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 琺瑯彩赭墨梅竹圖碗——精品鑑賞

清雍正 琺琅彩赭墨梅竹圖碗——精品鑑賞

清雍正 琺琅彩赭墨梅竹圖碗 藍料雙方框

尺寸:直徑10.1cm 創作年代:清雍正

《雍正年制》宋體字款

題詩:

月幌見踈影,墨池聞暗香。

鈐印:

鳳採,壽古,香清。

碗侈口,深弧壁,矮圈足。通體施潤澤白釉,器內平素無紋,外壁一面近圈足處畫一虯勁梅樹,枝幹挺秀,枝幹橫亙,隨碗形而生。枝頭花朵或含苞待放,或綻瓣盛開,以淡墨細筆描畫,輕盈潔白,各有姿態。樹底生矮竹几叢,枝葉以雙鉤筆法勾勒,密而有緒,極盡工巧。碗半壁以行書書五言詩句二句,句首以金紅料鈐一印,句尾壓尾二印。

眾芳搖落獨媗妍 – 雍正水墨琺琅梅竹圖碗

在瓷器收藏家的心目中,雍正琺琅彩碗是可遇不可求的珍物。而在這些斑斕嬌豔的極品瓷器之中,有一品種如梅花犯寒而開,孤芳自立,別具風情,最為雋秀雅緻 – 那便是清宮檔案中所記載的水墨琺琅。水墨一詞本來專指以濃淡不一的墨色在紙或絹上作畫,只因白瓷畫上赭色琺琅,特具詩情畫意,故在此假借形容。琺琅彩中的上品,俗稱《古月軒》者,以結合詩、書、畫三絕而為人稱道,而水墨琺琅最能展現三絕合一的境界。雍正琺琅彩本屬鳳毛麟角,極少在拍賣場上出現,雍正水墨琺琅彩碗更是從未公開拍賣過,此碗的珍稀矜貴可想而知。

在雍正六年怡親王上表的琺琅顏色清單上,已經包含黑色及醬色,表示琺琅工匠已經有能力製造水墨琺琅。但是水墨琺琅第一次出現在清檔中則是在雍正九年。造辦處上呈的五十件琺琅彩瓷器中,包含了一對水墨琺琅墨竹碗。來年的四月雍正皇帝表示了對這些赭墨琺琅的興趣,進而諭示:

… 再水墨琺琅甚好,將畫畫人戴恆、湯振基伊二人畫琺琅活計。其進之畫持出。

1.在同年的八月,皇帝又重申他對這些赭墨琺琅器的偏好:

中秋節呈進活計之內,琺琅盤、碗、茶圓、酒圓具燒造得甚好,嗣後將畫水墨的多燒造一些。

2.由此可以看出雍正皇帝非常喜愛這些赭墨彩的器皿,可想而知是因為它們與水墨畫卷極為相似。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戴恆、湯振基這些本來在畫作任職的畫師,被調去琺琅作畫琺琅。檔案還顯示,特定的書法家如戴臨,被皇帝要求寫琺琅器上的題字:

十七日,內務府總管海望持出白磁碗一對,奉旨:

著將此碗上多半面畫綠竹,少半面著戴臨撰字,言詩頌題。

3. 這些數據顯示雍正皇帝想製作的並不是一般的工藝品,而是結合他手下頂尖的畫師與書家,來創造一件藝術品。因為他如此嚴格的要求,才產生了瓷器史上前所未見的精美圖畫及書法。 就如此碗,其上以精湛的筆法工筆寫出一顆梅樹,其枝幹虯錯矯健,蜿蜒而生,時而乍然轉折,卻總與碗形相得益彰。花蕊及花苞以細筆淡墨勾勒,突顯其高潔清雅。其下有幾叢矮竹,枝葉以雙鉤細筆白描,密而不亂,次序井然,充分表現畫家功力。碗的另一面以行書題兩句五言詩句,筆法溫雅端秀,句首以金紅料鈐一印,句尾壓尾二印。

梅與竹是 中國詩人畫家鍾愛的題材。這兩種植物都不畏嚴寒,有堅忍不拔的特性。梅花每年於春寒料峭時盛開,細蕊繁英,開滿光禿無葉的枝頭,淡淡清香預兆新春伊始,萬物復甦。竹子常青,是枯山寒水中難得一見的綠意。其中空有節,耿直不阿的特性,成為君子自勉的期許。兩種植物都因而成為不屈欺辱、不畏強權的象徵,被詩人、畫家吟詠題贊不已,在政治偏安的南宋時期尤為鼎盛。

此碗上的畫意有南宋畫院花鳥畫的遺風。南宋畫家馬遠 ( 1160-1225 ) 及其子馬麟 ( 生卒年不詳) 均鍾愛畫梅,都有精品傳世,盡寫梅花橫斜疏瘦的姿態。

這幾件碗的上面都畫了有綠色花萼的白色梅花,正是馬麟所描畫的梅花名品綠萼梅。宮廷畫家對南宋院畫應該極為熟稔,在給皇帝賞玩的珍貴瓷碗上畫上最名貴的梅花品種也不出奇,只不過要在白釉碗上表現出白色梅花,可有難度。在這件碗上,畫家找到了一個巧妙的技法,他以極淡的琺琅勾描花瓣,使得它們與碗上其他的紋飾對比,顯得更加瑩白。與故宮那對〈赭墨梅竹圖碗〉比較起來,故宮對碗上的梅花並不特別突顯顏色,而此碗的梅枝上則明顯地開著白花,更像南宋畫家所鍾愛的綠萼梅。要畫出如此淡的墨色,在琺琅的處理上要多費功夫。琺琅基本上是磨碎的有色玻璃,要讓顏色變得如此淡,需要將玻璃顆粒磨得極碎,使它們在多加調劑後也能分佈均勻,這樣,細線條處才能釉色平均,不會產生濃淡不勻的現象。陪襯著白梅花的竹葉也因應著以雙鉤白描法畫出,彷佛其上堆雪一般,正應冬天景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