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挑起3億怒火,社會信任該寄望何處?

從上市到爆出假貨被查,這幾天拼多多已不止承包群聊,在微博和朋友圈也頻繁出現。

“拼多多”挑起3億怒火,社會信任該寄望何處?

7月26日,拼多多在上海和美國敲鐘。在美股的表現特別強勁,首發當日收盤價26.7美元,約上漲40%,總市值逼近300億美元,創始人黃崢持股比例46.8%,上市當天創始人黃崢身價超140億美元,趕超劉強東。

但好景不長,隔天就出現一篇《拼多多,三億人都敢坑的購物APP》的文章出現,指責拼多多銷售仿冒、山寨和三無產品。隨後,創維公司也發佈聲明,爆出拼多多上大量假冒創維品牌產品,並提出嚴正交涉。

“拼多多”挑起3億怒火,社會信任該寄望何處?

接著,各大媒體相繼發聲譴責拼多多,假貨風波激起3億人的憤怒。

“拼多多”挑起3億怒火,社會信任該寄望何處?

“拼多多”挑起3億怒火,社會信任該寄望何處?

被利用的3億人信任

擁有3億用戶的拼多多,針對的客戶群體是佔中國總人口人數78.9%的群體,可見這場由拼多多引發的信任危機有多嚴重。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拼多多這一次的信任破產怕是很難再次建立,看回此前的“毒奶粉”、“地溝油”、“假疫苗”等事件,細思恐極,我們的信任應該交付到誰手上?試想,一個信任缺失的世界有多可怕,可能就連從別人手上接過一杯水,心裡都會忐忑不安想讓對方先試毒。

重建信任機制亟不可待

市場價格和企業權威是協調現代經濟的主要機制,因為信任關係太難的,維持成本太高。信任對於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對於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而比特幣交易原理與區塊鏈技術,或許值得我們作為建立現實世界信任機智的一個參考。

為什麼這麼說?作為比特幣的一個重要概念及底層技術,區塊鏈本質上是一個去中心化的數據庫。這是一種按時間順序將數據區塊以順序相連的方式組合成的一種鏈式數據結構,並以密碼學方式保證的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的分佈式賬本。也可以理解為,區塊鏈是利用塊鏈式數據結構來驗證與存儲數據、利用分佈式節點共識算法來生成和更新數據、利用密碼學的方式來保證數據傳輸和訪問的安全、利用由自動化腳本代碼組成的智能合約來編程和操作數據的一種全新的分佈式基礎架構與計算方式。

特點已多次提過,即分佈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算法加密等,具備智能合約性質。

區塊鏈系統可以實現不同節點之間建立信任、獲取權益的數字算法,通過共識算法、智能合約等技術,構建一個更可靠的網絡系統,能解決價值交換與轉移中所存在的欺騙現象。

也因此,區塊鏈的信任不建立於缺乏數據依據及難以實現量化的人際關係上,最大的優勢在於是通過數學算法、分佈式網絡,去建立一個強大的信任體系。在區塊鏈系統裡,源於密碼學的加持,每個交易都必須有源頭,不可能無中生有去產生新的交易,也不能隨意改變一個已經生成的交易內容。

這種建立在互聯網上的價值轉移和傳遞的信任,可能將會改變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方式,或許我們能夠期待區塊鏈技術,能挽回一個信用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