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中幸福村首创“村企共治理事会”乡村振兴路上的“黄金搭档”

2010年,扬中市八桥镇幸福村经过5个村的3轮合并,成为八桥镇最大的村。

最大的村,也陷入了最窘迫的困境:地处沿江,基础设施落后,发展较为缓慢;地广人多,社会治理、公共事业任务艰巨;更重要的是,合并的5个村中,有4个村都是贫困村,百万元的债务,让村里举步维艰。

百废待兴,亟待突围。八桥镇幸福村的村干部们意识到,光是依靠自身的力量,难以带动村级经济发展,也难将基层治理和惠民行动延伸到每一个家庭。若要快速有效解决村民对环境治理、公共设施建设、困难群众帮扶等问题的集中诉求,唯有创新路径。

一群企业家的出现,让发展有了转机

扬中幸福村首创“村企共治理事会”乡村振兴路上的“黄金搭档”

困难时刻,不得不提一位企业家,陈正香。得知村里的困境,在外创业打拼的企业家陈正香毅然决定回到家乡发展,并利用自身的人脉关系,动员其他企业家,带头成立了扬中市第一家村级企业联合会,50多名企业老板开始了抱团发展。

针对当时幸福村的实际情况,企业联合会决定,在帮扶的初始阶段,主要还是为村里“输血”,筹集一部分善款。2013年,企业联合会共为村里筹集善款38万元。

扬中幸福村首创“村企共治理事会”乡村振兴路上的“黄金搭档”

此后每年,企业联合会的捐助从不间断,特别是会长、副会长每年年终都要专门召开一次筹集善款的会议,为村里送上慈善红包。

村企合力,让幸福村的发展逐渐步入正轨。

一种“抱团”的能量,贫困村奋起追赶

“输血”过后,就是“造血”。

2014年,企业联合会会长陈正香带头出资50万元,启动建设4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各会员企业也纷纷出手相助,帮助村盘活了原宏轩微晶玻璃厂老厂区1000多万的存量资产。资产出租后,每年为村集体增加40多万元的稳定性收入。

同时,由企业联合会牵头运作,成功创办了占地40余亩的扬子铝中小企业创业园,建有标准化厂房22000平方米,先后引进8家企业入驻,每年新增工业销售8000多万元,还吸纳200多名村民就业,为农民增加工资性收入500多万。

到2017年,村经济总量由2012年的5000多万元上升到3.5亿元,村集体收入由19万增加到120万元,过去长期拖欠的280多万干部工资、工程欠款等已全部还清。

一次全新的尝试,村企共治再翻新篇

2017年,大走访活动深入开展,幸福村也开始全面梳理发展过程中的痛点和难点。

“经过村与村的多次合并,幸福村地广人多,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也多,光靠村干部估计要忙得不可开交了。”一次联合会上,副会长陈启国提出,作为幸福村的一份子,是不是可以开启一种村企合作共治的新模式,让成员单位也参与其中发挥积极作用。

于是,一次次的商讨过后,幸福村与企业联合会一道,成立了村企共治理事会。从此,村里基础设施建设、帮助小微企业解困、调解村民矛盾、资助困难家庭,大事小事,几乎都有理事会的身影。

扬中市八桥镇幸福村党委书记朱志银说:“村企共治模式是全新的尝试,成员单位基本都来自企业联合会,他们一直把体察民情作为己任,也实实在在帮助村民解决了许多问题,调解了多次纠纷,大部分村民都非常信任他们。” □ 孙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