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车可能还是要黄了 “卖身”或许是难以逃脱的命运

小黄车可能还是要黄了 “卖身”或许是难以逃脱的命运

大概17年夏天,ofo推出骑行领红包活动,用于和Mobike对抗。活动内容很简单,每天骑行都会获得一个红包,累计起来可以提现。

提现是指可以把活动红包提取到银行卡或支付宝里变成现金。

活动开始没几天,ofo就私自改了规则,把提现按钮取消了,活动的红包只能变成余额,锁在ofo里,甚至有的用户红包都消失了。

小黄车可能还是要黄了 “卖身”或许是难以逃脱的命运

这不是他第一次这么做了,在这之前,ofo表示邀请好友注册,两人都可获得红包。可实际中,很多人没有收到。

这两个问题,ofo接到大量投诉后表示解决,其实并没有解决。当时正值ofo如日中天,大有干倒Mobike之势。但这次单方面撕毁合同、毫无商业信誉的行为,我就觉得ofo毫无大企业应有的样子,配不上他的体量。

一年过去了。

我再用ofo的时候,发现他还是很差劲。小黄的坏车很多,点击用车,锁并没有自动打开,手动也打不开。然后点报修,ofo要求上传一张故障部位照片,他们要审核。

锁打不开,通过照片是完全看不出任何问题的。结果显而易见,报修被驳回,ofo强制收费,如果拒绝支付,它就会认为你不诚信、在骗ofo这1块钱,却不去想想照片检测故障部位的设定有多脑残。

也许在ofo看来,即便是车子难骑的要命、锁打不开/合不上...只要是照片不可分辨的故障,都不是故障。

ofo先设定用户是来骗骑的,然后再找用户骗骑的行为,无往不利。

以上两点,我已经对ofo十分厌恶了。最恶心的还是在今天,帮我姐退余额和押金。

余额是用户现金充值,最低30,这个额度设定有多脑残就不说了,但用户充值的钱用户随时有权利退,合理合法。而ofo退余额没有自助,必须拨打电话。这一体验非常恶心,会让多数人放弃退余额。

我坚持退,电话另一边是全自动语音系统。用户从退余额按钮拨打电话,理应直接由退余额的客服接待,却还要经历一大堆语音系统的折磨和按键,然后才进入退余额选项。

ofo最傻逼的地方来了,它让你按照他们指定的格式发送邮件至ofo邮箱,全程自动语音,不给用户提问的机会。播报的速度本身不慢、还中英文混着念,用户如果没有准备,第一次几乎不可能记住他要求的格式内容和邮箱的全部地址。

你只能返回,再重听,把以上步骤再重复一遍。

既然是语音播报而非人工客服,为什么不把语音播报的文字放到客户端里让用户一目了然呢?

对不起,ofo从不考虑为客户着想。它只是想方设法让你退余额的时间成本变高,把你惹毛,从而放弃退款。

一家差劲到什么地步的企业才会想方设法给用户设绊?我对ofo最大的恶心在于,他的所有傻逼行为都是故意的,无一例外。这不是蠢,是坏。似ofo这么大的企业,让人失望。

还是去年夏天,mobike和ofo的投资人马化腾、朱啸虎在朋友圈争论的截图火了,当时朱啸虎说(谁能笑到最后)一年后再看,现在一年之期刚好到了。mobike实行全民免押金骑行,而ofo非但没有跟上,反而推出了更低价的月卡和年卡,原因一目了然。

关于ofo的归宿,一直以来就盛传滴滴是那个最有可能的接盘侠。

传闻此前滴滴与ofo已有过多次接触,但由于双方对收购价格存在分歧,ofo不满意滴滴给出的价格,就没有达成过一致。

就这样,戴威一直挣扎在卖与不卖之间,然后一边不断地否认ofo式微的现状,一边不停地安稳外界的情绪。今年5月份,南华早报就有消息称,戴威拒绝了滴滴方面的潜在收购要约,并称ofo在未来要继续保持独立发展,号召公司员工“战斗到底”。

戴威的坚持不是没有道理,ofo毕竟是共享单车小巨头,是在体量上唯一能与已尘埃落定的摩拜抗衡的一家,而且,ofo本身的估值并不低。

自2015年到现在,3年中,ofo一共获得了12轮融资(包括两轮战略融资),IT桔子资料显示,截至2018年3月,ofo估值为30亿美元(约200亿人民币)。

如此,14亿美元的卖身价未免低的出人意料,要知道,4个月前,美团收购摩拜,是作价27亿美元,外加承担摩拜债务的10亿美元。如果价格为实,只能说明戴威的挣扎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但是,“贱卖”也并非不可理解,因为如今ofo手上的砝码真的不多了,且还有着财务上的困窘。

财新在去年12月的消息显示,截至12月1日,ofo动用了30亿元押金,当时,ofo账面上可供调配的资金仅剩3.5亿元。

眼看挣扎在独立生存线上的ofo进行了一系列自救:ofo的车辆采购锐减;取消了全国20个城市的芝麻信用免押金活动;5月下旬,ofo还发动员工售卖车身广告,试图从B端寻找大规模变现的路径......

戴威还在3月份通过动产抵押的方式,先后两次将共享单车作为质押物,换取阿里巴巴共计17.7亿人民币的融资来为ofo续命。

摩拜之于美团已经“落袋为安”,阿里嫡系哈罗势头正猛,滴滴助力小蓝车卷土重来......ofo四面楚歌的境遇已经难以扭转。在外界看来,ofo早已难逃被收购的命运,大家关心的只是花落谁家。

如果这次消息为真,那么,滴滴终于如愿以偿。

已经坐拥小蓝车和青桔单车的滴滴,能将ofo拿下,就又多了一个和美团抗衡的筹码。出行本就是滴滴的主营业务,如此一来,滴滴也在共享单车领域的布局里完成了最重要的一步。虎嗅曾经探讨过,滴滴很可能在ofo身上复制拯救小蓝车的模式——还掉小额债务,拿下既有投放量和运营权。

摩拜和ofo这两个共享单车头部,似乎都妥妥地找到了在这个阶段还算体面的归宿。

而当它们变成了滴滴和美团的附属品,命运早已交付,接下来共享单车的故事,已经彻底变成由阿里、滴滴和美团来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