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孩子的心理過程,抓住兩點引導分離焦慮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離開是恐懼的事情之一。

很多父母並不瞭解這件事,以為自己的孩子“粘人”,於是在孩子小的時候用“偷偷溜走”,“說謊離開”等方式解決,於是孩子越來越沒有安全感,變得更加粘著爸爸媽媽,生怕一轉眼就不在。

瞭解孩子的心理過程,抓住兩點引導分離焦慮

別騙孩子,懷疑會更不安

“媽媽,不上班,媽媽抱。”

面臨要去工作的分離,孩子會傷心、不安,哭的讓父母心碎。

“好的,寶貝,媽媽不走,你跟姥姥去玩積木,媽媽去個廁所。”心疼孩子的哭泣,媽媽如果想辦法轉移注意力,偷偷溜走……

這樣做,並沒有沒有祛除孩子內心的“不安”和“害怕”,而且又增加了“懷疑”。

瞭解孩子的心理過程,抓住兩點引導分離焦慮

​心疼孩子,返回安慰會讓孩子哭的更傷心

“媽媽,不上班,媽媽抱。”

“媽媽要上班,你在家跟姥姥,乖。”媽媽心疼地安撫孩子,轉身離開。 “不要,我要媽媽!”聽著孩子哭的更傷心,媽媽又返回來安撫。

三番兩次,真的沒時間了,才狠心離開。

每次媽媽返回安慰,孩子會覺得哭是挽留的辦法,哭的更厲害就會更有效。

瞭解孩子的心理過程,抓住兩點引導分離焦慮

方法:積極情緒引導,平靜的遵守承諾

孩子對分離的恐懼,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兩點。一是,媽媽還會回來,在約定的時候;二是,哭鬧並不能挽留媽媽,可以開心的說再見。

媽媽可以面帶微笑,給孩子一個擁抱,“好寶貝,捨不得媽媽呀,媽媽必須上班了,吃晚飯的時候,媽媽就回來了。”注意用特定的事件來約定,這樣的時間概念更容易理解。

說完再見,微笑離開,不因哭鬧而折返;確保按時回來,微笑地說“時間到,媽媽回來了。”

第二天孩子也許會哭的更兇……

幾天後,就好了。因為孩子慢慢懂得,媽媽會在約定的時間回來,離開只是短暫的分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