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为什么把皇位传给溥仪?为什么不传给载沣呢?

努力的崔粑粑


慈禧太后为什么不直接传位载沣而要指定载沣的儿子溥仪为皇位继承人,这个问题其实也挺简单的。

这么说吧,如果载沣继位的话,那么清朝最末三位皇帝就是同治、光绪、载沣,那么,我们来看一下他们的名字:

同治载淳、光绪载湉、载沣。


发现没有?他们都是载字辈,这就是说,堂兄弟关系!

您觉得这合适吗?

事实上,当时提议直接传位载沣的奏议也不是没有,如张之洞就提出,从同治到光绪再到溥仪,已经连续三个皇帝是幼年继位,所谓“主少国疑”,幼年皇帝对治理国政非常不利,更何况在当时国家危亡的情况下!


对此提议,慈禧太后也不是没有认真考虑过,但最终还是否定了。其理由是,按照世系,光绪皇帝继位是兄弟辈继位,这已经是破例,如果再来一个载沣,那世系紊乱无以复加,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载沣继位将会引发极大的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考虑下,慈禧太后还是决定由溥仪继位,令其父载沣为摄政王,代行皇帝职权,这算是解决了世系问题,同时也不影响实际的行政。

事实上,慈禧太后做如此考虑并不是在临终之前才拍脑袋做的决定,而最起码在1905年即作此安排。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慈禧太后深知光绪皇帝没有生育能力,不得不早做安排。载沣是光绪皇帝的弟弟,其在庚子年后就曾作为特使出使德国,之后其接班的迹象也十分明显。

尤其1905年溥仪出生后,载沣的地位更是火箭一样上升,其二十几岁便进入军机处,很明显就是作为w接班人培养的。关于这点,就连当时的一些外国媒体也看出来了。

作为,国人就没必要装外宾了吧。


坑爹史册


慈禧死前,让3岁的溥仪继承光绪皇帝的皇位,溥仪的生父载沣,则被册封为摄政王,总揽朝政。

很多人认为,慈禧宁肯让3岁的孩子继位,也不让正当年的载沣继位,是因为她的权欲太大,希望能够继续垂帘听政。

这个说法站不住脚。因为溥仪是在1908年被确立为皇储。当时,慈禧已经垂垂老矣,而且多病,她自知即将不久于人世。果然,这年的年底慈禧就死了。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就算慈禧权欲再大,但将死之人了,不会还想着垂帘听政的事情了。

慈禧选择溥仪继位,是有苦衷的。

当年,慈禧年仅19岁的亲生儿子同治皇帝驾崩,没有留下一儿半女。慈禧为了保住皇太后的位子,依然决然地选了同治的堂弟光绪皇帝继位。如此一来,同治一支就绝了。

当时,慈禧的打算是这样的:等光绪皇帝生了儿子,立即过继给同治皇帝,使他的香火不断。

可惜,事与愿违,光绪皇帝一生不育。他不仅没能解决同治皇帝的问题,他自己也成了绝户。

于是,光绪死后,慈禧就选了光绪的亲侄子溥仪继位。但是,溥仪是过继给了同治皇帝,做了同治皇帝的儿子。同时,鉴于光绪皇帝的情况,让溥仪“兼祧”光绪皇帝。意思是,溥仪一人,既当同治的儿子,也当光绪的儿子,但以当同治的儿子为主。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慈禧才不得不选了3岁的溥仪继位。


趣谈秘史




载沣是光绪的亲弟弟,光绪是慈禧太后妹妹的儿子,同样是爱新觉罗之后。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慈禧太后把光绪皇帝抱了过来,作为同治皇帝的接班人。

从此在朝廷中间还形成了这样一个决议,光绪皇帝的儿子将来要过继给同治皇帝,作为帝国的接班人。



可是谁也没有料到,光绪皇帝和同治皇帝一样,都没有生育能力。

当初是把光绪皇帝从小就放在自己的身边去培养,也类似过继。

在慈禧太后死前,又把载沣给儿子抱养过来,作为大清帝国的接班人进行培养,这就是后来的溥仪皇帝。



有人问为什么不直接把载沣立为大清皇帝呢?

原因很简单,这不符合皇权继承传统,只能从前一任皇帝的皇子中进行选择。

如果前一任皇帝没有儿子,就要从他最亲的兄弟中间挑一个过来。不管是光绪皇帝,还是溥义皇帝,采用的都是这种模式。

载沣作为光绪皇帝的弟弟,是没有办法过继给光绪的,只能让载沣的儿子过继给光绪。

当然,慈禧太后让载沣做了摄政王,在当时也是权倾朝野,自然也是相当重要的。


新知传习阁


光绪皇帝三十八岁驾崩。此时,慈禧太后已经操持朝政四十七年,慈溪对自己的健康与长寿颇为自信,因为她一生没患过大病在,得知光绪皇帝弥留之际,依然精神很好,思路清晰。

面对病情进入垂危阶段的光绪帝,慈禧太后对于皇位继承人的设计与安排,依然以自己继续垂帘听政为前提。

在光绪皇帝的生命进入弥留之际,对于皇位的继承人,《慈禧外纪》有这样的记载:慈溪说话如初,毫无悲伤和糊涂之感,声音洪亮,安排井井有条,坚定不移,众人皆为惊奇。

慈禧太后对于光绪帝的继承人实际早有安排。光绪帝没有子嗣,二三十岁年龄就处于青壮年的时期就百病缠身,呈现衰老之态。

他的喜欢珍妃,慈禧太后却把侄女给他当皇后,珍妃和慈禧矛盾不断。在朝政,自己又受制于慈禧太后,身为皇帝之位,却不能行使皇帝之职。心情极度苦闷。

慈禧把荣禄的女儿收做干女儿,她将干女儿嫁给载沣,其目的就是让干女儿生的孩子以后过继给光绪帝,继承皇位。作为一个操持朝政多年的慈禧,不能不考虑皇位继承人这件关系大清帝国的重要事情。

所以,慈禧还是很重视皇位继承人血统的。

溥仪是道光皇帝的后代,溥仪的母亲是慈禧太后的养女,这个养女就是朝臣荣禄的女儿,溥仪叫荣禄姥爷。荣禄是满洲正白旗,属于上三旗。

所以慈禧如此安排继承人,也是十分重视爱新觉罗和叶赫那拉家族之间的关系,而慈禧本人也是属于叶赫那拉家族。

慈禧太后再一次直接主导了皇位继承人,不足三岁的溥仪继承了皇位,这一幕与同治帝死后,慈禧决定光绪为皇帝继承人如出一辙。

慈禧太后从不足四十岁主持朝政到七十四岁,三十多年来的岁月磨砺,从未消磨掉她对权利追求的执著渴望。她那确立皇位继承人的方式一直就是坚定不移的。

所以说,光绪驾崩后,慈禧选择年仅3岁的溥仪继位有两个目的:一、首先保证皇室的血统。二、选幼小的皇帝以便于继续垂帘听政。

如果让载沣继位,把老太后慈禧放到什么位置呢?载沣和慈禧是叔嫂关系,载沣做了皇帝会加封妻子为皇后,慈禧成了什么?可能什么也不是啦!没地位了,没名分了,没权利了。所以,假如换任何一个人,也不会让小叔子去做皇帝。


莫天聋


没有详细证据能够证实光绪皇帝并非自然死亡的传闻。另一方面,这可能也不仅仅是个巧合而已,当时慈禧太后的身体状况开始恶化,同时光绪皇帝的病情也迅速加重,最终在1908年11月23日驾崩。在他发现自己生命即将结束的最后一天,他在一张纸上写下了下面一段话:“朕乃醇亲王之次子,皇太后亲选朕继承大统,然对朕时有不满。回望近十年来朕所受之苦痛,袁世凯及某人难辞其咎。一旦时机成熟,朕望尽快将袁斩首”。这份遗诏最终落到了皇后的手里,使得他的遗愿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了。躺在病榻上将近弥留之际的光绪皇帝已不能讲话,周围守候他的人看到他用力挥动右手食指,好像在空中画圈。这很可能是个无意识的动作而已,不过袁世凯名字的第一个字“袁”和表示“圆形”“圆圈”之意的“圆”字同音。如此一来,有关光绪皇帝临终的故事迅速传开,说他在生命最后关头,用手势不停重复着那个他最痛恨的名字一袁世凯、袁世凯..........按照传统礼制,在皇帝弥留之际就应该尽速给他穿上寿衣,不过光绪皇帝固执不穿,太监们只好等他归天后才给他穿上。

官方宣布年仅三十八岁的光绪皇帝逝于瀛台之涵元殿。慈禧当即召集摄政王载沣和军机大臣奕劻、世续、张之洞、鹿传霖、袁世凯,宣布:一,立溥仪为嗣皇帝,入承大统;二,以溥仪承继同治皇帝之嗣,兼承光绪皇帝之祧;三,溥仪正在冲龄,着摄政王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承他的训示裁度施行。待溥仪年岁渐长,学业有成,再亲裁政事。虽然当时慈禧太后的健康状况也足以令人担忧,不过她很可能是希望自己在光绪皇帝死后,能够再多活些年,因此又一次选了一个孩子溥仪做继位人,以利于慈禧进一步掌控中央权力。慈禧太后即然不肯立溥伦为继位人,同样的原因也不会立载沣为继位人。载沣出使德国,并未使得他的政治视野获得多少拓展,众所周知的是他与他过世的兄长一样,对袁世凯充满愤恨。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袁世凯极力推荐溥伦做为继位人,而不赞同册立醇亲王的幼子,对袁世凯怀恨在心的醇亲王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他的很大威胁。为同治皇帝选立嗣子的老问题,在过去曾一度带来诸多麻烦,现在皇太后大笔一挥解决了,慈禧太后下谕,新皇帝将作为同治皇帝与光绪皇帝的兼祧继承人。这一处置方法之前从未采用过,行事坚定老练的皇太后又一次开了先例!





来今雨轩39655858


有关联的人物

道光帝旻宁为咸丰帝和醇郡王之父。

咸丰帝奕詝为道光帝第四子,是清朝最后一位有实权的皇帝。

慈禧

为咸丰帝的妃子,同治帝载淳之母,晚晴时期的实际掌权者。

同治帝载淳是咸丰帝同慈禧的儿子,死后无子。

光绪帝载湉为醇郡王奕譞之子,母亲为慈禧的妹妹,死后无子。

醇郡王奕譞为道光帝第七子,咸丰帝异母兄弟,光绪帝之父。袭醇郡王爵位,光绪登基后加封为醇亲王,世袭罔替。奕譞在配合慈禧发动“辛酉政变”后,被慈禧重用。

宣统帝溥仪为载沣之子,光绪帝之侄,末代皇帝。

醇亲王载沣为奕譞之子,宣统帝之父,光绪帝的异母兄弟,袭醇亲王,为清末摄政王。

故事背景

从上面的人物介绍我们就可以看出两点重要内容:

一、同治帝、光绪帝、醇亲王是属于“载”字辈,宣统帝是“溥”字辈。

二、光绪帝、醇亲王、宣统帝都是出自奕譞这一脉,而慈禧是依附在咸丰帝奕詝这一脉的。

实际上从年号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端倪:同治为东西太后同而治之,光绪为延道光之绪。实际上光绪帝并不是过继给咸丰帝而获得帝位的,他承载的是祖父道光帝的道统。

一方面同治、光绪二帝都绝嗣了,这预示着王朝行将末路。另一方面,慈禧专权,皇帝成了傀儡。慈禧牢牢的掌控着权势,这基本上决定了晚清皇帝们悲惨的命运。

原因分析

虽说晚清时期国弱民贫,内有天灾人祸,外有列强虎视眈眈,但对于满清统治集团而言,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谁是当家做主的人。慈禧当政46年(1862~1908),她的政治理念就是整人、管人,所以她会整人但不会整事。

在我看来,慈禧立溥仪不立载沣的原因有三:

一、彼时载沣已经成年,继位即当政。慈禧虽说没多少年好活的了,但对于享受权力的人来说,夺权无异于夺了性命。若载沣继位,再加上其父兄的政治势力,未免不能对慈禧的政治地位产生威胁;

二、“载”字辈的已经有了同治、光绪两位皇帝了,再立载沣为帝,不是让天下人嘲笑清室后继无人嘛;(实际上就是后继无人)

三、倘若立了载沣为帝,其帝位还是要传给溥仪的,这样的话奕譞一脉将会至少出三位皇帝,这一脉占据帝位应该是无法撼动了,慈禧可能心有不甘。(民间传说慈禧曾亲自带人砍了奕譞坟头上的白果树,就是为了断绝他这一脉的王气)

综上所述,慈禧立溥仪不立载沣是其“整人、管人”政治理念的延续,并没有过多的考虑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当然,天下之势,浩浩荡荡,不管她立谁都一个样。清朝在“老佛爷”手中折腾了46年,该亡了。

以上是我的回答,欢迎讨论!


归去来兮Roc


自古国不可一日无君,光绪死后无论慈禧愿不愿意都必须有一个皇帝来撑门面。而光绪帝在世时倾向于新法、改革,也因此最终与慈禧发生利益冲突。

按照慈禧与光绪的立场,基本可以分为西太后的顽固派和光绪的变法派。但事实上,慈禧并不是不想改革,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围绕在慈禧周围的实权派几乎都是“顽固派”,属于既得利益者,因此一旦变法,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权力和地位。因此,在光绪死后,新皇必须是能够维系慈禧利益的,即使今后仍需变法,那么一旦再次提倡新学,影响带传统的读书人的利益而发生动荡,也可以推出新皇帝来背锅。因此,一个更易于控制的傀儡皇帝才更符合慈禧的利益。

另一个原因,在戊戌变法中,西方列强是偏袒皇帝的,使一个简单的内政问题上升到了国际关系问题,出逃的变法人员还发起了一个“保皇会”,这都让慈禧做出必须立一个能够完全掌控的新皇的抉择。相对载沣(可百度看履历),这个人有一定的胆识和担当,绝不是甘于人下的傀儡之选。


吃饭不刷碗1


众所周知,道光皇帝之后,清朝的衰落进一步加剧。两宫太后专权乱政,牝鸡司晨,民不聊生!

1908年的一天,载沣受封为摄政王,其子溥仪册封嗣皇帝。本来这是一件令人十分高兴的事,但却又不太合乎情理,放着壮年的载沣不用而用年仅三岁的孩童,这是出于什么考虑?大清国正处于生死之间,一个孩童能力挽狂澜吗?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第一、慈禧已经习惯了高高在上,大权独握的优越感,这点从干掉光绪就可以看出来,如今光绪将死,他如果还想继续掌握朝政,最好的方式就是辅佐一个孩子上位,继续自己垂帘听政的生活。如果是成年的载沣,他也就没了继续垂帘听政的资格。

第二、溥仪的血脉纯正,并且其母亲是自己最宠爱的大臣荣禄的外孙。

第三、载沣只是一个读书人,心中并没有做一国之君的想法,只是想一心只读圣贤书,可能慈禧也看出了载沣的想法,让他做摄政大臣,一方面便于分权,一方面也便于自己继续垂帘听政。

我想以上三点就是慈禧做这道选择题的思路吧!

各位看官如有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指摘!


微历史看客


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了很多晚清伦理上的问题,皇帝生育能力出现了问题,给清王朝带来了很大的困惑。

还是需要从同治皇帝说起,同治皇帝死而无后使得清王朝陷入了继承人的危机。那么在同治皇帝去世之后,清朝的近支皇族召开御前会议商议继承人的问题。

刚开始的时候人们将目光放在了溥字辈的皇族当中,但是这其中并没有适合的人选,一时间人们犯了难,到底该怎么办呢?

在这种情况之下,慈禧太后建议从同治的兄弟里面选。最终选择了七王爷家的载湉,也就是后来的光绪皇帝。光绪的含义其实就是道光的后人。

那么,以怎么样的形式来立的光绪呢?

说同治帝死而无后,所以立他的弟弟载湉为皇帝,希望他日后有子嗣,然后再过继给同治。

说白了就是光绪帝是暂时的,为的就是日后有儿子再接同治的班。

可问题是光绪皇帝也没有生育能力,所以只能重新再找皇帝的接班人。刚开始慈禧太后选的五王爷家的孙子溥儁,实际上从这个时候开始,慈禧太后就已经考虑皇帝接班人的问题了。

立溥儁的圣旨当中就已经说的很明白了,当初立光绪就是为了日后有子嗣过继给同治,可是光绪皇帝没有孩子,因此只能再选一个。溥儁,被过继给同治做儿子,立为大阿哥,养在宫中,以备日后接班。

只不过八国联军侵华,这场闹剧搁浅。

庚子国难之后,慈禧便开始有意培养载沣,首先把权臣荣禄的女儿下嫁给载沣,以增强载沣的影响力。日后,二人生子溥仪。又派其出访德国学习,目的就是让他见世面,以备日后治国。

伦理上载沣早就不能成为接班人了,但是慈禧太后依旧将载沣推上了政治的前台。


尔尔泛泛


我个人的理解是 慈禧即使到了最后一刻 也没有放弃自己还能扛过去 病重新好起来的可能 慈禧非常迷信 认为自己是天庭西王母下凡 天授其权统治大清江山 到了生命最后几天 周围人一直在劝慈禧 说些些小病 老佛爷定能平安扛过去 万寿无疆 包括慈禧自己估计也相信这种可能性 但到了最后一刻 慈禧感觉不妙 才先立了继承人 以备不测 但又留了两手准备 万一自己病好了 又延寿几年 新皇年幼 自己还能垂帘听政 如果立了载丰 载丰是中年人 则不好再要回大权 而其实 载丰和溥仪 本身就是亲父子 载丰凭着后期忠于慈禧 为人忠厚诚实逐渐获得慈禧信任 成为重臣 把皇位给他儿子 封他本人为摄政王 等于把国家权利给他们家了 载丰不是皇帝 其实也跟皇帝没什么两样 清朝的摄政王制度 参考当年的多尔衮 等于皇帝年幼的时候 代行皇帝之权 所以 皇帝 摄政王 左手换右手 以后也没太大差别 慈禧就人生中第三次立了幼年皇帝 到死都不放权利 但可惜晚清朝中人才凋敝 载丰虽然努力维持 大清朝还是在三年后宣布落幕 因此 说慈禧使清朝多统治了几十年也不为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