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乌托邦

生活的乌托邦

李欧梵

有人说,影响中国最深的三位美国华裔学者,老一辈的是夏志清,较年轻的是王德威,而中间的就是李欧梵。

他一生经历独特:生于河南,少时迁居台湾,与白先勇等人创办《现代文学》杂志,引领台湾文坛潮流;其后负笈美国哈佛大学攻读中国思想史,师从史华慈和费正清等大师,获颁博士学位;随后又在哈佛大学任教,退休后定居香港,并重返香港中文大学执教鞭。

生活的乌托邦

2015年李欧梵被评为香港书展年度作家

他一生穿梭于世界知名学府,成就学术界之翘楚;他也是作家,许多人由《上海摩登》这本书认识了他,一生著作颇丰。

同时也是一位非常活跃的文化评论人,涉猎于电影、音乐和建筑等多个范畴,著有作品《铁屋中的呐喊》《我的哈佛岁月》;音乐导读作品《音乐札记》《音乐的遐思》;又与妻子李子玉合著《过平常日子》。

生活的乌托邦

他一生游走于不同的文化,以世界学者的眼光和笔下的文字透视世界,评价自己是一个多元主义者,“所以我自己给自己多重身份——早上是文化工作者,下午是学者,晚上是业余爱好者”,正如梁文道所说,“治的是学术,玩的是潮流,过的是生活”。

犹如钻进了狐狸洞穴

生活的乌托邦

李欧梵教授已经七旬有余,但在做讲座的时候,几乎全程都是站着的。有许多他的学生专门撰文写听他讲课的妙趣横生,犹如钻进了狐狸的洞穴。

“用老狐狸来形容正在讲课的李老师,贴切异常。他犀利的目光从你身上扫过,就像是做了X光的透视,透彻而无遮拦。自己的夫人就坐在第一排听他上课,他说起话来却是口无遮拦、肆无忌惮,上天入地、东西南北、人情世故、风云际变,全在他的口诛笔伐之下。听到酣畅淋漓处,我会捶胸顿足、击节叫好,郁闷一扫而光。”

生活的乌托邦

李欧梵先生自定居香港后,牺牲了至少一半的学术生命来做文化,但他对此反而坦然,戏称年纪越大,越发现业余之事重要过专业之事。直到七十五岁时才推出一本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六个面向》的小书,在短时间里引发华文世界读者的关注,获得了多项大奖。

讲课的过程中他的想象力总会让人惊叹这位老学者的知识库存。他会将项羽和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的英雄阿喀琉斯做对比,说《聊斋志异》时又讲到爱伦坡的鬼故事,讲“三言”又联系到现代文学中的相关文本如张爱玲的小说,论《赤壁赋》的抒情境界则和《老残游记》做了比较,又联想到对沈从文的《抽象的抒情》的启发⋯⋯

生活的乌托邦

生活在二十一世纪大都会的我们,一切都是现在的,过去不存在,将来也只是一个存于电脑里的幻想。而现在是什么的大家都忙得不得了。在李欧梵看来,必须主动地开创自己的空间,用新的方法和形式把旧的文化回忆“重建”。

这种设法把文本拉到一个现代语境的努力,是因为他相信中国的传统不是死的,至少存留到当今的都是“活”的传统。只不过经过好多代人的继承和诠释以后,早已脱胎换骨,变成新的东西。“且容我用沈从文的说法,作一个比喻:这些古典文本,就像从远古发射出来的几道光,穿过长长的时间隧道,让我们在隧道的这一边,至少还感受到它的余辉。”

生活的乌托邦

李欧梵先生与妻子李子玉

携手穿过心灵的风景

除了享誉国际的学者身份和著作,李欧梵先生与妻子李子玉的爱情也一直传为佳话。李子玉是香港很有名的散文家,两人都曾有过失败的婚姻,在年近黄昏时等来一段美满姻缘。

当年,白先勇收到李欧梵和李子玉从哈佛寄来的登记结婚照时,“注视照片良久,好像一件悬挂多年的心事,最后圆满了结”。白先勇后来仍回忆说他们的这段姻缘曲折又传奇,是“半生缘”加上“倾城之恋”,忘却了岁月,只剩下一片天真。

余英时也曾为此赠诗一首:“欧风美雨几经年,一笑拈花出梵天。”把李欧梵的名字嵌在其中,而子玉就是他的“一笑拈花”。不离不弃,彼此相依。

生活的乌托邦

“也许子玉和我仍有一点浪漫余情,所以也不承认在这个所谓‘后现代’的时代中,人生只有欲望而没有爱情,只不过我们必须把爱情重新定义,把它作为‘安乐’的先决条件。按照现代人的说法,人生一切都和‘逢时’或‘不逢时’有关,时间是无尽头的,所以我们的感情也绝不会有枯竭之日。”

艺术亦是他们生活中的乌托邦

2000年李子玉与李欧梵结婚,在先生的鼓励下,开始写作。与李欧梵合著的《过平常日子》、《一起看海的日子》及《恋恋浮城》三本书让更多人突然发现,原来爱情并非年轻人的专利。

生活的乌托邦

从来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散文家李子玉偶拾画笔,俨然天赋华彩。她创作的柔阔明丽的抽象画令白先勇赞叹“有唐人绝句的精巧玲珑”,让画家谢春彦“眼前一亮”,亦使阎连科坦承,“被这些画作的纯净和明亮击中。”

认为妻子在绘画上有天分的李欧梵教授对于李子玉笔下宛如“梦境和幻象”的大自然美景——云海、山水、树林的评价是,“充满了感情,但绝不写实,画的都是“心灵中的风景”。

生活的乌托邦

李子玉著《心灵的风景》

生活的乌托邦

李子玉的画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