的歷史背景,進行了梳理,並在此基礎上,對中國為自己的貨幣人民幣建立一個國際性角色這一重大命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巴曙松:在全球經濟格局重整之際,重新梳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近二十年來中國經濟的崛起模式雖促進了經濟的飛速發展,但作者認為,金融抑制體系下的貨幣正制約中國的發展前景,人民幣的國際化成長空間需要拓展。作者認為,若要清楚中國的貨幣困境,關鍵在於理解中國的人民幣策略: 儘管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和大部分發展中國家一樣,中國仍然是“不成熟的債權人”,主要用美元貸款;如果需要從國際市場上借錢,大部分債務也必須用美元而不是人民幣發行。中國在國際金融中的地位與其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並不匹配。如果能實現以人民幣計價交易,既能降低成本,也降低中國企業從事海外貿易和金融交易的匯率風險,還可減少在金融上對美元的依賴。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產生的動盪,再加上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大債權國和經濟大國的地位,促使中國認定有限度的國際流通人民幣更符合國家發展的需要。人民幣能否擴大延伸觸角,將影響中國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前景。

毫無疑問,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人民幣國際化已經取得了顯著的進步。2009年以來,中國對外貿易中以人民幣結算的比重從不到1%增加到20%以上。如今,人民幣已成為全球第五大國際支付貨幣。不過,人民幣在全球支付總量中佔比只有3%,遠低於美元(45%)和歐元(27%)。此外,人民幣結算貿易基本上集中在亞太地區,特別是與中國香港,以及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雙邊貿易中。

巴曙松:在全球經濟格局重整之際,重新梳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2015年11月,人民幣被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這是中國經濟融入全球金融體系的一個重要標誌,意味著人民幣正式獲得國際官方機構認可,成為全球金融體系的一部分。但“入籃”只是人民幣國際化目標的重要起步,全球人民幣計價資產的實際需求仍然相對較低。與其他SDR貨幣相比,海外人民幣存款總量大約為1萬億人民幣,人民幣計價貸款總值在1500-2900億元人民幣之間,與美元(50%的全球銀行總負債為美元計價)、歐元(約30%)、英鎊(5%)和日元(3%)相比依然很低。當前,人民幣只佔全球央行持有外匯儲備總量的1.5%,而美元和歐元分別佔了62.5%和20.4%。

顯然,人民幣還走在成為國際貨幣的路上。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不同——比如巴西、印度和俄羅斯等——中國經濟規模足夠大,可以為其貨幣發展提供的體量和規模。但是一個貨幣若要追求一定的國際地位,必須要達到一定的市場條件,才能履行價值儲存的功能。作者認為,在成為國際貨幣的道路上,中國的目標並不是爭取人民幣取代美元成為主宰性國際貨幣:從美元本位的優勢來看,這也是現實的目標。當前,作者認為中國官方似乎也並不願意完全放下對匯率的控制;保持出口競爭力仍優先於促進匯率靈活性,考慮的仍是人民幣過強的相關風險;推動人民幣的海外使用,將給予進出口商、投資人、存戶更多選擇。因此,中國期待的是一個從基於美元的國際貨幣體系向一個多貨幣的多極體系的轉變,中國(及其貨幣)的立足點確定在與其他大國一樣佔據一個重要位置。正如世界銀行預計的,2025年全球貨幣最可能出現的情景將是一種圍繞美元、歐元和人民幣為中心的多種貨幣並存的格局。

巴曙松:在全球經濟格局重整之際,重新梳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至少就中期而言,這樣的人民幣國際化策略是務實的,即建立更多樣化而更均衡的國際貨幣體系,以避免國際體系中的美元短缺。同時,中國當前的經濟金融結構轉型和開放,有利於國際市場將人民幣作為國際貿易結算、金融產品計價以及作為儲備貨幣的比重逐步提升。而中國的資本市場不斷對外開放,擴大了人民幣跨境資本流動;滬港通、深港通和債券通的陸續推出,也探索出一條中國的資本進行全球配置的新渠道,“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和“走出去”需求的增長,會逐步推動人民幣結算比例將進一步提高,並帶動更多的跨境投資融資和全球範圍的資產配置。

人民幣的未來走向,將對中國、乃至世界經濟前景產生重大影響,這也是為什麼作者及其所屬機構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對此主題進行持續研究的重要原因。在全球經濟格局重整之際,此書以不同的角度看待中國推動自身貨幣的國際化歷程,也有助於我們的思考和研究帶來啟示。

是為序。

巴曙松:在全球經濟格局重整之際,重新梳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本文為巴曙松教授為《人民幣戰略:中國如何構建國際貨幣》(The People’s Money:How China Is Building a Global Currency)所寫的序言。本書中文版即將由中信出版社出版,敬請關注。

巴曙松:在全球經濟格局重整之際,重新梳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帕烏拉·斯帕奇,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的研究總監,該研究所在2015全球智庫綜合排名榜單中位列第二名,是目前英國規模最大、世界最著名的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之一。作者還是英國廣播公司、中國中央電視臺、《報業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和《金融時報》的媒體評論員,以及《報業辛迪加》和《赫芬頓郵報》的專欄作家,在國際金融研究領域享有較高的知名度。

(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作為一位研究人員個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機構的意見和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