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教育從不公平,但還是應該感謝高考!|中傳雲平台

雖然教育從不公平,但還是應該感謝高考!|中傳雲平臺

18歲的河北貧寒女生王心儀以707分的成績考入北大中文系,並寫下了感謝貧窮一文,感動無數網友。

從朋友圈的曝光程度來看,這真是個好新聞,那麼什麼樣的素材才具有這樣高的新聞價值?

用句通俗點的話說: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

四十年前恢復高考的時候,貧寒子弟上好大學是新聞麼?

不是。因為幾乎都是貧寒子弟。

1977、1978兩年,壓了十年的畢業生一股腦兒地進了考場,考生的年齡跨度達到20多年,所以那個時候,老少大學生是新聞,轟動全國的著名神童寧鉑就是典型代表。當時十歲的寧鉑考到中科大少年班,真的是全民偶像,比現在的小鮮肉可是火的多了。

到了今天,貧寒子弟王心儀上了頭條。這裡有兩大看點:第一,河北省文科狀元竟然不是衡水中學的;第二,這孩子出身寒門。狀元這事暫且按下不表,讓我們來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貧窮,是求學路上的攔路虎麼?

高考,是當前中國最公平的考試,沒有之一。從恢復高考到現在已經41年了。41年間,高考讓大量的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充實到國家的各個領域中去。

從高考的出卷、閱卷、錄取的各個環節來看,隔幾年就會出個爆炸性的新聞,諸如志願讓人改啦,代考啦等等等等。這在某種意義上才說明高考的組織是相當嚴密的——你看國足微博常年掛著的對不起就知道他們當年衝出亞洲上了世界盃賽場的事上趟《新聞聯播》也是值得的。

而且從全國幾乎所有高校都開設了為貧困生服務的綠色通道來看,貧困生在國內最好的幾所大學中還是有一部分比重的。比如清華近10年資助了8000名貧困生,也就是每年800名。按照清華每年錄取的本科生人數來看,大約有1/4的學生屬於家庭貧困的。

另一所國內頂級高校北大的情況也差不多。自從2013年因為公佈了農村學生佔所有新生比重為14.2%被媒體詰問之後,北大對這個話題諱莫如深。只有復旦一如既往地公佈所有新生數據,但是可以看到,復旦的農村學生比例從未高過兩成——這還是在實行了“騰飛計劃”農村專項自主招生政策的情況下。

當然,農村人口是不能和貧困人口直接劃等號的。但是農村的教育資源和城市相比確實是差距懸殊。人大附中校長劉彭芝曾經在一次規格很高的教育部門的會議上驕傲地說:人大附中可以開出十四門外語課。很多參會的農村中學校長一聽就不幹了,說我們英語老師都捉襟見肘啊!

是啊,體制內的教育資源分佈已經如此不平衡了,體制外的呢?

北京上海的孩子,有無數的科技館、博物館、圖書館可以參觀,學而思、高思、新東方等著名培訓機構可以在這些地方賺的盆滿缽滿——和其他地方培訓機構的良莠不齊不一樣的是,這些開在北京、上海的機構有幾乎無限的優質廉價勞動力——清北復交的大把本科生都是潛在的師資。某培訓機構的老總是北大數學系畢業的,兩屆IMO的頂尖高手,直接就去北大數學系低年級裡物色苗子,然後讓他們到自己機構來工作,表現好的畢業直接就就業拿高薪了,試問哪兒的機構能有這樣強的造血功能呢?

史家衚衕小學開運動會,主持人是宋世雄,嘉賓是武大靖、焦劉洋等奧運冠軍,中關村二小隨便就能抓個院士來給小學生們講科普。你放京外任何一個小學試試?真不知道那些說全國一張卷高考能pk的過北京上海的孩子的人哪來的自信和勇氣?如果真按這種方案來考,那麼中國最好的大學裡基本上只有六七個省份考生的身影,其他地方的考生就歇菜吧。

自從教育部放權給高校自主招生的權利,各大高校為了爭奪優質生源不遺餘力——各種特長加分一個比一個誘人,紛紛把最優秀的苗子都招致麾下——但是,能加分的貧寒子弟又有幾人呢?沒有大量的時間、金錢去堆,想單憑天賦拿數理化全國一等獎進冬令營進集訓隊?沒有一把把的銀子燒下去,能文體方面摘金奪銀?哪個特長不需要家底支持呢?自主招生的降分錄取,不啻於給貧寒子弟又是當頭一棒。

家庭條件好,得到的優質教育資源的機會就多;家庭條件差,那麼這種機會就少,這不是現在才有的情況,而是自古皆然,中外皆然。

以美國為例。斯坦福大學的Raj Chetty表示:“進入大學的機會因父母收入而有很大差異。收入前1%家庭的子女加入一所常春藤高校的機會,是那些父母收入屬於最低五分之一的子女的77倍。” 而且如果父母是常青藤畢業的話,那麼子女進入常青藤機會遠遠大於父母非常青藤畢業的。

這樣看來,清華1/4的貧困生也並沒有那麼讓人難以接受了。但是不能否認的是,貧困生的比例是在逐年下降的。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我認為主要有兩個:

首先,現在生活不斷改善,貧困人口逐步減少。現在我們所說的貧困和三四十年前的貧困的含義還是大不相同的。而只要過了溫飽線的家庭,除了孩子在學校正常開支以外一定還會有教育的投入的——最起碼讀個輔導班什麼的。

其次,貧困學生所得的教育資源和原來相比,其實並沒有減少,可能還有所提高,但是家境好的學生得到教育資源比原來卻多的太多了。除非貧寒子弟依靠過人的天賦來拉平這種差距,否則智力水平相同,哪怕略勝一籌,也會被後天的各種資源優勢給壓垮。

你要問了:那麼這些孩子如果好好培養,其實有很多是可造之材,這樣被埋沒了,不可惜麼?我只能回答四個字:統計意義。只要大多數的人被篩選出來了,漏掉一些,對整個國家來說也不是什麼大事,無非就是冷冰冰的統計數字。但是對一個家庭來說,一個娃就是全部,如果不承認事實上存在的不公平,那我也無話可說。

所以,今天王心儀的這個狀元,難能可貴。不知道這個小丫頭的天分有多麼高——我並沒有忽視她的勤奮,但是她的勤奮和她的天分比起來可以忽略不計。能達到這種高度的,天賦就是10000.....前面的那個1那麼重要,不是光靠努力就能努力出來的。如果把全河北省文理前100名做個統計,看看像王心儀這樣的孩子還能有幾個?這個比例肯定遠遠低於河北省貧困人口的比例。

說了這麼多高考中存在的問題,我們還是要感謝高考——感謝高考的公平,還能讓王心儀脫穎而出。很難想象以王心儀這樣的家庭背景在美國會變成什麼樣?中國教育的偉大之處就在於還是有不少機會可以讓貧寒子弟通過教育來改變命運的,沒錯,就是當下。而在很多發達國家,這條通道已經幾乎是關閉了。

希望以後王心儀們不再是新聞,若干年後的王心儀也許仍然會感謝貧窮,但我相信,彼時感謝的含義會和今天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