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應龍餅乾:品類創新需符合常識

馬應龍餅乾:品類創新需符合常識

老字號的跨界創新如今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以痔瘡膏聞名的馬應龍也在其中。

近日,在第四屆武漢國際電博會現場,馬應龍展臺前聚集了不少市民,令大家驚訝的是,馬應龍展臺上擺的不是痔瘡膏和眼膏,而是化妝品、母嬰用品,甚至還有由馬應龍生產的疏通消化保健餅乾。但不少消費者表示,這款馬應龍保健餅乾,“從下面到上面”的跨界還是有點難以接受。

馬應龍始創於公元1582年,主導產品為馬應龍麝香痔瘡膏、馬應龍麝香痔瘡栓等藥品,其治痔類藥品一直在國內市場同類藥品中居領先地位,曾經一句“痔瘡藥,馬應龍”的廣告語家喻戶曉,使馬應龍肛腸領域領導品牌的地位也早已深入人心。

歷經400多年的發展,馬應龍已經成長為一家專業化醫藥類A股上市公司。據2015年財報數據,馬應龍年營業收入約17.9億元人民幣,其中肛腸治痔類產品營業收入接近6億元。這款國內常見的痔瘡藥,在國外也引起了搶購熱潮,亞馬遜好評逐年激增。有了核心產品的市場積澱和口碑,讓專注於肛腸及消化道領域的馬應龍,從2009年起,開始圍繞著核心功能,嘗試創新。


2009年,馬應龍在八寶古方基礎上研發推出了第一支功能型化妝品——馬應龍八寶眼霜;2011年,馬應龍推出全新功能型眼部護理品牌——“瞳話”,現有去黑眼圈、去眼袋、去眼紋等多個系列、30餘個品種;隨後,馬應龍又接連推出嬰幼兒護理品系列和中藥飲片等系列產品;2016年,具有保健功能的蔬通消化餅乾面世,填補了馬應龍功能性食品領域的空白。

據稱,這款餅乾由肛腸領域權威專家提供配方,馬應龍藥業研發,專門面向腸道亞健康人群。看似非常切合馬應龍在肛腸及下消化道領域的品牌影響力。

但事實上,在這款餅乾推出的兩年時間裡,眾多消費者在購買時依然表示驚訝和猶豫。馬應龍的產品創新行為本身確實值得肯定,可對實際消費心理欠缺考慮。這其實是包括馬應龍在內的眾多藥企於創新過程中的致命點之一。

那些保健品傾向、快消費品傾向,不但沒有因藥品品牌而加分,更多時候因為一些不那麼自然、甚至牽強、誇大功效的產品延伸,反而留下不務正業、盲目跟風的品牌印象,令消費者的品牌好感度下降。


通過2017年馬應龍年度報告分析可以看出,痔瘡類產品佔比總營業收入近45%,而包含化妝品、飲食類的其他產品類別佔比總營業收入卻不到18%,其麝香痔瘡膏在海外市場的銷售份額也不足總銷量的2%。馬應龍將近十年的保健品策略成效甚微。

馬應龍餅乾:品類創新需符合常識

(馬應龍2017年年度報告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

為什麼馬應龍的餅乾賣不掉?超市裡的餅乾品種成百上千,競爭品牌太多、太像又太強是一方面,產品自身才是根本問題。

馬應龍認為,超市縱然有那麼多的餅乾品牌,想讓人們買我的,靠的就是“馬應龍”三個字的魅力。但他們沒有看到,人們表面看起來會被“馬應龍”的老字號招牌和四百年榮譽所吸引,但實際上人們看重的,也購買的,是馬應龍藥品的核心功能:對於隱秘而尷尬的痔瘡病症可以極大緩解。

縱然此次馬應龍的蔬通餅乾確實專門面向了腸道亞健康人群,但是四百年來“療效性”極強的品牌印象,導致餅乾與消費者難有心理共鳴,相距甚遠,只能小眾發展,最後淪為平庸,甚至可能還會讓人聯想到“不專業”、“非強項”。

其實,這種老字號盲目跨界涉足其他領域失敗的前車之鑑有很多:東阿阿膠的桃花姬阿膠膏面臨退市,雲南白藥的養元青洗髮乳難以大賣,片仔癀的護膚品市場佔有率難以攀升……這些老字號藥企本身帶有極強的功能屬性和診療作用,一旦涉及到產品效果,容易給消費者形成某種功能性極強的刻板印象,難以走向大眾。另外,老字號某些脫離自我,有些想當然的創新,不僅難以為其錦上添花,最終還可能變成市場上可有可無的“雞肋”產品。


品類創新,永遠是企業發展的主要途徑。創新可以允許失敗,但不能違背商業規律和常識。將核心產品保持做好做強的態勢,切忌盲目,或採用子品牌等方式面向消費者,也許才是老字號藥企的真正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