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越是喧哗,越是孤独?

为何越是喧哗,越是孤独?

当我们打开网页或APP时,各种八卦、奇闻异事、短视频如「知己」般不期而遇……

不知为何,我竟从「热闹」的新闻中,读出了作者及当事人孤单的心事,他们如后宫争宠般时刻渴望着世人的关注与恩宠;同时,我也感受到了读者在茶余饭后借着话题恣意「指点江山」时,内心千疮百孔的荒凉……

置身于热闹而匆忙的时代,每个人似乎都有一种长期被忽略、被遗忘,潜藏于心灵深处的孤独,在被掩饰、压抑和逃避中野蛮生长。我们热衷于在朋友圈中秀、晒、炫,向外界张扬自己所谓的个性和优越,却无法在深夜与自己坦诚相待,和谐共处。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可,热闹真的是他们的吗?亦或,热闹只是假象,孤独才是人的本质?

为何越是喧哗,越是孤独?

内观己心

人为何会感到孤独?

人生而孤独

柏拉图在《会饮篇》里有一则寓言:

很久以前,我们都是「双体人」,两个脑袋、四条胳膊、四条腿。由于人类的狂妄自大,众神之王宙斯把人劈成两半,于是人类不得不终其一生苦苦寻找另一半,但是被劈开的人太多了,找到「另一半」成了最难的事情之一。尽管如此,孤独的「半人」苦苦寻觅着……

「半人」这种不完整的状态象征着个体永远是残缺的、不完美的,在精神上是永恒孤独的,透射出人类试图从孤独中走出来的焦虑。

每个人生来都是独立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我们经历着各种「妖魔鬼怪」、坎坷磨难之于生命的锤炼。面对生命的无常,看似是「唐僧团队」并肩作战,实则每一个艰难选择的背后,都是一个个被生命之流裹挟,顺从它摆布而孤独无援的身影。

为何越是喧哗,越是孤独?

《等待戈多》

贝克特的戏剧《等待戈多》中,两个人坐在荒野上,等待着一个叫做戈多的人,等着等着,到戏剧结束都没有等到。生命就是在荒芜之中度过,神不会来,救世主不会来,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也没有来。

生命无所依托,孤立奋战又终归虚无。

外察世界

孤独来自于和他人的关系

1.他人即地狱

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说「他人即地狱」,萨特把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从本质上定义为冲突。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力图按照某种虚构的「人设」来创造自我,总想和某人或理想中的自己一样。于是,他人就变成了我们创造自我的工具、尚待加工的材料,或是在创造自我过程中讨厌的障碍。

为何越是喧哗,越是孤独?

他人即地狱

我们借由他人的存在更加意识到个体的孤苦无依,体会到个体生命与他人不可调和的矛盾。

比如,父母把未完成的心愿或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孩子身上,以「爱」之名对他们提出种种要求和限制,于是父母就干涉了孩子创造自我的自由。

父母因其血缘关系作为不可抗拒的力量对我们造成的「异化」,是我们心灵深处孤独的重要来源。于是我们寄希望于在可选择的关系中找到温暖,如知己、闺蜜、对象等,但置身于其中,哪怕再亲密,我们也会或深或浅的感受到水乳交融的关系中隐藏的「精神的隔阂」。

再比如我们的朋友或对手,由竞争和攀比所产生的「羡慕嫉妒恨」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束缚我们本性的发展。

2.人与人之间,从本质上讲是没有办法完全沟通的。

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很多的哲学家,都认为沟通可以消解孤独感。

事实的确如此吗?

20世纪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就发现了语言的局限性。

像「这个菜味道如何?」、「何为美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等问题,都很难用语言表述全面,甚至是「不可言说」的。

庄子说「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得意忘言」,禅宗佛教说「不可思议」,都表示语言并非能承载一切情感、思想、观念,语言,只是表达的一种工具而已。所以,他们甚至拒绝承认沟通的可能性,尤其是在涉及玄妙的思想时。

为何越是喧哗,越是孤独?

沟通的效果还取决于双方对语义相似的理解和共同的评价标准之上,但既然语言是受到限制的,加之我们组织语言的能力有限,沟通的绝对效用也就无从谈起。

从分别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共性与个性共存。共性让我们有了沟通的可能性,而个性决定了我们宿命般的孤独。纵使呼朋引伴,亦无人能懂,知音难遇。

启迪多元思维

理性看待孤独

万事万物皆有阴阳,一体两面。孤独亦是如此,我们之所以认为孤独不好,是因为我们害怕孤独,不敢直面生命的实相。而从另一个角度看:

★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没有与自己独处的经验,不会懂得和他人相处。——蒋勋

★孤独,是忧愁的伴侣,也是精神活动的密友。——纪伯伦

★被迫置身于人群的时候,往往是最应该自守孤独的时候。——伊壁鸠鲁

★人生的第一件大事是发现自己,因此人们需要不时孤独和沉思。——南森

★人可以在社会中学习,然而,灵感却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会涌现出来。——歌德

★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赫胥黎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叔本华

为何越是喧哗,越是孤独?

随着岁月的流逝,

我的心渐渐地充实,

应酬渐少,

不再像年轻的时候,

向每一个相遇的人倾诉我自己,

心里有的话,

也不用再把它说出来。

离合,聚散,都是一样的。

只要我一个人,

还拥有力量,

在一个夏夜爬上山巅,

看成群的星星朝我涌来……

——蒂丝·黛尔 《孤独》

正心正举

每日疲于奔命的我们,「与世隔绝式的独处」是不现实,也不必要的。

孤独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状态,而非身体状态。一如有些人即使出家也未必能获得解脱,因此,独处的关键不在于形式,而在于我们能否「出淤泥而不染」,透过尘世的繁华,看到喧嚣背后的本质与规律,进而保持内心的动态平衡与清净。在全身心入戏的同时,做到清醒的觉知与反思。

为何越是喧哗,越是孤独?

冥想

在孤独中沉淀后的思维是清明的,而静坐或冥想有助于找回清明的心。

因为不管在身体里面或外面,杂质一定存在,我们没办法让杂质消失,但可以让它沉淀。杂质沉淀之后,就会浮现一种清明的状态,此刻你会觉得头脑变得非常清晰、非常冷静,心灵也开始变得柔软。

拨迷见智

若想超越孤独,唯一办法是:「至虚极,守静独」。在喧闹中直面独孤,保持虚静,回复清明的本性,超越小我,回归整体——「道」。

为何越是喧哗,越是孤独?

开启自在之门

哲学家斯宾诺莎是一位「爱智者」。随着他读书越多,思考越多,他对世界便有了越来越多的怀疑和迷惑。1656年,他被指控有异端言论——「上帝有实体,即大自然,天使也许是幻影。」

如果他能保证表面上的屈服或忠诚,犹太教会许诺给他500美元的年金,但斯宾诺莎拒绝了。犹太教会做出裁定:「斯宾诺莎渎神罪行成立。谁也不许同他交谈,谁也不许与他通信,不准任何人帮助他,不准任何人与他住在一起……」

为何越是喧哗,越是孤独?

斯宾诺莎平静而勇敢地接受了被驱逐的命运。

没有哪一种孤独比一个犹太人被排斥在他的民族之外更难以忍受的了。他的父亲催促他离开家庭,他的姐姐和朋友们纷纷远离他。斯宾诺莎觉得这个世界再也没有哲学家安身立命的地方了,于是他搬到阿姆斯特城外一个幽僻地阁楼,以打磨光学镜片为生,过着简朴的生活。斯宾诺莎被逐出教会,被世界抛弃,但他守住了对真理的坚持。

一片森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却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

当一个人能够「闹中取静」或忍受极端的孤独,超越蒙昧无知的欲望,理解并坦然的接受因「坚持本心」、「回复本性」所必然导致的被排挤、被讥讽、被陷害,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时,方得自在!

Q:你敢于直面真实的自己吗?

欢迎留言和大家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