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月”下的独忖

“蓝月”下的独忖

文 / 谭峰

一听说今天有百年不遇的“蓝月亮”,我想到竟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狗”,而是英文中的“once in a blue moon”,这个西方俗语意为“百年不遇”,唤起了我读大学时背单词的疑惑——为啥“蓝月亮”就意为着“千载难逢”?谁还会真见到过蓝月亮?

不曾想,今天北京的上空,恰恰就上演了洁白无瑕月亮一时间被“天狗”吞掉的奇特景观。而且,这个“蓝月亮”并不是蓝色,而是暗红色的。

说实话,第一次看到这个“红月亮”,有种特别不适的感觉,觉得好端端的月亮为何要缺一角,而且这一角是被“吞噬”掉的,有点不太舒服。然而,当我仰头张望到一轮圆圆的“玉盘”由三分之一暗淡到整个暗掉的过程,就释怀了。当月亮的最后一丝“白炽亮光”被暗红的砂砾吞没掉的那一刹那,圆盘变成了枚红色。如此,这个世界的夜晚呈现出一个奇怪得让人无言以对的场面。原来,红月亮也挺震撼,有着别样的美。

换个思维来想,如果月亮永远都是“白炽亮”,周而复始,即使它再美,也让人们觉察不出它的另外一个模样,产生审美疲劳。月亮就是月亮,是不一样的烟火。今晚之月,虽是奇怪,却别有一番风情。素日,我们总爱用“皎洁”来形容月亮,偏爱用“玉盘”来形容明月,倒不觉得它原本可以不明亮,可以一反常态。其实,月亮可以不是皎洁的,不是纯净的,它藏有很不同的气蕴,有明亮,也有暗淡,有纯净,也有污淖,它是真实存在着的。

“蓝月”下的独忖

面对一轮月亮,好多人都更在意它被摄像师用高倍单反拍摄出来的美,却忽略掉自己置身在凛冽寒风中,等待月亮时的那般美好的、无可替代的体验。技术的美容易效仿,而体验的美则是深藏内心,甚至是苍白而无力表达的。我们对于美的观感,从来存在着一种偏执的认知。有些东西,我们认为美,其实它只是展现出了美的现象,却并不是“真的美”,因为被极易感知到的美,往往是表象的、恒定的,而真正的美是变化的、立体的。在现实中,我们所感觉到的“美”,也许本来就是一种错觉。

众多人被今日之月亮所折服,并非完全因为它“美丽”,更因为它“罕见”。罕见的东西,容易被人记住;而且,罕见的事物,会被赋予一种神奇的力量。比如绿光,比如日食,比如流星,比如海市蜃楼,这些力量纵然被人们夸大和神化,却有着不可撤销的传奇基因——人们的力量有时会来源于“故弄玄虚”的疯狂幻想。

“蓝月”下的独忖

罕见需要被记录,因为它错过就不再来;罕见需要纪念,因为它从我们的身边悄悄地经过之后,就不会带有任何痕迹。罕见的东西,被人为寄托了太多的意涵,它并非客观科学那般有迹可循,还拥有着“一厢情愿”的人们在脑海里镌刻着的可爱生活的印记,就像人们都希望此次赏月体验,带给2018狗年以无可限量的鸿运。罕见更是一种缘分,想想152年之前的人们,竟可以凭借“蓝月亮”这一介质和我们当代人牵连起来。我们现代人的悲欢离合和他们的喜怒哀乐,借由头顶这一抹绯红之光,重叠共鸣,激情跃动。人性共同的情感温度,穿越了时空,蹭的一下就在寒夜的深处遨扬蔓延,这何尝不是一次人类历史上的百年之约。

2018年1月31日晚上8点50分,我们在哪里看月亮,看了多美的月亮,和谁看的月亮,似乎都不重要。我觉得人生的得失和宠辱,都应该有两种颜色,一种是光亮的、皎洁的、日常的,一种便是暗淡的、混杂的、罕见的。人生之美,就在于这一刻,我们拥有,我们经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