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素質教育精選|如何通過零花錢來引導培養孩子的財商?

“零花錢”,想必是每個家長都頭疼過的問題。給不給?給多少?怎麼給?

01

我是如何一個人“搞定”三胞胎的

我第一次給我家的寶寶零花錢是在他們中班的暑假。當時,我要獨自一人帶著他們三個去廈門。現在,很多孩子經常會在家長不給他們買自己喜歡的東西的時候耍賴,甚至躺在地上哭鬧。如果你只帶著一個孩子,抱起來就走了,但我是一個人面對三個,很怕搞不定。於是,我想了這樣的辦法。

出發前,我跟他們做了一個約定。我會在去廈門的幾天給他們每人50元錢,約定共兩項:

1. 吃飯這類的大點的開銷,由媽媽支付,其餘他們自己想買的任何東西,都由他們自己決定。

2. 四天的旅行結束後,如果他們的錢還有剩餘,我請他們吃必勝客。

結果是旅行幾天相安無事,玩得很好。他們進到每家店看到想要的東西都會先問價格,只要超過自己的預算轉頭就走,有很強的上限意識。旅行回來後,每個人都剩了十幾塊錢。

從那以後,我發現此類方法的效果都不錯。所以,從那個暑假開始,我開始慢慢地給他們配置零花錢。

第一,他們開始有了“我的”和“你的”的區分。比如,以前放學的時候,他們經常會說:“媽媽,我餓了,我要吃那個。”以前,不給買就會哭鬧,我就不得不給他們買。但現在我就會說:“可以,用你自己的零花錢買吧。”他們反而會說:“那不吃了。”

第二,他們購買不必要東西的頻率明顯下降。雖然很難杜絕,但會顯著下降。再小的孩子也會因為有可自主支配的錢而感到驕傲。

第三,他們養成了記賬的習慣,每個月我們會一起核對賬單。

兒童素質教育精選|如何通過零花錢來引導培養孩子的財商?

在這個過程中,其實就能體現出我們之前提到的,錢鏈接的是兩端。一端是我想要的東西,我能買的東西,另外一端是我要付出才能有獲得。

02

想要更多?自己去賺。

有家長會問,如果按這種方式給孩子零花錢,過一段時間後,孩子對錢產生慾望,每週給的零花錢已經無法滿足他們了,怎麼辦?

這個時候,家長要想方設法告訴孩子自己去賺錢。財商裡很關鍵的一點就是讓孩子知道:沒有付出,就沒有得到從家長手裡拿到的錢,和從別人那裡靠自己勞動賺到的錢是完全不一樣的。

由於中國的環境限制,家長還要努力去創造機會。

  • 我會跟自己公司的咖啡館協商好,讓我的孩子去那邊“打工”,洗一個杯子五毛錢,洗一個叉子一毛錢等等,一下午他們能賺十幾塊錢。錢由我提前支付給店主,他們會去店主那裡領取自己的“薪酬”。從店主手裡接過錢的感覺對孩子來說是完全不一樣的。
  • 一些早教機構也會給孩子提供類似的工作機會。例如,他們會讓孩子們去發傳單,對方掃碼後,孩子會贈送對方禮物,平均每天下午可以賺25元錢左右。孩子的效率雖較低,但成效卻很高,因為他們往往比很多成年人認真,一定會看著對方把所有的步驟做完。
  • 我還會在網上批發了一些小禮品讓他們在小區內做一些販賣,最高的時候他們曾經一天賣了一百多元。基本上每週末只要有時間,我們都會去做這樣的實踐。

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的整個邏輯鏈接就建立了。同時,我還會給他們做一系列的理財培訓,包括會幫他們設立自己的支付寶賬戶,財商培養其實就是通過這一系列的動作來進行的。

03

讓享受來得更晚一些

那麼,我們到底想要培養孩子什麼樣的能力呢?

第一,延遲享受的能力。

很多人都聽過斯坦福大學關於“延遲享受”的實驗:

學校針對一群五歲以下的孩子進行了一項實驗,讓他們選擇可以立刻吃掉一顆糖或等待15分鐘後能吃兩顆糖。這個實驗斯坦福追蹤了幾十年,他們發現懂得延遲享受的孩子,他們的成就普遍高於不接受延遲享受的孩子。

在遠古時代,我們的財富就是獵到的動物、摘到的水果,這些東西很容易腐爛,所以我們會馬上吃掉,這是“及時享受”形成的過程。

錢出現以後,儲蓄、財富的觀念也開始出現。人們發現東西賣了可以變成錢,而錢可以儲存下來。延遲享受是財商裡一項非常核心的能力

第二,平衡能力。

有些延遲享受,孩子很容易能作出決定。比如,現在吃一顆糖或者兩分鐘以後吃兩顆糖。我相信三歲以上的孩子一定會選擇兩分鐘,因為對她來說這很容易,而且他會去判斷哪個更有利。

但如果我們把時間拉長到十分鐘、二十分鐘、一小時,甚至兩天、三天,即使孩子知道哪個更有利,他們的總自控能力、平衡能力也未必能配合。

無論我們有多少錢,我們的慾望一定比錢多,這個時候,就要平衡現實跟“想要”之間的關係,平衡現在跟未來的關係。

第三,風險管理能力。

2005年,中國有一個詞非常有名,叫做“裸條”。簡而言之,就是一群女大學生拍攝自己的裸體視頻並傳到網上,以此向借貸平臺借款,繼而爆發出影響惡劣的社會事件。

18歲的大學生,其實已經是成人了,為什麼還會做出這樣的決策?因為她們沒有風險管理的能力,不知道這是有風險的事情。

風險的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她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承受這樣的風險。風險可以規避、可以轉移,也可以自留,都沒有問題,但前提是要知道是不是自己能承受的範圍,自己願不願意承受這樣的風險來換取金錢。

在整個財商教育過程中,這幾項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我個人也是主要通過培養這幾項核心能力來鍛鍊孩子。

04

財商,要有目標意識

如果大家對理財比較理解,或者遇到過特別優秀的專業理財師,那你肯定會知道,在做任何理財前,理財師都會先問你:“你的理財目標是什麼?你的現狀如何?你能承受多少風險?” 之後,再去選擇一條適合你的路徑。

其實,對孩子而言也是一樣的。無非就是有一些事情跟錢有關係,有一些事情跟錢沒關係。

窮人思維跟富人思維的區別是什麼?窮人會說:“我有多少錢就做多少事,不會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而富人想的:“我的目標是***,我要達到這個目標我的資源是***,有沒有可能借助外部的力量一起去實現這個目標?”

在過去三四年的時間裡,我會一直讓孩子去羅列自己的目標,然後讓他們思考如何實現。

最初,我會發現他們的目標跟錢都沒有關係。他們有的目標是去圖書館看書,有的是想去泡溫泉。成人的理財目標是具象化的,所以他們的目標列出來之後,就是我和他們的談判過程。

我會告訴他們,他們做到了哪些事情,我就能幫他們實現他們的目標。家長要告訴孩子他的目標跟付出之間是有聯繫的,他的目標到底要定多高,就在於他的能力能不能實現。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知道這樣是可以的、那樣是不可以的。

如果犯錯了怎麼辦?在目標的設置的過程中,肯定是要設立獎罰機制的。

以我家為例,如果有一個孩子犯錯,那麼懲罰措施是兩個人罰站,另外一個人負責“監工”。為什麼?如果把三個人放在一起,你就會發現他們是會統一戰線的,一定要把他們分化。

這兩年,他們的目標就不再僅僅是去圖書館了,而是跟錢有關。例如,我們每個假期都會出去旅行。我會告訴他們,出去旅行沒問題,但他們要承擔1/10的費用。1/10的費用,是我跟他們一起去計算酒店和餐飲的大概價格測算出來的。

他們有零花錢、自己賺的錢,還有壓歲錢,他們會去考量從這三部分錢中分別拿出多少,會去羅列什麼人和事情會跟自己實現目標有關係。有時候金額太大他們無法完成,我也是會給他們一定幫助的。

05

家庭,是重要的教育陣地

在這個過程中能鍛鍊孩子什麼能力?

首先,目標到底能不能實現,孩子需要做出判斷取捨,這是我們一生都必須要做的事情,有些東西不能成功,就要及時止損,這是智慧。第二,孩子會要跟家長有更多溝通。第三,他會懂得去盤點自己的現狀。

如果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只要他設定了目標,最終就能根據目標去調整自己的狀態,你還用擔心他不是精英嗎?

在整個財商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家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育陣地。有經驗的專家可以告訴家長財商教育的觀念、方法,但最終進行實踐的,一定還是家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