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兩虛,調理脾胃很重要(附方)—患者篇

臨床上氣血兩虛患者很常見,發生率近幾年越來越多。有人會問了,現在我們的飲食這麼豐富,老百姓生活水平越來越好,怎麼還會有這麼多的氣血兩虛之人呢?

氣血兩虛,調理脾胃很重要(附方)—患者篇

其實,問的也沒錯,人們氣血是否充足與生活水平有直接關係,也是及其必要的。但是,其隱含的條件是五臟六腑功能正常的情況下。所以在五臟六腑功能出現問題時,就有可能出現氣血生成,儲藏,使用上的失常。

那麼,究竟有哪些臟腑(注意,這裡是臟腑,不是臟器,器官)可以影響氣血的生成,運行,儲藏,使用呢?主要有脾胃,肝,腎,心,肺。肝主藏血,心肺主行血(肺還主氣),腎是精血同源,無一不對氣血生成,運行,儲存,使用有重要作用。由於脾胃原因引起的較多,今天我主要說以脾胃功能失常為主要原因的。氣血兩虛,調理脾胃很重要(附方)—患者篇

脾(胃)。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我們一切的營養物質(出生後)都來自脾胃。因此脾胃功能的正常與否十分關鍵。常見的是以下氣血兩虛,調理脾胃很重要(附方)—患者篇

⒈脾胃虛弱(寒)。主要是脾胃功能的下降,包括胃腸蠕動,腸道菌群狀態,導致了脾胃消化吸收不能有效完成。症狀是不思飲食,納差腹脹,四肢乏力,倦怠懶言,面色不華,精神萎靡,舌質淡白,脈弱等。

方藥:半夏10克,茯苓12克,白朮12克,炙甘草10克,焦三仙30克,枳殼15克,蘇梗15克,山楂10克,木香10克,山藥15克,陳皮12克,大棗10克,赤石脂3克,佩蘭10克。(虛寒的砂仁6克,小茴香10克,肉豆蔻6克)。

氣血兩虛,調理脾胃很重要(附方)—患者篇

⒉脾胃溼盛(熱)。以面色萎黃,四肢不溫,神倦乏力,足跗時腫,舌淡,苔白或膩,脈緩而弱。如果化熱,也會出現脘腹痞滿、體倦身重、大便溏洩、身熱口苦等。

方藥:半夏10克,茯苓12克,陳皮10克,白朮10克,生薏米25克,焦三仙30克,荷葉10克,草豆蔻6克,苦杏仁10克,黛蛤散10克,蓮子10克,枳殼15克,赤小豆15克,車前草10克。(溼熱加梔子10克,六一散10克,黃連6克)

⒊肝氣犯胃,心氣不足,心肺氣虛等不在此介紹。

我是中醫隨感,如果您喜歡,請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