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留在潮惠古驛道上的文化記憶

“城市和人一樣,也有記憶,因為它有完整的生命歷史。從胚胎、童年、興旺的青年到成熟的今天——這個豐富、坎坷而獨特的過程全都默默地記憶在它巨大的城市肌體裡。一代代人創造了它之後紛紛離開,卻把記憶留在城市中。城市承載著這些記憶的物質遺產是一座座建築物,還有成片的歷史街區、遺址、老街、老字號等等。”這是馮驥才先生在《城市為什麼要有記憶》一文中所提到的。 如今,伴隨著廣東省古驛道文化線路的系統化,古驛道沿線的城市的歷史文化將成為烙印,刻在每一個遊客的記憶當中。潮惠古驛道文化線路是六條規劃線路的其中一條,以“古港、古庵、所城、衛城”為主要特色,是突出反映海防文化、海洋貿易文化、潮汕文化等文化內涵的海防文化體驗之路。線路包括 1 條主線和 6 條支線,總長約 757 公里,均為陸路。主線為潮惠古驛道,長約 428 公里;支線包括海豐-陸河古驛道、觀音嶺古驛道、陸豐-揭陽古驛道、潮陽-普寧古驛道、潮陽-揭陽古驛道和風吹嶺古驛道等,長約 329 公里。

遺留在潮惠古驛道上的文化記憶

藍色線路為潮惠古驛道文化線路

惠州古城的“東坡”記憶

惠州是坐落在潮惠古驛道上的一座古城。一座城市的文化根性,來源於千年的人文積澱和歷史的豐沛砥礪。惠州,具有5000年文明史和1400多年建城史,名人輩出、文脈悠長。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多彩的文化傳統構成了它的城市內核。

900多年來,北宋大文豪蘇東坡深刻的思想、迷人的人格魅力,對惠州的文化、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惠州,對蘇東坡而言,只是人生的一個驛站;而蘇東坡之於惠州,絕不僅僅是那580多首詩詞、散文和序跋等,也不僅僅在於“蘇堤”和蘇跡。“一自坡公謫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清代詩人江逢辰一語中的,把蘇東坡帶給惠州的歷史文化自信表露無遺。

遺留在潮惠古驛道上的文化記憶

惠州

目前在惠州,與蘇東坡有關的泗洲塔、王朝雲墓、六如亭、東坡井、元妙觀、古城牆、九龍潭摩崖石刻、沖虛觀、九天觀、羅浮山東坡亭、酥醪觀、朱明洞、會仙橋、羅浮山摩崖石刻群等,已被確立為文物保護單位。沿著潮惠古驛道文化線路到達惠州,亦可親身感受蘇東波當年豁達樂觀的情懷,體驗一番東坡文化為惠州這座城市所留下的記憶。

遺留在潮惠古驛道上的文化記憶

泗州塔

遺留在潮惠古驛道上的文化記憶

惠州古城牆

羊蹄嶺古道的“運輸”記憶

在嶺南的古道中,不但有貫通南北的古代交通主幹道,也有溝通東西的道路網,其中的代表就是羊蹄嶺古道。

羊蹄嶺位於今天廣東海豐縣赤石鎮與梅隴鎮的交界處,屬於南嶺支脈之一的粵東蓮花山脈,因為山峰形狀類似楊桃瓣,俗稱楊桃嶺,在清代被改稱為“羊蹄嶺”沿用至今。據文史專家吳莆田的研究,儘管時光漫浸,草木滋長,羊蹄嶺古道至今仍有約15公里連貫的、寬窄不一的遺存。

遺留在潮惠古驛道上的文化記憶

羊蹄嶺古道

羊蹄嶺古道並非羊腸小徑,路基路面的鋪設既有就地取材的鵝卵石,也有不惜工本的長條麻石,而在地勢險要處,則由山間巨石鋪成。最寬約兩米的路面,顯示其作為古代閩粵交通史上最為悠久的官道,以及粵東海陸豐乃至潮汕諸縣通達廣州的必經之途的應有氣象。如今,羊蹄嶺遭受歷史的洗禮之後,已經斷壁殘垣,但仍舊承載著嶺南古道昔日的記憶。

遺留在潮惠古驛道上的文化記憶

羊蹄嶺古道

大埕所城的“海防”記憶

大埕所城,古稱大埕所。位於饒平縣東南沿海的所城鎮。所城"高二丈七尺,周圍六百四十三丈,池加城之數五十三丈,四門建城樓,四角各建敵臺",為千戶所,是明清閩粵沿海的軍事要地,後住民多以曬鹽為業。所城城廓為方形,現四城門基本完好;東、北兩面城牆尚存,西、南城牆己殘缺;城中保存了三街六巷的基本格局,舊時的衙堂、城隍、祠宇、戲臺錯落其間。是潮汕地區僅存的一座古所城。

遺留在潮惠古驛道上的文化記憶

大埕所城

在"大埕所"東南部有一處奇特的建築,兩層結構,古樸屋脊高出周圍其他房屋。這便是城中的明代古驛站,在當時政治、軍事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傳遞官府文書或軍事情報人員中途食宿、換馬的場所,印證了"大埕所"當年的關鍵軍事地位。

據有關資料記載,"大埕所"所處的東里半島,是潮州府沿海咽喉門戶,因此成為倭寇入侵潮州府必欲攻陷的軍事目標。"大城所"管轄上裡、高埕、大港、柘林四柵三十村,是當地抗倭指揮中心,一旦失守將威脅潮州府安全。是故,朝廷多次派員增援,如派大將戚繼光、部將王鳳山、都司傅應嘉、總兵俞大猷、閩參將張元勳、部屬王如龍等前往殺倭平敵,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故事。

一個個文化碎片,拼接古代歷史的細節。在寂靜的時光裡,行走在嶺南古驛道上,去收藏文化的記憶,去發現千百年歷史過往不是一瞬,更是一次啟程。

來源 | 南粵古驛道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