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每5分鐘就有1人因腸癌離世,年輕人該如何預防腸癌?

黎瓏


結直腸癌的預防:再說要點!

一,結直腸癌在歐美髮病是第二位,我們是第三位,非常高發。

論者談到預防,滿眼裡的文字就是吃的注意,什麼少吃高脂肪食物,多吃膳食纖維之類。意思是過於油膩細緻的飲食誘發了腸癌,只要多吃蔬菜粗糧,腸道就好。

這是沒有有效意義的說教。

二,腸癌的起源和癌變過程

在確診腸癌之前,普遍存在的是腸壁增生的息肉。

穩定的息肉,沒有進展,就是良性瘤一樣。

常見的兩種息肉炎症性和腺瘤性,又都有癌變的可能。當炎症不能消除,危害因素不能阻斷,腸息肉就進入癌變。

息肉來自某種傷害。

腸道炎症造成腸壁細胞凋亡,在炎症反應中,增生是一個應對傷害、恢復常態的過程。

家族性腸息肉,來自遺傳易感。這樣的人群只是更容易在某種傷害因素暴露時,腸道增生出息肉。

能否進展到癌變,就取決於傷害能否持續!

三,在分析造成腸道傷害的因素時,各種細菌往往被首先關注。

但是,細菌感染一般就是急性症狀,發生腹瀉等,那是很好治療的腸炎。

各種慢性腸炎,才是最大的傷害事件。

慢性炎症,例如頑固的結腸炎症,不是細菌感染的問題。也不是吃了過多的脂肪蛋白質的問題!脂肪蛋白質在經過漫長的消化過程後,沒有導致腸炎的能力。不會傷害腸壁致細胞凋亡!

過敏性結腸炎,現在被稱為”腸易激綜合症”,以腹瀉腹脹等為特徵,是十分常見的病症。人群患病率10%左右。現在分析,腸易激的主要原因,就是負面情緒困擾。

結腸是情緒的鏡子。任何情緒變化都會在結腸有所反應。

所以,慢性結腸炎的真正原因,是情緒不良。

情緒不良,胃腸道供血不足,腸道抵抗傷害能力下降,是炎症久治不愈的原因。

然後,從炎症到息肉增生,再到癌變,是結直腸癌的普遍過程。

不是所有慢性炎症都能發展到息肉,更不是所有息肉一定進展到癌症。但是,當我們談結直腸癌的預防,就得知道這樣的邏輯關係!

然後,把各種炎症及時治療,根除,是唯一放心的辦法。

尤其,如果腸道炎症來自情緒困擾,比如腸易激綜合症,你更要針對原因,徹底解決!

任何人不要因為專家說腸易激綜合症不會癌變而掉以輕心。腸易激作為慢性炎症反應,是癌變的一個起點。

不確定這樣的起點,我們無法分析息肉來自哪裡,癌變來自什麼。任何病變,不會無緣無故產生出來!


春雷滾滾2


想要預防直腸癌,首先就得糾正飲食習慣

一方面,需要多吃玉米、水果、粗糧等含有豐富粗纖維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一方面要少吃熏製、油炸、高蛋白、高脂肪和腐敗的食物;

另外,改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適當增加運動量,遠離菸酒,控制體重也可預防直腸癌。

因此對於普通老百姓,駱主任列出了以下幾點注意事項

1、減少脂肪類食物的攝入,用魚、禽肉等白肉,代替動物油過多的肉食,烹飪食物時以煮、蒸為主。

2、日常適當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攝入。

3、多吃膳食纖維豐富的食物。

4、保持適當的體重,不要過胖或過瘦。

5、控制食鹽攝入量:每天不超過6克。

6、少吃醃、燻和發黴食品。


39健康網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腔鏡平臺執行主任、大腸外科副主任李心翔教授介紹:

對大腸癌的預防,我們經常會聽到三級預防。從美國的一個數據來看,2014年的話,美國報道了一個結直腸癌一級二級三級預防與結直腸癌的發病率死亡率以及五年生存率的一個關係。從1975年到2006年這個時間段,結直腸癌的發病率連續20年每年是以3%的速度下降。同時結直腸癌的死亡率前十年以2%的速度下降,而後十年是以3%的速度下降。那麼同時的話,五年的生存率是從50%提高到了66%。那麼這足以說明預防的重要性。

一級預防——飲食生活方式的干預

一級預防的話,它主要是指從飲食生活方式的干預,來化學的干預來治療癌前期的病變,也就是我們從正常的把它主途徑這個阻斷掉,使它沒有發生腺瘤的癌變,也就是在還沒有發生癌變之前,我們就採用飲食生活方式一些化學預防的這樣子來治療一個癌前期的病變。

要多吃點水果蔬菜,低蛋白,低脂肪類飲食,少吃醃製食品,同時要戒菸戒酒,適當的運動控制體重。

那麼另外一個是二級的預防,二級的預防強調的是三早就是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那麼這個階段的話,主要是我們一旦發現有腺瘤的時候,我們及時把它處理掉,防止它發生癌變,或者說能夠到癌症早期的時候就及時發現它,及時治療它。

主要的篩查包括家族病史的一個調查。第二個要做大便的隱血的實驗,肛門的指檢以及腸鏡的一些檢查。建議40歲開始接受腸鏡的篩查,那麼平均3-5年接受一次腸鏡的檢查。

如果到了三級預防的話,那就是說已經明確是進入一個腸癌的,那麼這個時候的話,我們重點放在怎麼去優化治療、改善生活質量、延長生命,這也是三級預防的一個重點所在。


海上名醫


據研究表明,大腸癌的發病率在我國惡性腫瘤中排名第三,並有上升趨勢。那麼我們平時應該注意哪些方面,才能預防大腸癌呢?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大腸癌的的發病因素: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包括飲食、壓力過大及壞境汙染等)及高危因素(包括結直腸腺瘤、炎症性腸病、長期飲酒吸菸、大便潛血陽性、肥胖等)。預防大腸癌應該從這些方面入手。

飲食方面,我國現有的大部分人的飲食結構都不合理,高鹽、高脂、高熱量、精細飲食,加之吸菸飲酒、作息不規律、缺少運動等均是腸癌的“催化劑”。所以,我們首先從這些可控因素做起,降低患癌風險。例如:1、多吃粗纖維食物,如玉米、燕麥、青菜、水果等;2、減少加工食品、醃製食物的攝入;3、作息規律,保持良好心態,適當減輕壓力,適度鍛鍊身體,控制體重在標準範圍內,尤其是控制腹圍;4、戒菸戒酒等。

基因遺傳,環境問題,同樣是腸癌的高危因素。然而,遺傳或是環境問題是非人力可為,所以,如何預防腸癌,我們最主要的是要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對於真正的腸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預後和生活治療等有重大意義。如果家族中有親屬,尤其是直系親屬有類似疾病,或是身體出現相關的“警鐘”現象,最好的做法便是留心多觀察,及時就診。不要拖到晚期再發現。


杏花島


篩查金標準還是腸鏡

說到篩查腸癌,很多人都很抗拒腸鏡,想想都覺得痛苦。李勇表示,不能因為怕痛怕麻煩就偷工減料,還真得定期篩查,尤其是過了40歲以後。早期篩查的意義重大,統計顯示,早期發現可手術切除大腸癌的5年生存率為65%左右,晚期患者五年生存率則只有12%左右。

如果是篩查直腸癌,可以先做肛門指檢,基本上體檢項目裡都有。但很多人因為怕羞常常選擇直接忽略這項檢查,但其實這項檢查能夠篩查出80%的直腸癌患者。特別是低位腸癌患者,很容易在專業醫生的指檢中被篩查出來。

如果是篩查大腸癌,結腸鏡檢查必不可少。李勇介紹,雖然在做結腸鏡時確實會使患者有些不適,但腸鏡對大家的益處卻是非常巨大的。在檢查過程中,可以將有癌變風險的息肉直接切除,避免癌變;對於已經產生癌前病變的腺瘤直接切除;對早期的大腸癌進行根治治療,可極大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及提升治療效果。

預防腸癌 認真做好這五件事

醫學研究認為,大腸癌屬於多基因的遺傳病,其發生主要跟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相關。如果家族中有腸癌患者,那麼子代患腸癌的風險會大一些,在飲食生活上就更應該注意預防。

1.定期篩查:雖然絕大多數糞便帶血是痔瘡引起的,但是結腸癌、直腸癌也可能與痔瘡同時存在,其臨床症狀相當多且最易令人混淆及忽略。所以,如能定期篩查,會大大提高治癒率和生存率。

2.減少紅肉和加工肉類的攝入可降低結直腸癌患病風險。

3.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多吃粗糧少吃糖。

4.戒酒戒菸:酒精明顯增加癌症發生的機會,如果同時抽菸,則兩種危險因子會相互疊加,製造更高的危險。

5.積極運動:運動可以控制體重,減少癌症的發生幾率。運動可以增加腸胃的蠕動並縮短有害物質在腸道內的時間,從而預防腸癌。


大洋網


大腸癌包括直腸癌和結腸癌,在歐美國家是很常見的腫瘤,其發病率居惡性腫瘤第二位。據國際癌症研究組織提供的數據顯示,亞洲地區,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 大腸癌的發生率也迅速增長, 接近西方國家。我國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飲食習慣的改變, 總體發病率也呈上升趨勢。因大腸癌確診時多屬中晚期,治療效果欠佳,5年生存率在30%~60%之間。

飲食預防

高脂飲食是大腸癌發生的重要因子,而鈣對脂類具有高度親和力,可結合腸道中的長鏈脂肪酸和次級膽酸,減少脂類對細胞的損傷, 防止腸上皮細胞的突變,鈣也可干預細胞增殖分化、凋亡、血管形成,調控細胞週期, 影響大腸癌的發展進程。維生素D預防大腸癌的機制可能與其調節鈣代謝和調控基因表達有關,其與鈣共同影響某些細胞增殖相關因子或基因的表達, 預防大腸癌的發生。90%的大腸癌可通過合理的飲食加以預防和控制。歐洲癌症預防組織和國際營養科學聯盟提出了預防大腸癌的食物指南:①減少飽和及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入, 把脂肪產熱減少到總熱量攝入的30%以下,提倡蒸、烤食物,避免油炸食物;②多食綠葉和根莖類蔬菜, 攝入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③進食複合性碳水化合物(如澱粉、多纖維素的食物), 保持腸功能正常;④攝入全營養食物,蔬菜、水果等低熱能食物保持適當體重;⑤每天食鹽的攝入量少於5克;⑥避免食入醃製、發黴食物, 多吃新鮮未經加工的食物;⑦減少酒精飲料的攝入。我國傳統的飲食結構與目前推薦的膳食結構相似。因此,從預防大腸癌的角度而言,應提倡保持我國傳統的飲食結構, 避免飲食結構的西方化。

遺傳性大腸癌家族史成員的篩查

具體如下:①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家族史的成員, 建議進行APC基因突變檢測,若結果陰性,則篩查方案同散發性大腸癌。若檢測結果陽性且≥20歲, 應進行全結腸鏡檢查,檢出新生物時進行相應的治療,如腸鏡檢查陰性,則每年進行1次全結腸鏡檢查;②對有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HNPCC)家族史的成員,則進行hMSH1、hMSH2的免疫組化檢測和微衛星不穩定性檢測,兩者均陰性者可無需進行突變檢測分析,其篩查同散發性大腸癌;③初診為P-J綜合徵者,應進行LKB1/STK11 和(或)FHTT基因突變檢測。其基因突變檢測陽性者從20歲起每年進行全結腸鏡檢查。




大腸癌現在是中國的高發癌種。排名女性第三位,男性第四位。每年的癌症發生案例高達40萬例。更讓人震驚的是,這個數字還在以高於國際平均水平的速度在激增。



從上面的癌症曲線裡就可以看出來,大腸癌的發生是在35歲開始抬頭的,從50歲後開始明顯上升,75~80歲間達到高峰。

也就是年齡越大,越容易發生大腸癌。

研究表明,飲食、環境、遺傳、種族等因素都與大腸癌的發病有關。而飲食因素、環境因素更為重要。

具體的原因是,

第一,是脂肪飲食增加、纖維素飲食減少所致。我國近年來城市中大腸癌發病率增加,也和飲食結構的改變有關。

我個人堅定的認為,腸道菌群失調是一個最重要的發生因素。它的根源就在於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導致了腸道菌群失調,再進一步導致了大腸癌的發生。

第二,環境和大腸癌的關係很密切。環境因素主要有:土壤中缺硒;血吸蟲病的影響,在我國,血吸蟲病高發區同樣也是大腸癌的高發區;吸菸容易引起大腸癌。另外還有環境中的各種毒素,同樣也會誘發大腸癌的發生。

第三,就是遺傳因素。約10%的大腸癌與遺傳因素有關。

第四,也不能忽視大腸的一些稱為息肉的良性腫瘤。長期患有潰瘍性結腸炎的人也有較大的機會患上大腸癌。

想要預防大腸癌,需要做到早發現,早診斷。



我在頭條號裡發表過一篇科普文章,題目是“大腸癌:腸道菌群失調惹的禍?”裡面介紹了多個案例,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愛吃肉,口味重。吃蔬菜少,含纖維素的食物少。

按照我的觀點,大腸癌病人一定是有腸道菌群失調的。如果測定“腸道健康指數”(測定方法也見我的頭條號文章),肯定是有中度以上失調。

如果能夠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一定會有效地治療大腸癌。

如果沒有問題,也可以通過提前的預防來做到減少腸道菌群失調程度,從而降低大腸癌發生率。

我願意再次推薦給大家我的建議食譜:

健康食譜 米、面類食品(碳水化合物)要逐漸減量,理想目標是幾乎停止:包括米飯,饅頭,包子,麵條等等。

主食改用富含纖維素的五穀雜糧。 建議多喝雜糧粥。

減少肉類食品,包括豬牛羊肉。 鼓勵多吃魚,雞肉適當。

多吃各類水果蔬菜,所有的蔬菜水果都是好的。

土豆,山藥,地瓜做熟了以後涼下來再吃,這樣抗性澱粉含量比較高,對健康有幫助。

每天可以適當進食果仁,比如核桃仁。

此外,每週都要有1-2次運動,以能夠出汗為幫助,至少一個小時以上。越多越好。

如果能夠按照我的建議去做,就一定可以較好的預防大腸癌的發生。


為腸之道


  • 我們平時說的大腸癌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而它的最早出現的表現就是排便習慣以及排便性狀的改變,常有血便,有時候表現為便秘,有時候表現為腹瀉,或者二者交替。

  • 腸癌的發病病因和環境、遺傳以及高危因素有關,我們無法改變遺傳因素,所以只能從環境和高危因素著手預防。

  • 在環境因素中,高脂肪和低纖維是主要因素,腸道菌群紊亂也參與腸癌的發生。因此改善飲食習慣,提倡低脂+高纖維飲食

  • 在腸癌的高危因素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這些情況容易進展為腸癌,需要儘早處理。
  1. 結直腸腺瘤:是一種發生在結直腸的腫瘤性息,在某些情況下病變會進展,變高危。

  2. 炎症性腸病:其中的炎症性腸病可發生癌變。(下圖右側為潰瘍性結腸炎)

  3. 便隱血陽性、一級親屬有結直腸癌、長期吸菸、肥胖者、或者伴有長期慢性腹瀉、便秘、長期精神壓抑等情況者,為高危。

因此,對待高危因素,我們該如何去做?

  • 根據自己是否存在以上高危因素,尤其發現自己的排便習慣以及排便性狀和以前不太一樣,或者有腹痛以及不明原因的貧血,都應該進行相應的檢查,比如便常規、直腸指診、結腸鏡等等。如果存在可進展為腸癌的高危病變應該儘早治療,比如可切除結直腸腺瘤來預防往腸癌方向發展。

  • 而減肥、戒菸、加強運動是所有癌症都建議的預防方法,同樣適用於腸癌。
(圖片均源於網絡)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幫助。

學醫的Bellona


專家指出,結直腸癌是人類最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發病率位居全球惡性腫瘤第三位。由於人口老齡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飲食結構改變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大腸癌的發病率呈上升態勢,位居惡性腫瘤和致死因素的第4位。我國發病率增長速度遠遠超過2%的國際水平,直逼5%,每年新發病例高達40萬。更為引人關注的是,這一過去專屬於中老年人的癌症,已悄悄“盯”上了30多歲的年輕人。

哪些人群易患腸癌?

大腸癌是指來自於大腸粘膜上皮的惡性腫瘤,包括結腸癌、直腸癌和肛管癌,是最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可由遺傳因素、飲食因素和大腸息肉、炎症性腸病等癌前病變導致。臨床實踐已證實,以下這些人屬於大腸癌的高發人群:

1.30歲至40歲以上有消化道症狀者(尤其是便血、大便頻數、黏液便及腹痛者);

2.大腸癌高發區,主要是大城市內的中老年人;

3.有大腸癌癌前病變者,如大腸腺瘤、潰瘍性結腸炎、血吸蟲病者;

4.有大腸癌家族史、家族性息肉病史以及遺傳性結腸病者;

5.有盆腔放療史者;

6.有膽囊或闌尾切除史者。

腸癌早期有哪些警報信號?

1、大便習慣改變 

不明原因的大便習慣改變,主要為大便次數增加,極少數為便秘,多為乙狀結腸及直腸部位癌腫(左側結腸癌),因為距肛門部位相對較近,故便意較頻是左側結腸癌的重要信號。

2.大便性質改變 

大便由時稀→帶少量粘液→夾血或隱血,很可能是結腸癌由早期到晚期的發展徵兆,大便時有少量條狀粘液粘附,尤為直腸癌警號。

3.腹脹、腹痛 

這可能是升結腸、橫結腸(右側結腸癌)的信號。因為這些部位離肛門較遠,對肛門的刺激不大,故大便頻意改變不多,主要為腹脹和時感隱痛,如疼痛明顯並已發現腫塊,則已非早期。

預防大腸癌,重視+藐視!

1.多吃含纖維素多的蔬菜水果,如菠菜、油菜、白菜、芹菜、水果等,以保持大便通暢,減少糞便中致癌物與結腸粘膜的接觸時間。減少食物中的脂肪和動物蛋白的攝入,可減少其分解產物的致癌物產生及致癌作用,以減少結腸癌發病。

2.每天30分鐘活動身體 研究發現,工作時活動量大的人患結腸癌的可能性比坐著辦公的人低40%到50%。從事金融、行政等長久坐辦公室工作的人群結腸癌的發病率高於經常需要走動的職業人群2~3倍。

3.戒菸。香菸在所過之處,包括口腔、咽喉、食道都會埋下癌變的種子。不僅如此,它還會增加胃、肝、前列腺、腸道、子宮和乳房患癌的風險。

4.基因檢查。如果家族有癌症史,最好去醫院做基因檢查,以便提早發現癌症隱患,採取預防措施。

5.積極治療癌前病變。絕大多數大腸癌從良性腺瘤發展而來,良性腺瘤經過合理處理,如腸鏡切除等,可實現完全治癒,這樣就不會給大腸癌“可乘之機”了。


華絡健康


不知道這個數據來自那個權威部門,在我的印象裡,肺癌、肝癌、胃癌是前三甲的“釘子戶”,假如,五分鐘就有一位腸癌患者去世,那排序還真是要推到重來。不過,隨著人們的飲食習慣改變,作息時間的改變,生活習慣的改變,腸癌發病率增加應該是意料之中的事。

無論是小腸還是大腸(結腸、直腸),都是食物粉碎、加工,消化、吸收的場所,也是“骯髒物”“各式細菌”等不忍直視的藏汙納垢的場地。它一般不會有什麼問題,即使有什麼問題也不易引起當事人的注意和重視。通常不外乎消化不良、疼痛、腹瀉等症狀,卻都不會當回事,得了痢疾,跑廁所跑的有氣無力才多少有些驚慌,所以,腸道疾病由小發展到大,由輕微發展到嚴重,時間長、隱匿性強,患癌好像“理所當然”。

1.主食不要過於精細單一,雜糧、綠色蔬菜、粗纖維等食材要經常食用。

2.燒烤的消費大軍裡,年輕人是主力軍,麻辣燙等這類刺激性強的食物不要多吃、長期吃。同樣,酗酒、喝刺激性飲料、以飲料代替白開水都是不可取的做法,

3.工作,不要當拼命三郎。要勞逸結合,更要張弛有度,也就是自我減輕壓力,減少焦慮、煩躁、壓抑等情緒。腸道功能紊亂,腸激惹綜合徵——情緒因素、精神因素都是其罪魁禍首。

4.大小便有了“便意”,只要條件允許就解決,不要憋著。尤其是大便憋著久而久之會形成便秘。糞便等排洩物在直腸內停留時間過長,其中的水分被腸道壁反覆吸收,糞便乾燥變硬,易導致肛裂,同時再吸收會把腸道毒素吸收進入血液,更不利於健康。

5.要經常觀察(尤其是感到腸胃不舒服)大便——是否成型?是否有膿、血?是否有白色、黑色等異常顏色等?

6.運動,讓身體的各個機能都活動起來,協調起來,更有利於健康。

總之,繼發性癌症是日積月累的結果。愛護自己,關注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