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思考的方式,決定了你可以到達的遠處

相信我們這個年紀的人,小時候都玩過一種遊戲,就是喜歡收集卡片。

小時候吃泡泡糖。好多種口味,哈密瓜啊,可樂啊,薄荷啊,泡泡糖紙也五顏六色。

兩毛錢一個,五毛錢三個。

不久之後,賣泡泡糖的小賣部老闆對我說,現在每塊泡泡糖裡都有一個卡通人物的貼紙。說完,老闆送給我一個小本子,小本子裡全是空白的方框,方框下是一個又一個卡通人物的名字印在上面,老闆說,你把泡泡糖裡送的卡通貼紙貼進去吧,集滿了本子裡所有的貼紙,會有一個大禮品喲。

於是第一天我仍然花了五毛錢買了三塊泡泡糖,三個貼紙,兩個一樣的,一個不一樣的。所以第一天我收集了兩個貼紙。

第二天我買了一塊錢的,蒐集了四個不一樣的貼紙。

第三天還是一塊錢,然後是一塊五,週末的時候我會買兩塊錢的,十二個泡泡糖。

越來越到後來,我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去買到一整盒的泡泡糖。忙不迭地撕開糖紙,看看裡面附送的動漫貼紙是不是自己還沒有收集到的人物。是,就貼上。不是,就扔掉。

泡泡糖呢?

丟進嘴裡胡亂嚼幾分鐘,趕快吐掉,接著撕開第二塊泡泡糖。

貼上,或者扔掉。

你思考的方式,決定了你可以到達的遠處

終於收集齊了所有的貼紙的時候,我很高興地去找到老闆。老闆轉身從貨架給我取了一個悠悠球給我。說“來,獎品。”

我那時候雖然小,看到獎品的時候卻很真實的感受,就是我為了不值得的東西放棄掉了原本的快樂併為此付出了更大的價值。

1

慣性思維是我們大多數人的劣根

後來長大之後,發現,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常見。

大多數人在固定的生活模式下,產生了固定的慣性思維,這種思維直接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模式。

比如很多人在吃飯時候已經吃到很撐了,因為怕浪費,也要把多餘的飯菜吃掉,卻沒有想過這加重的是身體的負擔。

比如很多人為了省下幾十一百塊去排隊通宵買車票,卻沒有想過換一種交通方式節省下來的時間,可以去創造出更多價值。

比如我們去逛超市,還有各類購物狂歡節的時候,我們可以因為買一送一而去湊出更多的訂單,卻沒有感覺很多東西並不是我們一定需要的。

簡單來說,這就是一種慣性思維。這存在於我們80%的大多數人中。

這種思維的來源於,我們長期習慣把自己禁錮在一種模式裡,而少於跳出框框去想問題。所以在面對預期決策的時候,我們顯得很目光短淺,且不敢冒險。

而還有一少部分人,他們的思維更能基於未來或者預期的狀態進行理性的判斷,並從而來指導自己現在的行為。

在很多時候,我們可以說慣性思維是一種基於現實的合理思維,它讓我們覺得更安全。

但是,事實上,這種思維從長期的個人發展以及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是沒有價值產出的。無法指導我們的行為朝更有價值的方向進行發展。

2

財商教育中,思維是可以被訓練的

在財商教育中,有個小故事。

一位富豪到華爾街銀行借了5000元貸款,借期為兩週,銀行貸款須有抵押,他用停在門口的勞斯萊斯做抵押。銀行職員將他的勞斯萊斯停在地下車庫裡,然後借給富豪5000元。兩週後富豪來還錢,利息共15元,銀行職員發現富豪賬上有幾千萬美元,問為啥還要借錢。富豪說:15元兩週的停車場,在華爾街是永遠找不到的。

像這個故事中,如何跳出思維侷限的框框,從事情的另外一個角度去進行思考,用創新思維方式的轉變來指導我們的行動,才是財商教育的關鍵所在。

而我們的思考方式,在生活中是可以被訓練的:

  1. 用【我選擇,我想要】代替【我恐懼,我逃避】

“我害怕寫論文,我害怕寫不好,我害怕答辯的時候評委老師刁難我。”

“我害怕見客戶,我害怕說錯話,我害怕自己吃虧,害怕被算計。”

這是我們常見的慣性逃避,如果選擇主動承擔責任,主動選擇,以想要的結果為導向去指導自己的行為就會讓我們的被動變成主觀創造。

2. 把【做當成練習】,代替【練習好了再去做】

我們習慣等一切都準備好了在去行動,但是很多時候,是沒有真正準備好的那一刻的。

與其拿著想法不斷的猶疑,不如先拿出去試試效果,不去做就永遠找不到自己的成長方向。

3. 用【我來解決問題】,代替【我替你打工而已】

在商業中,本質是互助共贏。在職場上也是。

是你用自己的資源,技術,能力,去幫助他人解決問題,從而滿足他們的需求。你不需要做太多事情,你只需要做好某一件事情,滿足某一類人的某一種需求,把這一件事情做到頂尖,你就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