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出家人要剃光头,而如来佛祖和菩萨都有头发?

佛徒妙林


出家人剃光头,名为剃度。就是其修行过程中,自愿和真实修佛,跳出三界六道,不再入红尘。借已修成法师或大德,为其方便剃度,是为空。斩断了八万四千烦恼,是为度。释迦牟尼佛在世修佛时,是有头发的,成佛后头发仍在。佛祖打坐时,被马蜂在头上蛰了很多大包,为了不伤害马蜂,用头发把自己的头皮和大包,扎起来遮挡住,同时给了马蜂一个休息和安家处。修佛不在剃不剃除须发。有不了的心愿,剃度也无用。放下自我,放下一切,蓄发一样成佛。

如来即是释迦牟尼,此人最开始并没有剃光头发,但是印度那会有个教派,所以释迦牟尼就决定剃头,与他们有区分。

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在印度同样也看重头发,所以释迦牟尼决定剃头发也是坚定追寻佛法的信心,另一个也是有剃掉人世间情欲的意思。

为啥要剃光头的原因,那么佛菩萨为啥不剃光头呢?这就和我们对佛教的理解有关,我们通常去寺里拜佛拜菩萨都会看到佛菩萨都有头发,其实这些塑像也是佛菩萨示现的应身佛,佛菩萨是千变万化的没有固定的实相,真正的佛就是法身佛,华严经说诸佛共同一法身,法身佛是没有相的,佛说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亦无寿者相,相都没有何况头发呢?很多问题我们要去正确的理解,而不是人云亦云或者凭着自己错误的认识进行思考。

这个事情还是要从佛教的思想说起,菩萨来到世间是为了普度众生,既然要度化众生那么其菩萨的形象就应该与众生一致。

这样才会拉近菩萨与众生的距离,也可以让众生对修道成佛更加坚定,菩萨也是从凡夫俗子开始修行到今天。如果遥不可及,就会觉得没有希望,自然能够去修行的人就会很少了。

出家人讲究四大皆空,六筋清净,就必须先除却三千烦恼丝,也即剃光头,因为这是要出家当和尚或尼姑的第一个重要环节,也即最起码的前提,人说:“出家容易归家难”我却认为“理了头发难理心”,但要想抛开,放下一切是要有坚强的意志,时间长了也真的目空一切归佛门,心无杂念读经文,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佛也能容你,只有剃光头,每当日思夜想一摸脑袋才猛觉自己是和尚,不该想太多,也即是一种提示告诫自已不想或少想。但如来,观音则不一样,早已成佛之首位,早已一切皆空,是否有头发都无碍于事,也即菩提本无树,明镜也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说到这里也想起《西游记》中当孙悟空成佛后为何不知不觉头的紧箍环也消失了,再念也无痛了!这便是彻底地成佛了,功德圆满,如来观音更是如此,有无头发都无所谓!再说如来观音可算是佛中领袖,总该有些区别吧!就象古时皇帝一样身穿龙袍大殿一坐,一目了然就知道谁是老大!

众多如来佛中,只有弥勒佛是没有头发。

五大菩萨中,只有地藏王菩萨没有头发。出家人剃光头是效仿地藏王菩萨,地藏经‘’地域不空,誓不成佛。‘’

所以,和尚尼姑都是光头,主要是崇拜地藏王菩萨的。地藏王菩萨以孝心感动天地,身在地域的母亲得益升天。观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为佛教五大菩萨。


菩提佛语


佛和菩萨是否有头发?这个要分开讨论。

首先看佛,释迦牟尼佛也是没有头发的。

释迦牟尼当年是古印度一个小国家的王子,他出游看到了生老病死四种苦,便想寻求消灭人生之苦的方法。有一天,他离开王城进入一片广茂的森林,在这里他脱下王子的衣服,剃去头发,成为一位修道者。

所以释迦牟尼是剃过发的。那么佛陀头顶的是什么呢?那叫肉髻。据说佛陀因为累世修行,功德圆满,所以一出生就具有三十二种奇异、庄严的形象,叫做

三十二相,其中头顶肉髻就是一种。


然后看菩萨,其实有的菩萨有头发,有的菩萨没有头发。比如弥勒菩萨、地藏王菩萨都没有头发。

菩萨要化身为普通人,普度众生。比如观音菩萨就有许多不同的化身,甚至还曾经化身为恶鬼王,叫做“面然”,又叫“焰口”。现在有种佛教仪式叫“放焰口”,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菩萨如果化身为在家人,就有头发。化身为出家人,就没有头发。

弥勒菩萨曾化身为明州奉化的布袋和尚,地藏菩萨曾化身为新罗国的地藏和尚,所以都没有头发。


再说说僧人头上的点是什么。

那叫戒疤,是用香烧出来的。元朝时统治者为了区分汉僧和喇嘛,下令让汉僧都要在头上烧戒疤。这本是一种侮辱性的政策,后来成了汉传佛教的传统。

新中国成立后,佛教协会已经把烧戒疤给废除了。但是还有很多僧人私下会烧戒疤。



梦露居士


我们根据提问者的问题然后分别细说一下。

如来佛祖

如来即是释迦牟尼,此人最开始并没有剃光头发,但是印度那会有个教派,所以释迦牟尼就决定剃头,与他们有区分。

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在印度同样也看重头发,所以释迦牟尼决定剃头发也是坚定追寻佛法的信心,另一个也是有剃掉人世间情欲的意思。

那么当释迦牟尼成佛之后,头上的又是什么?

虽然看起来像头发,但是实际上并不是,而是肉鬓,按照今天的理解就是头上长的肉。


佛教管这个叫做三十二相中的顶鬓相。

为什么这么像头发呢?因为印度觉得长螺旋纹是一种吉利,所以便把肉鬓塑造成了一种远远看去,感觉如来佛祖拥有一头卷发。

在加上佛教的传说中,上古时期的诸天神佛都必须经过剃度这一过程,所以几乎所有的佛和菩萨都是这种形象。

菩萨

这个事情还是要从佛教的思想说起,菩萨来到世间是为了普度众生,既然要度化众生那么其菩萨的形象就应该与众生一致。


这样才会拉近菩萨与众生的距离,也可以让众生对修道成佛更加坚定,菩萨也是从凡夫俗子开始修行到今天。如果遥不可及,就会觉得没有希望,自然能够去修行的人就会很少了。

出家人



因为他们距离成佛还有很长的距离,所以他们需要通过剃度来斩断尘世间的烦恼与欲望。

去除一切的牵挂,自此开始一心一意修行。

欢迎大家关注老王说文化!


老王说文化


我们经常看到出家人剃光头,剃头不是那么容易的,剃头穿了僧衣就代表入了佛门,要接受十方供养,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

那么剃头到底是啥意思,像在家人一样留发不可以吗?答案是不可以的,剃头是有来历的,相传释迦牟尼佛为大弟子迦叶等五人讲法时曾经亲手为他们剃了光头,意为警醒弟子勤修佛法,后人效仿佛陀规定入佛门必须剃头。第二就是说在印度宗教很多,为了区分佛教与其他宗教,佛弟子们就剃了光头,这一习俗延续至今。第三就是汉朝时中国的国情影响,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国,那个时候儒家盛行,这个起源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给的不可损伤一丝一毫,佛教讲修行就是要出家,佛教有一个说法叫“三界火宅”啥意思?在佛看来人生都是苦的,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其中爱别离,怨憎会等都和家有关,因此出家就要剃头,剃了头就等于断了与父母的联系,断了家的烦恼;很多人会指责出家人不孝,其实不是这样的,僧人出家就是要今生成佛的,成了佛就可以度无量无边的众生让众生摆脱烦恼包括自己的父母,佛教讲轮回就是要度自己从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的父母这才是一种永久的孝,大乘佛教就是证得究竟涅槃,不舍众生,乘愿再来。第四就是讲自己,剃头就是代表出家,出家就是没烦恼,俗话说剃除三千烦恼丝,剃了光头就代表我们放下了自我,放下了自己的习气。我们平常理发,理完发后都有如释重负之感,何况剃光头呢。出家师父们理了光头还不是真正的修行,只是说代表了出家,真正修行的标志就是受戒,受了比丘戒就真正成了修行僧人了。
以上就是出家人为啥要剃光头的原因,那么佛菩萨为啥不剃光头呢?这就和我们对佛教的理解有关,我们通常去寺里拜佛拜菩萨都会看到佛菩萨都有头发,其实这些塑像也是佛菩萨示现的应身佛,佛菩萨是千变万化的没有固定的实相,真正的佛就是法身佛,华严经说诸佛共同一法身,法身佛是没有相的,佛说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亦无寿者相,相都没有何况头发呢?很多问题我们要去正确的理解,而不是人云亦云或者凭着自己错误的认识进行思考。

春秋史社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区分佛教戒律和佛教造像这两个概念。

根据佛教戒律,所有出家人必须要剃发。佛经记载,佛陀在29岁离家之后,就主动剃发,与凡尘断绝联系,以此明确悟得正道的决心。佛陀证道以后,剃发就成为佛教徒必须遵守的戒律。

佛教在早期发展阶段,反对偶像崇拜。因此并没有佛陀的造像传世。当时反映佛陀的石刻,采用菩提树叶,法轮或者佛足印来代表佛陀。在这个时候也没有菩萨信仰,当然也就没有菩萨的造像。佛陀去世后大约500年,在中国的东汉时期,贵霜王朝崛起,统治了现在的北印度以及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大部分地区。在这个王朝统治时期,古希腊的造像艺术和偶像崇拜习惯传入,波斯地区的光明神崇拜也在这个时期传入。大乘佛教在部派佛教的基础上,吸收了这些外来的文化因素,开始崛起。大乘佛教大规模的建造佛陀造像,并在部派佛教原有的两级果位,也就是阿罗汉和佛之间又加了一个菩萨,形成了三级果位系统。所谓果位,就是修行的成果。并因此推动了菩萨信仰,所以才有了菩萨的造像。光明神的崇拜被大乘佛教改造成了弥勒信仰。这些造像随着西域传入中国,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佛教的发展。中国根据自身文化的需求对这些佛教造像进行调整,最后形成了中国式佛教造像。

接下来先谈佛陀造像的头发问题。最早的佛造像,自然是贵霜王朝建造的。根据现在保存下来的佛造像,普遍留着地中海式的卷发,佛像的面容也和古希腊人没有显著差异。应当是直接移植古希腊雕像的雕刻习惯导致的。而佛陀是尼泊尔人,应当是典型的南亚人。换句话说,佛陀的造像从一开始就离真实的佛陀面目相距甚远。既然连脸型都改变了,头发这样的细节当然就更不在话下。中国的佛教造像受贵霜王朝的影响很深,虽然在面容上逐步中国化,但却保留了头发。

再谈菩萨造像的头发问题。大乘佛教当中,菩萨是佛的重要助手,要帮助佛普度众生。因此随缘化现是菩萨的重要技能。所以菩萨在不同的背景下有不同的形象。在这种情况下,有没有头发完全取决于形象需求。比如观音就有多种法身。我们最常见的是水月观音,一个有头发的女性形象。而另外一个著名的菩萨,地藏菩萨,常见的形象是一个比丘,就没有头发了。所以菩萨的造像不一定都有头发,不能一概而论。

从历史上看,佛教戒律的形成要远早于佛教造像,而佛教造像在早期的时候并不被佛教僧团普遍接受,是由世俗力量推动的。这就导致了两者之间并不一致。但是在后期,佛教僧团普遍接受佛像之后,造像艺术发展又有独立性,不完全受制于佛教。所以这种不一致又长期延续下来。


zyb38537240


我们常说“落发为僧”,为什么非得不要头发呢?这是有渊源的,据说佛祖释迦牟尼当年从王宫里毅然决然的出走,离开了家眷和奢华的生活,为了让自己和之前的生活在不相交,彻底的断了烦恼,就用利刃剃了头发和胡须,并说了这样一番话,大概意思是说:“今天剃掉头发和胡须,就是切断一切烦恼和习障。”

在离开家的路上,他又遇到了一个穷人,就把身上穿着的华贵的衣服和穷人做了交换,穿上破乱不堪的衣服,从此以后乞食为生。

释迦牟尼在35岁创立了佛教后,他的出家经历也就为僧人立下了榜样,从此以后,僧人受戒时,必须落发。

从佛教的教义上来说,落发就是去除掉内心的“傲慢和自恃心”,也是区别于其他世界的区别,比如和别的教派,和普通百姓的区别,让人一眼看上去就知道来自佛家。

这里在多说一句,自古以来佛门就难入,混的不好想出家?还是洗洗睡了吧!唐代的时候,就发明了“度牒”,为什么要发明这个东西呢?就是因为国家要控制僧尼的数量,所谓“度牒”就是朝廷政府授予佛教僧尼用来证明合法身份的官方凭证,只有得到“度牒”的佛教僧尼才可以享受“免税”等朝廷给予的各种优待和特权。

到了现代社会,即使你有个本科学历,不是佛学院的,和佛教无缘的,想出家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不过当个在家的居士应该问题不大。

如果一个人决定要出家,就要受三坛传戒。

初坛传十戒。传十戒的时候就要落发,这就表示要进庙了,先要落发为僧。

然后受二坛戒的时候还需要在剃发一次。

二坛传具足戒。这个仪式要在戒坛举行。戒坛的守护神如天龙八部、珈蓝、土地、金刚力士等等都会设置佛龛。戒坛中间自然是莲花座,供佛祖释迦牟尼像,下设三师七证座椅十张,表示这个仪式的神圣和隆重。

三坛传菩萨戒。一般在佛教大殿之上举行,这个仪式参与的僧众会很多,受菩萨戒一般是集体举行。

古代的时候还要“烧香疤”,受出家菩萨戒的要烧十二个疤,受在家菩萨戒的要有九个疤,这个习俗在八十年代就被我国佛教协会明令废除了,所以,大家现在看到的僧人头上都不“烧香疤”。

受戒之后还要发僧衣,发钵盂。游方僧人到别的寺院挂单,必须以衣钵齐备为条件才能挂单。这两件代表僧尼的一切所有,禅宗师徒传法的时候,常用衣钵为验证信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衣钵相传。

除了衣钵外,念珠和禅杖也是重要的饰物。念珠是念佛号和经咒时候用来计数的工具,一般净土宗的僧人常用。

一般来说,念珠中要加一颗大型的金珠作为母珠,再加十颗银珠作为记子。母珠代表阿弥陀佛,记子代表“十波罗蜜”。念珠数目在108颗,代表百八烦恼或百八尊。念珠数目如果是54颗,则代表修生五十四位、如果是27颗,则代表二十七圣贤、如果是36颗则是三分百八为三十六。

禅杖是一种木棍上面有个半月的金属铲,铲周围有金属环,一般是九个环,大法师常用禅杖做法事,古代的僧人也多用来外出乞食防身之用。


加密的故事




1、要饭有三宝,一钵二打狗棒三袈裟

事情是这样的:化斋这个事,是非常辛苦的,得有手艺和口艺,还要有表情举止都要得当。明明是化斋,让别人给你吃喝钱财,你要是凶煞极恶的样子一定是不行的。那么怎么办呢?表情一定要悲壮,要低头弯腰,要嘴里念叨施主的好出家人不打诳语,事实上竟是诳语。说的都是骗人的话,为的就是骗到吃喝钱财。一手端着钵,就是碗;一手拄着拐杖,碰见野狗还有驱赶,保护自己;另外就是穿个袍,就是袈裟。为什么不能穿华丽的衣服呢?因为一是穷,连饭吃不起,二是要饭的以破烂为主,三是穿的华丽了,跟庙堂的官员一般穿几层衣服,一定是化不到斋的。是故出家人三件宝:一钵二打狗棒三袈裟。

2、剃光头是为了好抓虱子

好了,现在说说为什么剃光头,原因很简单,还是因为穷。吃饭生存都成问题了,哪有心思把头发梳的顺溜,另外就是光头不容易长虱子。因为常年在外化斋,没有固定的家,洗个澡也是奢求。哪么就会身上长虱子。头发要长了都不好捉。所以有光头顶上有虱子则会明晃晃的说法。

要饭也是有级别的,哪如来佛祖都是大大王了,自然就会有手下众多的弟子供养,生活滋润了,就可以注重自己的形象了。就这么简单。

欢迎志同道合的朋友关注我,一起交流学习进步,让我们一起见证我们国家的全面兴盛,迎接伟大中国时代的到来。


崇儒


修行人啊!先来了解一下孙陀罗难陀为什么要剃度出家?他与佛又有一段什么样的因缘呢!

讲到孙陀罗难陀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他,他是佛同父异母的弟弟,是佛的异母所生的,他老婆叫孙陀罗,他本人叫难陀,孙陀罗难陀呢是把夫妻的名字合在一起。孙陀罗难陀本身是王子出身 他老婆孙陀罗是全国有名的美人,长得非常漂亮两个人的感情啊是如胶似漆,佛知道了孙陀罗难陀啊,他的机缘已经成熟,于是呢有一天佛便来到孙陀罗难陀家中来化缘,这时他的老婆抓住了孙陀罗难陀的手啊,在他的手心啊吐了一口唾沫,便对他说呀,啊在这口唾沫干之前呀你必须要回来,佛看到孙陀罗难陀来供养他,啊这时呢佛掉头就走,孙陀罗难陀就在后面追呀,他追得快,佛在前面走的就快,如果追得慢,距离拉得过大,佛就故意的放慢脚步 ,这孙陀罗难陀啊,是追也追不上,不追吧也不行,最后一直尾随着佛来到了佛的住所,佛就来问他:你怎么现在还陷在这个世间的情爱里不肯出离啊?啊你现在还不放下的话,更待何时啊?在佛的反复劝导之下,孙陀罗难陀啊非常不情愿的,也没有办法就剃度了。虽然已经剃度出家了,但是呢心里仍然是念念不忘他的那个美人夫人,甚至有一次啊他还想趁佛不在溜回家去,最后让佛给堵住了,佛知道他心里的想法,就跟他说呀,这样吧我带着你啊去四周游玩游玩,走在路上的时候呢看到了树上的猴子,佛指着一只猴子来问孙陀罗难陀你看看呀,你看这只猴子怎么样啊,这只猴子美啊还是你的老婆美呀?孙陀罗难陀想都没想啊说呀那当然是我老婆美呀,这猴子怎么能和我夫人比呀!佛又带他到天上去游玩,看到了一大群的天女在那里追逐嬉戏,孙陀罗难陀啊当时都看呆了呀,啊这天女啊长得太漂亮了,佛这时问他你看这群天女与你的夫人相比谁长得漂亮呀?孙陀罗难陀呀这时讲啊:当然是天上的这群天女漂亮呀,我老婆怎么能和这群天女相比呀,这时孙陀罗难陀才发现这个天宫里啊,只有一大群貌美的天女却没有天子啊!于是很奇怪啊就问佛啊 这天宫怎么没有见到天子啊?佛说:那你去问问这群天女吧!孙陀罗难陀就去问天女,天女说呀:我们的主人啊就是佛的弟弟孙陀罗难陀呀,他现在已经剃度出家了去修道了,啊这个人有非常大的人天福报啊!他将来就会升到我们的这个天宫里啊,做我们的天子,孙陀罗难陀一听啊心里这个高兴啊,啊忘乎所以呀。孙陀罗难陀从一出家开始啊,就非常执着修人天福报,别人都不愿意理他呀!有一次他去问阿难说怎么大家都不理我呀,阿难就跟他讲啊我们都在修真正了脱生死之法呀。没有你沉浸在修这个人天福报啊!道不同不相为谋啊!看过了天宫,佛又带孙陀罗难陀来到地狱里去参观参观,看到那里呀鬼哭狼嚎啊,上刀山下油锅的,这种景象非常的凄凉非常的残忍啊!他们来到了一口油锅之前啊,这时呢看见两个小鬼正抱着干柴在打瞌睡啊,再一看这个油锅呢油锅呀还没有烧开了,里面也没有罪魂在受刑,于是呢,他上前去问小鬼:你们怎么如此懈怠啊,啊让你们在这里,你们就在这睡觉啊?小鬼回答说呀我们没懈怠呀!我们已经很积极了,因为这个下油锅的这个人啊,是佛的弟弟孙陀罗难陀呀!此人现在正在人界修道,他修的是人天福报啊!所以他来世啊,还要到天宫去享福,等他在天上的福享尽了以后,才会到我们这里来受报啊!时间还早啊,我们到时候再烧也来得及。孙陀罗难陀一听啊这简直不得了啊!当时腿就吓软来了,一下子跪倒在佛的面前,来求佛呀一定要把他救出这个生死轮回的苦海,他再也不要人天福报了,他要了断生死啊,离开六道;一定要修成佛。大家来看一看修人天福报是不是三世冤啊?第一世呢在苦修,第二世则是在享用人天福报,第三世呢福报尽了就要下落,而且绝大部分都会下地狱,孙陀罗难陀这时啊 啊认识到了,这个人天福报不能修啊!啊太苦了。于是呢他发心再也不修人天福报了,要老老实实的跟佛修道,这是孙陀罗难陀跟佛的一段因缘。


如来藏4



地藏王菩萨


弥勒佛

众多如来佛中,只有弥勒佛是没有头发。

五大菩萨中,只有地藏王菩萨没有头发。出家人剃光头是效仿地藏王菩萨,地藏经‘’地域不空,誓不成佛。‘’

所以,和尚尼姑都是光头,主要是崇拜地藏王菩萨的。地藏王菩萨以孝心感动天地,身在地域的母亲得益升天。观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为佛教五大菩萨。

观音菩萨的《波若波罗密心经》,地藏王菩萨的《地藏本愿经》是千古圣经,在民间很盛行,深得民心的。


gaosheqin


剃光头从俗家的角度看,剩洗发水,洗脸时候连头一起洗了,夏天比较凉快,有些头部有疾病的有利于治疗,另外就是各种的癌症放化疗后都会脱发变成光头,也有极个别的人天生光头属于遗传基因的问题。

那出家人剃光头的历史可能从佛之前就有了,那些并不是佛家弟子的修行人为了修行的方便,会在一定时候把头发剃光,这样会有更多的经历放在修行上,没时间天天洗梳头发,一些搞艺术的是为了表示没时间却都留很长的头发,并且洗的很干净,到底是给别人看自己有艺术的造诣还是让人看他们更显得有艺术大师的样子那就不得而知啦!

佛弟子最早不是剃掉的,最早的是释迦牟尼佛的哪位弟子我记不住了,我只记得释迦牟尼佛说:“善来比丘,不光是头发,是须发自动的脱落了”,后来剃发有一种说法表示斩断尘缘烦恼,断除三千烦恼丝,剃发也同样有俗世的那些好处就不坠述啦!

至于佛与菩萨有头发这就不重要了,佛菩萨可以有头发也可以没有头发,在修行的路上他们已经证得果位所以形式上就不拘一格啦!因为佛与菩萨是以各种教育的方便示现,所谓的三十二相、三十二应化身、八十种随行好、十方世界分身以各种形象教化迷人,严格说佛菩萨并不仅仅以有头发示现,有头发只是千变万化之一!

佛法、佛学、佛教、佛家、佛门要善于捡折,只在门外看这些表面的内容就可惜了,到佛家入佛门学佛学懂佛教修证佛法智慧解脱证悟成佛才不枉关注佛教内容的这一个缘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