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農普惠:給西蘭花們插上網際網路翅膀

中农普惠:给西兰花们插上互联网翅膀

時間比往年早了十幾天,2015年11月22日,山東迎來了當年的第一場雪。人們還不知道,這會是當地30年以來最大的降雪。站在自己承包的600畝有機花菜田中間,崔靜波欲哭無淚。花菜們剛剛長成,被工人們整整齊齊地收割好擺在地裡,卻被天空中飄來的鵝毛大雪一點一點覆蓋凍傷。這600畝的收成被大雪凍沒了,而崔靜波籌謀已久的種植精細化管理系統項目的資金鍊,也斷了。

崔靜波不是沒有懷疑過會下雪,這段時間的天氣狀況一直讓他膽戰心驚,他每天都在關注天氣預報。就在前一天,他還在給他當地的合夥人打電話,希望馬上安排這一批有機花菜入庫。但是當地人都讓他放寬心:“我們這個地方不可能下雪,現在往庫裡一入,來回就是一斤6分錢的費用,砍在地裡放著就行了”。 即使出身於世界五百強跨國諮詢公司埃森哲,並且已經在農業領域浸淫多年,但是崔靜波對於種植仍然經驗不足,他只能選擇相信這位有著幾十年種植經驗的合夥人。誰知掛完電話的第二天晚上,雪就飄下來了。

如今回溯這段歷史,崔靜波已經沒有太多情緒波動。但這件事情之後,崔靜波毅然停掉了自己1100多畝的種植項目,全身心開發那款名為“慧種地”的種植精細化管理軟件。“中國的農業問題,三分天災,七分人禍。”崔靜波說,“用互聯網技術和科技的力量降低人禍的影響,這絕對是可行的。”

就在這一年,國務院通過了《“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其中明確提到要推進“互聯網+”與現代農業的結合,並確定了相關扶持政策。2015年,被稱為“中國農業互聯網元年”。

中农普惠:给西兰花们插上互联网翅膀

中農普惠總經理崔靜波

數據化的農業生產

“慧種地”服務的是大型種植機構,規模往往從千畝起算。截止2018年6月,“慧種地”種植管理平臺已經覆蓋了中國842萬畝的規模化種植耕地,這與中國統計的5億畝規模化種植耕地面積相比不過九牛一毛。但值得驕傲的是,其客戶留存率100%,也就是說,至今沒有任何一個客戶在使用了“慧種地”之後流失。

即使最不懂得互聯網的傳統農民,也能在使用之後愛上“慧種地”。

位於承德圍場的廣聚農業公司有6100畝地,合計5個種植基地,主要農產品為馬鈴薯。李延秋是種植工作的管理層,負責5個基地的人員管理,但仍然需要自己在基地之間跑來跑去,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連飯都顧不上吃一口。2018年,廣聚農業開始在公司內推廣“慧種地”,但李延秋並不買賬:“每天工作累得忙也忙不完,怎麼還往我身上加工作。”然而在勉為其難地嘗試接觸和使用之後,李延秋立刻就察覺到了好處。如今,他只需要通過手機就可以查看各個基地農作物的生長情況,並提前做出種植安排和計劃,不至於因為太過忙碌而遺漏工作。更重要的是,如今人員的管理工作只需要通過手機即可遠程監督,這大大解放了他的時間和精力。

“慧種地”不僅僅是人員管理工具這麼簡單,通過它進行種植管理,會記錄下非常多的數據,比如在什麼時間節點用了什麼肥料,什麼時間節點進行了剪枝、什麼時間

節點進行了採收等。之後“慧種地”會對整個生產過程進行分析與評判,通過對大量數據的分析和對比,抓取需要的信息得到農作物種植模型。模型會提供種植數據信息,指導農戶在合適的溫度、合適的種植節點、合適的土壤環境幹合適的事情,最終通過合理的種植操作種出好東西,而且節省出不必要的開支。通過這樣一系列的操作,一位種植面積2萬畝的客戶曾經在一個種植季節省了將近20萬元的成本。

在崔靜波看來,“沒有客戶流失”並不能證明“慧種地”有多麼好用,只是說明了中國的農業種植領域多麼需要這樣一款管理工具,而之前卻壓根沒有。對客戶們來說,“慧種地”即使再難用,但是有就是比沒有強。

最讓崔靜波欣慰的是內蒙烏蘭察布的一位客戶,通過“慧種地”的預警,他雖然人在山東,但是仍舊提前幾天掌握當地將有可能比往年更早下大雪的信息,從而提早一

步將農產品進行了搶收,而之後大雪果然下來了。“那種曾經發生在我身上,可以人為控制的悲劇,將來一定會越來越少。”崔靜波說。

事實上,在這些功能的背後,“慧種地”的設計理念非常清晰直接,那就是讓個體性的經成為標準化、可複製的科學化模式,從而最大程度地降低農業種植成本和種植管理風險。然而當將種植的經驗和非標準化的行為數據化之後,竟然形成了圍繞這些數據的將農業科技化互聯網化的新模式,而這一模式將有可能將中國延續了幾千年的“靠天吃飯”的農業生產行為完全改變。

一場命中註定的際會

大多數“互聯網+農業”的創業項目都選擇了農資交易、金融賦能等互聯網所擅長的提高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的這些領域,如崔靜波這般選擇切入農業產業鏈的最上游種植環節的並不多。想要切入種植環節,就要與中國最廣大的,分佈最廣泛的農戶一一對接,這確實很難。沒有基礎的種植數據,沒有在觀念上統一的認識基礎,只能通過人力的方式進行推廣,這相當於拋棄了互聯網最有利的武器。但解決起來最難的,往往才是核心問題。

客戶如此認可的“慧種地”,在一個一個客戶的推廣中,同樣面臨巨大的困難,直到2016年,崔靜波遇到了兩個伯樂,一個是國內最大的農資流通企業之一——中農集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農控股”),另一個就是宜信公司。

中農控股在2014年已經佈局了“互聯網+農業”,搭建了農資電商平臺——農惠網,累計投放了中國農資品牌系列產品26個、品種200餘個,線下已簽約70個事業夥

伴,覆蓋14個省186個縣。然而中農控股始終無法解決他們所看到的的核心問題:農戶不能種出好的、成規模的農作物。在這種情況下,農戶的收入自然無法保證,收入上不去,信用、自有資金便無法給生產提供支持,金融服務也將無從談起。

2016年,中農控股找到了在農村金融領域摸爬滾打了十餘年的宜信公司作為合作伙伴,雙方一拍即合,僅僅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共同出資成立了中農普惠金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農普惠”)。雙方試圖用各自互補的經驗來解決上述問題,然而開始階段仍舊收效甚微。如果沒有切入解決核心問題的抓手,雙方曾經在各自領域習得的一身武功便毫無用武之地。這時大家想起了已經在業內有一定名氣的崔靜波和他的“慧種地”種植管理平臺,最後的一塊拼圖終於找到了。

在成為中農普惠的總經理之後,崔靜波沒有讓人失望,他將“慧種地”種植管理平臺帶到了中農普惠,也將中農普惠帶進了“種植”這個農業生產的核心環節。

在2018年初的一次商業論壇上,崔靜波拎著兩棵西蘭花就上了臺,以“如何用大數據種出一棵優質西蘭花”為題,詼諧地闡述了中農普惠的核心商業模式。之後,崔靜波在行業內有了一個新外號——“西蘭花CEO”。

中农普惠:给西兰花们插上互联网翅膀

雪中送炭的產地倉服務

崔靜波確實種過西蘭花。

2013年上半年,崔靜波曾經在山西接手了600畝西蘭花種植基地。種西蘭花最重要的是冷庫,具有十幾年西蘭花種植經驗的合夥人老朱對崔靜波說,要以1:1.5的比例建造冷庫。也就是平均一畝地,對應1.5平方米的冷庫。問到原因,老朱也回答不出來,但這就是經驗。

第一個種植季效果很好,但之後老朱離開基地,麻煩也跟著來了。第二個種植季,西蘭花繼續大獲豐收,訂貨商卻不下訂單。這邊訂單不下,地裡的西蘭花卻不能不採收。採收進來的西蘭花不能及時運走,只好進冷庫。很快,冷庫就容納不下,只能降價甩賣。訂貨商們等的就是這一刻。

崔靜波這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老朱的播種計劃是分批播種,所以西蘭花的成熟和採收也是分梯次的,於是冷庫的使用也分梯次,面積剛好夠用。但是第二個種植季

崔靜波600畝西蘭花同時播種同時採收,冷庫自然容納不下——而訂貨商們早就看出了這一點。

曾經走過的彎路最終會成為未來的養料,2018年在崔靜波及團隊的謀劃下,中農普惠開始佈局產地倉。產地倉就是離商品原產地最近的倉庫,通過“慧種地”中客戶的種植計劃和種植數據,中農普惠可以掌握種植過程中作物產量數據,而且是動態的,也就可以基於此來配備相應的倉儲計劃安排,並進行預冷處理。如2013年的崔靜波那樣因為冷庫倉儲而蒙受的巨大損失的情況,將去而不返。

產地倉對於農戶們的價值不止於此。數據統計,中國有90%的果蔬沒有進行預冷就進入了流通環節,也就是說很多訂貨商直接從地裡採收就將果蔬裝車運走,而這給農戶們帶來了巨大的損失。果蔬這種易腐爛的農產品具有大量田間熱,如果不經預冷,其損失比例會達到了驚人的25%到30%。但是經過中農普惠這樣的預冷處理之後,損失率僅為5%到10%,相當於減少了80%的損失。產地倉對於農戶們來說,無疑又是一次雪中送炭。

就這樣,通過數據化和標準化的方式,中農普惠從種植採收環節,延伸到了產地倉儲加工環節。在摸索中,中農普惠逐漸將目標用戶定為了中國規模化種植經營的一些組織和單位,例如一些地區性龍頭種植企業。事實證明,這部分目標客戶更能理解“慧種地”的設計理念,也更有動力借用“慧種地”的管理工具指導實際的種植工作,並通過中農普惠提供的預冷倉儲服務為其農場品交易環節大大加分。更重要的是,這部分客戶還有另一項生死攸關的需求,那就是金融服務。將中農普惠的種植和倉儲數據應用於金融服務不僅順理成章,更是得天獨厚。

金融服務,下一主戰場

農村的金融業務從來都非常不好做。由於收益低、回款難,很多商業銀行都不願意去農村發展業務,即使有國家的政策扶持,以及相對苛刻的審核條件,金融機構也很難在這項業務中實現盈利。於是,農戶們不是根本貸不到錢,就是能夠貸到的金額少得可憐。

與之相對應的是,這些農戶對於金融業務的需求十分飢渴。由於農業生產活動的特殊性,每一個種植季往往需要延續幾個月的時間,在此期間農戶往往沒有產出僅有投入,因此非常需要金融服務來支持這段時間的種植行為。但是對於金融機構來說,農戶的信用無法保證,而又缺少抵押物。雙方只能陷入僵持。

一位業內資深人士將農村的金融問題歸因到兩個核心問題。第一就是農戶的信用問題,在同一個村或者熟人之間,農戶的信用一般是很好的,然而當面對“外來機構”,農戶的信用就會變得異常差;第二就是成本問題,由於中國地域廣闊,農村數量多,農業相對來說較為分散,因此金融機構進行金融服務的成本非常高,因此給農戶提供的資金成本也會有相應提高,但是這往往會讓農戶無法接受,因為他們的產出收益相當有限。

理論上,中農普惠已經可以相當完美地解決上述的兩點核心問題。通過種植數據和倉儲數據,中農普惠可以非常精準地評估種植農戶的還款能力,從而降低信用風險;通過信息化和數據化的金融服務方式,又可以大大地降低金融服務全流程的各環節成本。

從流程上來說也相當順,種植農戶通過應用“慧種地”種植管理平臺,會形成種植數據,同時在線提供核心業務夥伴(如產品收購方)的相關信息及歷史合作信息。中農普惠通過“數據+業務”的方式在線審核貸款申請。中農普惠金服管理平臺根據“慧種地”數據,按種植流程及種植過程風險,自動分解貸款總額,形成不同的種植階段的貸款產品,同時將貸款需求信息與金融、保險機構的要求進行在線匹配,金融機構線下盡調,提供授信並放款。

僅僅成立了兩年的中農普惠對金融服務報以了相當大的熱情,金融服務將成為中農普惠的下一個戰場。而在此之前,崔靜波們仍然需要一步一步地在一個一個地區的種植農戶中留下腳印,趟出一條前人所沒有走出過的路。

本文授權轉載自《美好家園》2018年7月刊

中农普惠:给西兰花们插上互联网翅膀

風險提示: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文僅作為知識分享,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對內容的準確與完整不做承諾與保障。過往表現不代表未來業績,投資可能帶來本金損失;任何人據此做出投資決策,風險自擔。

文 | 宋付堯

攝影 | 視覺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