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電飯鍋竟是6年前「老貨」!小心二手交易平台上賣家「設坑」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原本在跳蚤市場“淘貨”的人們,也將陣地從線下轉移到了線上。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閒置物品交易規模已達5000億元,並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長。然而,在購買二手商品時,不少消費者在交易過程中有過不愉快的經歷。日前,市民王先生向晶報報料,稱其在“轉轉”二手銷售平臺上購買了一個“全新”的電飯鍋,在收到貨物後才發現,該商品實際是被賣家使用過的二手產品。與賣家一番理論後,當王先生提出要退貨退款時,賣方卻要求退貨的運費由王先生自行承擔。

買“全新”電飯鍋,結果收到“二手貨”

作為主打二手手機、3C數碼、傢俱家電的二手商品交易平臺,轉轉的交易物品覆蓋了20多個品類。市民王先生認為,在二手平臺上能以較為便宜的價格買到自己心儀的商品,所以他時常在“轉轉”二手平臺上購買所需商品。

7月20日,王先生在“轉轉”二手銷售平臺看上了一個電飯鍋。在頁面詳情中,賣家對該商品的描述包括了“全新正版”等字樣,並寫明,電飯鍋的原價為200元,優惠價為78元。於是,王先生便向賣家提出購買的意願。賣家稱,無法提供商品的票據,且賣家的發貨地點為杭州,提出要求王先生承擔運費。最後,王先生與賣家協商決定,這筆交易以100元成交。對於這筆交易,王先生說,“一個全新、原價200元的電飯煲,我當然很樂意以100元的價格購買。”

全新電飯鍋竟是6年前“老貨”!小心二手交易平臺上賣家“設坑”

▲在王先生購買的商品詳情頁面,該電飯鍋被描述為“全新”。

然而,商品的真實面貌把王先生從理想拽回了現實。王先生回憶,他在收到快遞時,出於對賣家的信任,並沒有直接拆開、檢查商品情況,而是直接簽收。當他回到家、拆開包裝查看商品時,才發現,自己收到的並非全新的電飯鍋。“電飯鍋的表面有汙漬,電源線上還有粘著米湯,蓋子頂部、內膽底部都有使用過的痕跡。”此外,王先生還在箱子底部發現了一張票據,票據上有明顯摺痕且有淺淺的斑斑鏽跡,但完整無損。

要求退款退貨,卻被要求承擔運費

“在購買前,賣家說過票據已經沒有了,不知道為什麼箱子裡有這樣一張這麼舊的票據。”王先生查看票據發現,票據中顯示的商品名稱為奔騰促銷電磁爐系,與王先生所購買的電飯鍋相吻合。他更驚訝地發現,票據顯示的交易時間在2006年10月29日。“12年前賣家花了76元買了兩個電飯鍋,用了12年再以100元的價格賣給我一個。”對於這筆交易,王先生有些哭笑不得。王先生曾登錄到平臺查看賣方信息,發現賣家以60元的價格,賣出了另一個一模一樣的電飯鍋。因此,王先生即刻聯繫了賣家,要求退貨退款。賣家同意了王先生的退貨要求,但他卻以描述無誤為由,要求王先生支付退貨運費。

全新電飯鍋竟是6年前“老貨”!小心二手交易平臺上賣家“設坑”

▲王先生稱在箱子內發現的票據上,印著電飯鍋的購買時間為2006年。

“賣家強調,他對商品的描述無誤,‘全新’不等於‘新買’,電飯鍋是買了很久,只是一直沒有使用過。”王先生說,後來賣家又對他解釋稱,自己有兩個電飯鍋同時出售,其中一個沒用過,另外一個則使用過一次,但他記不清哪個是使用過了的。

王先生表示,自己堅決不承擔退貨的運費。他認為,賣家發佈虛假欺騙信息,“我被虛假信息、不誠信賣家所欺騙,卻要承擔有實質性損失的結果,這樣太不合理了。”王先生說。

平臺稱雙方自行協商

根據王先生提供的聯繫方式,晶報記者聯繫了賣家章先生。章先生並不承認電飯鍋票據的真實性,他認為這是王先生自己偽造的票據。“12年前的電飯鍋還能用?”對於買家的質疑,章先生承認電飯鍋閒置的時間較長,但他認為電飯鍋並沒有老化,也不影響其正常使用。對於退貨產生的運費,章先生不同意承擔。“我沒有義務因為出產日期而承擔運費。”章先生說。

王先生也向“轉轉”平臺申請介入調處,但結果並不如他所意。7月25日,“轉轉”的調處結果出來後,“轉轉”客服告知王先生,應由王先生承擔快遞費用。“轉轉”平臺工作人員在聯繫王先生時稱,如果王先生在收到快遞時,當場驗貨並退回,就不會有後面的糾紛發生了。但遺憾的是,王先生錯過了時機。

7月27日,“轉轉”客服回應稱由雙方協商。但王先生向賣家協商時,賣家章先生並未答覆。晶報記者撥打了“轉轉”平臺客服電話,一位客服告訴記者,在“轉轉”平臺上,如果賣方所發佈的信息與商品實際不相符,買家可以要求退貨退款。但退貨的運費由哪方支付,則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看法

業內人士:二手交易平臺對商品真假 負有審查義務及法律責任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二手市場具有信息不對稱的特點,賣方對產品的質量擁有比買方更多的信息,導致交易時容易出現欺詐等行為。“二手交易平臺對商品的真假負有相應審查義務及法律責任。”

該業內人士指出,與一手商品交易對比,二手交易在買家與賣家信用的等級核定、商品品質鑑定、評價機制等方面還存在不足。如何建立交易約束規則,保證買賣雙方交易時的公平公正性,是二手交易平臺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該業內人士認為,較為合理可行的做法是,交易平臺與二手商品售賣方共同擔責,當出現販賣假貨等情況時,交易售賣方擔主要責任、平臺擔次要責任。

廣東晟典律師事務所律師林茜認為,若賣方對商品的描述與實際不相符的問題,退貨的運費不應當由買方支付。而在王先生的事件中,涉及的票據真假問題,屬於買賣雙方之間的爭議,可到檢測機關鑑定。“轉轉”平臺作為一個為買賣雙方提供二手產品交易的平臺,如果買賣雙方之間存在爭議,“轉轉”平臺有權介入,但主要還得看買賣雙方的協調結果。

林茜建議,王先生可撥打消費者協會投訴電話投訴,或者走訴訟的程序。

而面對越來越多的人們選擇網上購物,但購物平臺上的商品不乏魚目混珠、網絡購物平臺管理參差不齊的現狀,林茜建議,網友在購買商品的時候,看清商品信息,並保留相關證據,以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記者體驗

商品關鍵信息未公開 賣家多未“實人認證”

7月27日,晶報記者下載了“轉轉”APP,進行一番體驗。

全新電飯鍋竟是6年前“老貨”!小心二手交易平臺上賣家“設坑”

▲平臺頁面

進入“轉轉”平臺後,晶報記者在搜索框中輸入“電飯鍋”後,在搜索結果中選中其中一個電飯鍋,點擊進入。隨後,出現在晶報記者眼前的是該電飯鍋的商品詳情頁面,頁面包括商品價格、幾張電飯鍋的圖片和一些文字描述,但記者並未在該電飯鍋的商品詳情頁面發現其購買渠道和時間、賣家使用次數、是否有瑕疵等關鍵信息,對於電飯鍋的原價和現售價,賣家沒有給出相關依據也並未作出說明。

除了商品詳情頁面瞭解該電飯鍋,記者還發現,消費者可通過“問賣家”“買前聊一聊”,瞭解關於電飯鍋的其他詳細信息。在記者詢問賣家後,賣家做出了一一回復。一位賣家告訴記者,這些信息大部分賣家一般都不會主動寫在商品詳情頁面,只有消費者詢問賣家信息後,賣家才會告知。而說到定價,這位賣家表示,“看賣家的心情來定,覺得商品很新就定高點,急著出或者比較舊了,就多給些折扣。反正買家還能砍價,定高些就算被砍價了,也能有多些收入。”對於商品的原價,這位賣家則不太在意,

“這個一般沒人去查,有時忘了買的時候多少錢,就寫個大概的價格。最終的成交價格和原價沒有太大的關係。”

在商品詳情頁面的圖片底部,記者還看到了出售商品的賣家信息,點擊後可看到關於賣家加入轉轉的時間、粉絲數以及交易狀況、評價等。在“轉轉公會”中,記者看到有網友留下評論提醒其他消費者,“買前多看評論和信譽,選擇信譽好的買家”。然而,記者卻發現,“轉轉”平臺上,大多數賣家並未通過“實人認證”。

實習生 方海珠/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