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超市的限塑令你觉得真的达到了初衷效果吗?

映视传媒蒋铁军


到2018年6月1日,有着“限塑令”之称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落地整整十年。从2008年6月1日起,政策出台实施之初,全国各大城市的卖场、超市、商铺掀起弃用塑料袋、改用布袋或纸袋的环保浪潮,从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到倡导环保理念,“限塑令”的效果可谓立竿见影。

然而,十年之“痒”,“限塑令”威力不再,似已名存实亡。人们的用塑习惯根深蒂固,市面上塑料袋使用以及随之而生的白色污染大有卷土重来之势。加之遭遇近年来电商行业飞速发展,外卖包装中,塑料袋、一次性餐盒普遍使用等一系列不可回避的问题,都在让“限塑令”遭逢尴尬……

商场、超市塑料袋基本收费

在“限塑令”落地十年之时,记者走访了石家庄市各大商场、超市,发现塑料袋使用情况依旧非常普遍,并且根据塑料袋大小,价格分别在0.2元到1元不等。

在石家庄三家不同的大型连锁超市收银台前,收银员都会习惯性地询问顾客要不要塑料袋。记者在其中一家超市收银台前观察20分钟,发现12位顾客中,有10位都选择需要塑料袋。收银员也会习惯性地告知顾客塑料袋的价格,一般中号塑料袋0.2元,大号塑料袋0.3元。塑料袋上有明确标识,中号可承重5公斤,大号可承重7公斤,厚度均大于等于0.025毫米,且有执行标准、规格、环保提示、生产单位等内容。

来来往往的顾客中,偶有老年人自备布袋购物。记者采访了其中一位阿姨,她向记者展示的购物袋是一款白酒的外包装袋。之所以自备布袋而非购买塑料袋,这位阿姨坦言,就是为了省钱。记者随机向几位从超市出来的顾客询问对使用塑料袋的看法,答案无外乎是“已经习惯收费塑料袋”“用塑料袋还是方便”“没有自带购物袋的习惯”等。而且,顾客普遍认为,塑料袋一般还能二次利用作为垃圾袋使用。

在一些商场店铺,大部分服装店等购物店的包装袋为纸袋,少数为塑料袋,塑料袋上多有“用100%可降解环保材料,可以先氧化后生物降解”等字样,有的还标有“积极致力于环境保护工作”之类的口号。

小卖部菜市场塑料袋普遍免费

“限塑令”规定,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但现实是,大多数菜市场、小卖部、街边摊等场所,塑料袋几乎都是免费提供,且塑料袋上大都没有任何规定的标识。

在省会一家连锁水果店,顾客购物结款后,商家自觉地为顾客装袋打包,包装袋上除了商家宣传内容和微信二维码之外,没有有关塑料袋的任何标识。更多的菜市场中,商户几乎全都提供没有任何字样和标识的超薄塑料袋,而且无一例外地无偿使用。

“前几年刚说不让免费给塑料袋,我们也曾试着收一毛两毛,但是顾客可不买账,要么讨价还价,要不然干脆不在我家买了。”一商贩说,一捆100个的塑料袋才几元钱,与其赚这么点薄利,还不如多拉拢几位顾客。关于塑料袋使用的相关政策规定,商贩均表示不以为然,“大家都在用,你不用,那还怎么做生意?”

另外,按照“限塑令”规定,直接接触食品的塑料购物袋必须标有“食品用”字样。可记者在多家熟食店、面点店调查发现,这些直接接触食物的塑料袋不仅没有“食品用”字样,而且很多什么标识也没有。

外卖、快递或成塑料袋刚需

近年来,电商飞速发展,曾有调查指出,国内几大外卖平台的日订单量在2000万份左右,用掉的塑料袋足以覆盖168个足球场。

经常订外卖的消费者也都了解,看起来上档次的外卖包装有纸盒,而且会在包装上体现环保理念。但大多数外卖包装较为简陋,通常会盛放在一次性餐盒中,外面再套塑料袋。消费者用餐后,餐盒和塑料袋也会一并扔掉。

快递行业某业内人士也坦言,“一次性包装的成本低,这种塑料袋在快递行业中占主流。”消费者对于这种情况也是见怪不怪。至于快递使用的塑料袋,通常不会再次使用,而是直接被丢进垃圾桶。

用塑积习难改 能否变限为禁

“限塑令”出台至今已十年,在接受记者随机采访时,有受访者表示,塑料袋是刚需,廉价又方便,因而塑料袋使用量大幅度回潮的现象可以理解。而使用塑料袋从无偿到有偿,虽然经历了短暂的适应期,但每个一毛、两毛甚至五毛的塑料袋,在消费支出中完全够不上消费同感,很难起到限制作用。

另外,大众的“用塑习惯”之所以难以扭转,归根到底还是目前没有很好的替代品。有受访者表示,“布袋要随身携带,不方便;纸袋不结实;一些环保袋,也不知道是否真的环保,价格又高。”

绝大多数市民非常清楚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但在生活中,与给自己提供的便利相比,塑料袋带来的污染,在更多的消费者心中就成了次要考虑的问题。

面对“限塑令”遭逢的尴尬局面,有法律界人士建议,“要么就完全禁止使用塑料制品,提高其‘法律地位’。”虽然禁塑似乎太过严厉,大众一时也未必能够接受和适应,“但人和事都需要一个过程,在‘限塑’问题上,只有不留情面,掐断源头,才能让政策达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废旧塑料应加强回收利用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固体废物控制与资源化教研所教授刘建国曾提出,市面上很多所谓环保塑料袋,其实也并非真正环保。他经过调查发现,大量标有“可降解”标识的塑料袋,其实是降解材料和不可降解材料混杂在一起的产物。出厂后,就加价摇身变成了环保塑料袋,这其中还蕴藏巨大商机。对消费者来说,也只是满足了环保的心理需求,并为满足这一心理需求多花了一些钱而已。

除了生产和流通环节,“限塑”在废旧塑料制品的回收利用上,也要发挥作用。

河北地质大学环境学院的苗志加老师表示,我国目前对塑料垃圾的处理主要还是填埋、焚烧和回收利用。常规填埋技术虽然操作简单,但侵占大量土地,而且塑料在自然条件下降解需要很长时间,它混在土壤中,影响土壤的透气性,影响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焚烧技术虽然可实现白色污染减量化,但易释放大量有害物质。

从塑料材料本身讲,它属于石油化工的下游产品。对于每年大量产生的废旧塑料,如果不采取积极的循环利用措施,将对日益紧缺的不可再生资源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造成巨大的浪费。

其实,与其他材料相比,塑料很容易进行反复利用。如果实现废旧塑料的循环利用,不仅能有效防止其对环境的污染,还可以减轻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负荷,节约土地成本,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算是一种标本兼治更为环保的处理方式。

“限塑”效果,要看公众感受

放眼世界,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国家早就意识到废旧塑料制品等白色污染对环境的危害,也纷纷出台“限塑”或“禁塑”规定,通过法律约束用塑行为。

我国“限塑令”对塑料袋生产限制、使用制度、监督检查以及回收利用都有一定要求。在“限塑令”发布之初,全国3万多家生产企业减少了一半左右,市面上尤其是质量较差的超薄塑料袋难觅踪迹。但菜市场、小卖部等却始终是“限塑”盲区,鲜见企业或个人因生产、销售和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被查处的案例。

时值国家重拳整治污染,不少社会学者提出,治理白色污染也要与时俱进,从源头上堵住白色垃圾的生产和流通,进一步扩大立法范围、细化“限塑”内容、明确处罚标准和加大处罚力度;在政策执行中,通过环保、质检、工商等多部门联动,加强对生产、销售等环节的监管等。

其实,在今年年初,国家发改委官网就已开设了名为“我为塑料垃圾污染防治建言献策”的专栏,邀请全社会围绕不同领域塑料制品的管理要求提出意见和建议。今年5月1日起施行的《快递暂行条例》也明确提出,鼓励快递企业使用环保包装材料、回收快件包装材料。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也表示,发改委准备会同相关部门研究调整“限塑令”,研究制定在电商、快递、外卖等行业率先限制一系列不可降解塑料包装使用的相关实施方案。

但无论如何,限塑效果是最重要的,这就要让公众感受到,它既是环保举措,又不会影响生活质量,如何让限塑政策更接地气、更可行、更见效,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

(燕赵都市报 记者 李珂)


燕赵都市报


2007年底,《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规定,从2008年6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袋,并将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此后,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内的塑料购物袋均明码标价,单独收费。

不少超市内塑料袋依旧使用频繁

10年过去了,“限塑令”效果如何呢?记者走访市场了解到,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一次性塑料制品仍随处可见,塑料袋在超市、餐饮和农贸市场上依然使用频繁,电商、快递、外卖中的塑料包装用量快速上升。有市民表示,塑料袋一直还在用,只是“限塑令”前塑料袋免费,现在要花钱买塑料袋。“十年来,买塑料袋花的钱还真不少!”

大多市民不吝于多花两三角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在大型商场、超市,限塑令能够得到较好执行,但自带购物袋、不使用塑料袋的顾客仍是少数,大多数人不吝于多花两三角钱买塑料袋购物。而在菜市场、临街小商铺、街边小摊点等“限塑令”的死角,超薄塑料袋仍是“零成本”使用。在很多农贸市场上,记者发现小摊贩仍免费为消费者提供塑料袋。

一家卖水果的老板对记者说,“我们这种小摊子,到处都是,如果加收塑料袋的费用,估计顾客扭头就走。为了争取顾客,都是免费,而且塑料袋子的质量还要好一点的。”他说,每天要消费掉几十个塑料袋。

在车站旁的一个小早餐店,塑料袋同样是不要钱随便用。由于塑料袋质量很差,记者看到一位顾客打包一只粽子用了3个袋子,另外一碗粥使用了2个塑料袋。而在旁边的垃圾桶里,满满一桶是用过的塑料袋。

消费者坦言不习惯备购物袋

对此,前段时间,相关机构对2007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2.4%的受访者感觉人们的“限塑”意识比以前有所提高,37.6%的受访者认为没有提高。在减少塑料袋的使用上,77.0%的受访者坦言自己的行动跟不上意识。落实“限塑令”,68.9%的受访者希望监管部门真抓严管,40.6%的受访者呼吁人们养成自备购物袋的好习惯。

其实,“限塑令”刚出台那段时间,很多商场和超市都对塑料袋收费。人们也更多地认识到了塑料制品对环境的污染。身边很多家庭塑料袋二次利用的习惯就是那时候养成的。然而,随着政策出台的热度过去,人们的“限塑”意识在慢慢变弱,“买购物袋通常都只花几角钱,感觉不痛不痒,很多人后来干脆不自备购物袋了”。而且有的人对塑料制品带来的危害不是很了解,对于“限塑”就没那么重视,这导致“限塑令”落实得不够好。

商家没动力减少使用塑料袋

另外,有环保人士表示,“限塑令”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价格杠杆提高大众环保意识,而10年来,物价增长数倍,塑料袋仍很便宜,这种价格并没有发挥到杠杆的作用。另一方面,多数塑料袋的批发价格每个仅为几分钱,均远低于超市、商场收取的费用。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这些商家减少使用塑料袋的动力不足。

塑料袋用起来方便,暂时还没有更好的替代品,这也使得“限塑令”难以奏效。与此同时,一次性塑料用品在外卖、网购、快递行业被广泛使用,让“限塑令”面临新的挑战。国家邮政局发布的《中国快递领域绿色包装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显示,2008年至2016年,我国快递业消耗塑料袋从82.68亿个增至约147亿个。据公开数据,国内三大外卖平台日订单量2000万左右,而1单至少使用一个塑料袋。这些产业近年来飞速发展,使得“限塑令”大打折扣。

“限塑令”为何难收效

“目前的‘限塑令’仅仅是在消费端加收费用,这是不够的。”对于“限塑令”遭遇的尴尬,有业内人士表示,应该在政策制度和执行层面,建立起一个从塑料袋生产、销售到回收的完整生态链,用更多元的市场手段,在最大限度降低社会成本的前提下,控制白色污染。

对于“收费杠杆”失灵,还有人提议,不妨将“限塑令”改为“禁塑令”,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

但也有观点认为,日常生活中,一次性塑料制品具有巨大需求,这源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单纯依靠“限”与“禁”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应该从学校教育、公共宣传入手,提升居民的环保意识。施行10年,“限塑令”并没有起到理想的效果。看来已经到了迫切需要修订、重新思考如何治理白色污染的时候了。

文、图/番禺日报记者 简锦仪


大洋网


感谢小秘书点题。

今年6月1日,是限塑令实施十周年。对于限塑令执行的效果,我想多数人都认同这样的结论:并不理想。不仅从小商小贩到大型超市使用的塑料袋没有减少,而且一些新兴行业如外卖、快递等,更加大量地使用了塑料袋包装。飘落在大街小巷的塑料袋,比十年前明显增加了。这种结果显然与限塑令的初衷相去甚远。


为什么限塑令没能发挥应有的效果?已有不少媒体作过跟踪分析,原因不外乎这么几条:

第一是监管层面的问题。限塑令刚出台的时候,还是有效果的,但很快各方就松懈下来。一些部门习惯于运动式的监管,松一阵紧一阵,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使监管的压力贯彻始终、覆盖各处,让商家和消费者有空子可钻。

第二是商家自律不够。限塑令明令禁止使用超薄塑料袋,但一些商家出于成本和便利考虑,仍在偷偷使用。也确有商家把有偿使用塑料袋变成了赚钱的机会。既然是想赚钱,当然使用得越多越好。如此做法,显然背离了限塑令的初衷。


第三是消费者环保意识不强。“白色污染”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但对于消费者个体来说,这种危害是难以切身感觉到的。而减少使用塑料袋,或者增加支出,或者造成不便,都与消费者利益直接相关。如果没有环保意识的提高,就很难让消费者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改变消费的习惯。

还有一个原因,则是限塑令本身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问题。现在看来,仅仅强调有偿使用,让消费者每次购物多付出几毛钱,并不能有效减少塑料袋的使用。教训就在于,任何措施的出台,仅有良好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周密的设计、配套的措施、严格的监管,以及随着形势变化而不断进行的应变调整。

一个小小的塑料袋儿,牵涉到监管、企业、市场、消费者等各个方面,治理起来并非易事,可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今,世界范围的“白色污染”越来越严重,更多的国家加入限塑、禁塑的行列。近日,联合国环境署正式公布2018世界环境日主题为 “塑战速决” (Beat Plastic Pollution ),呼吁全世界共同应对一次性塑料污染问题。



在今天的中国,绿色发展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我们完全有必要对十年限塑历程进行系统的回顾和总结,汲取教训,弥补漏洞,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各方共同努力,远离“白色污染”,保护绿色家园。


涨势如鸿



文章内容导读:限塑令出台7年来,效果不尽如人意,甚至沦为超市行业敛财的一种新手段


背景回顾:《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发布于2007年12月31日,是关于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目的是为了限制和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遏制“白色污染”。

这份被群众称为“限塑令”的通知明确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由于规定中有必须明码标价不得无偿提供的条款,商家就利用这点大肆宣传,而忽视对替代品的宣传,进而堂而皇之的把法令变成了收费敛财的理由通告。


种种原因,导致限塑令的执行遇到前所未有的尴尬,作为超市从业十年的老商超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1.购物习惯转变问题,去超市或其他地方购物随手自带购物袋没有形成习惯,加强商家为了招揽生意不顾法令依然免费提供。

2.源头监管力度不够,不符合标准的塑料袋在市场上依旧如此泛滥,没有形成执法常态机制和多部门联动机制,效果只是搞运动式的一阵风。

3.替代品不足或是被分摊到商品之中,无法强制执行。

4.市场价13元/公斤左右的塑料袋对超市来讲依然有利润空间

为了地球的蓝天白云,为了孩子们的将来,愿我们每个人积极行动起来,从自我做起,抵制白色垃圾,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也呼吁政府部门加强监管,形成合力,一道努力!


零售Super范儿


其实限塑令没有任何意义。首先,超市内的散装食品是不是还得用断点式塑料袋?此袋和彼袋有啥区别?缺了两个提手设计而已,不还是塑料的?其次,也就是年龄相当大一些的群体,为了省钱会使用自带布袋;还有一少部分确实有环保意识的人士会自带布袋。但大家想一下,除了从家出来直奔超市这种目的性非常强的行为,谁没事干总在身上装个袋子?去超市有时候就是一念之间。收益最大的就是超市和生产厂家,有利可图就会更加助长售卖和生产的积极性,更会屡禁不止,适得其反!



饮食达人—梓楠



趣视文纪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