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第二次大沽口炮台戰鬥中清政府是否曾使用俄國僱傭軍?

陳遠


沒有吧,好像沒有材料介紹大沽口戰役有俄國僱傭軍參加。

大沽口附近發生的戰役有四次,前三次都是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第四次是發生在八國聯軍侵華時期。


1858年5月20日,英法聯軍對大沽口進行炮擊,清軍發炮反擊,殺傷聯軍近百名,直隸總督譚廷襄逃亡,使守軍孤立無援,清軍守軍大都戰死,大沽口南北炮臺被英法聯軍佔領,5月26日,英法聯軍抵達天津城。

1859年6月25日,英法聯軍第二次攻擊大沽口,清軍發炮反擊,擊毀了4艘聯軍軍艦,當晚英法聯軍逃走。

1860年8月1日英法聯軍第三次進攻大沽口,清軍在浴血奮戰後潰敗西撤入天津城,大沽口被聯軍佔領。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展開第四次大沽口之戰。侵略者要求天津總兵羅榮光交出大沽口炮臺,羅榮光慷慨陳詞:“人在大沽在,地失血祭天”隨後侵略者以沙俄海軍首領為領導展開進攻,清軍浴血奮戰,擊斃擊槍二百多名侵略者,擊沉擊傷6艘軍艦,但後因為兵力懸殊彈盡糧絕,大沽口炮臺陷落。天津總兵羅榮光與近千部下英勇殉職。

對於清軍中有沙俄僱傭兵的說法來源於第二次大沽口戰役,這次戰役中清軍炮擊精準率比以前高很多,在加上之前沙俄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失敗,使一些人聯想到清軍中有沙俄僱傭軍。我覺得清軍中是沒有沙俄僱傭軍的。


史裡有料


這個問題我之前在悟空問答裡提了,沒有通過,就是想了解真實的情況,因為大學裡老師還專門讓我們去圖書館翻閱書籍,瞭解下情況。據我所瞭解的,大沽口炮臺戰役裡有四次,很有可能在第二次戰役的時候清政府是得到了俄國僱傭軍的幫助的。

我們先來看看哪四次戰役?

1858年第一次大沽口戰役;主要由英法聯軍發動,他們率聯軍2700餘人、艦船26艘抵達大沽口,提出了一系列無理的要求,後來咸豐皇帝派欽差大臣譚廷襄前去談判,無果,後英法要求清軍放棄大沽口,清軍誓死抵抗,最終譚廷襄卻逃跑,大沽口第一次失陷。這一次並沒有提到過任何關於俄國僱傭軍的信息。

1859年第二次大沽口戰役;這一次是英法美,他們先後拒絕清政府上海換約以及北塘換約的要求,非要由大沽口入天津進入京城換約,還要求清軍撤掉大沽口的防禦,雙方商量無果,英軍率先攻打大沽口,這一次並沒有他們想象的那麼簡單,這一次由僧格林沁帶領軍隊,再加上前車之鑑,防禦加強,聯軍並沒有撈到好處,損失慘重的英國士兵事後說清軍隊伍裡面有俄國人,因為他們聽到了俄語“開火”、“火藥”等詞語,確定不是清軍發出的聲音。

(僱傭軍)

這也並不是不可能,在這之前的1856年俄國和英法聯軍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失敗了,後又和清政府簽訂了《中俄璦琿條約》,因此他們是存在敵意的,清軍私下聯繫俄軍也不是不可能的,不過據說要俄軍幫助的代價是“黑龍江北的六十萬平方公里土地”,這也是《中俄璦琿條約》的俄國要求,這些當然也只是猜測,但卻和推理一樣,邏輯很清晰,也能說服他人。

1860年第三次大沽口戰役;英法聯軍直接佔領北塘,對北大沽口炮臺發起進攻,清軍連夜奮戰,面對強有力的進攻清軍守臺將士全軍覆沒。而南炮臺的駐軍僧格林沁自己也逃走了,留下恆福,後恆福投降,大沽口再一次淪陷。要提到的是這次清軍不但沒有俄國人的幫助,反而法國還帶來的印度殖民地人和非洲僱傭軍共2500多人。

1900年第四次大沽口戰役;也就是八國聯軍入侵大沽口,此時清軍總兵

羅榮光誓死抵抗,與大沽口共存亡,侵略軍在沙俄海軍將領海爾德士布萊特的領導下發起進攻,短短六個小時的時間(因為清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沒有後援),守臺將士全部犧牲,羅榮光殉職。這一次的八國聯軍主要有英、法、德、俄、美、日、意、奧,所以這一次清軍是不可能僱傭俄國僱傭軍的。

(俄國代表沒有參與拍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