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爆發到回落,親子類節目創新空間何在?

看電視

近些年,親子真人秀從爆發式成長到逐漸回落,從單一的表現形式到多種形式相結合,內容從生活的方方面面到細分出泛親子垂直領域,從單純娛樂性逐步轉向娛樂與教育並行。只有結合當前社會時代背景、結合觀眾實際需求進行深層次創新,才能打造出更具深度和思想性的新節目。

文 | 胡文慧

來源 | 收視中國

2013年9月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的開播,開啟了我國電視市場中親子類節目的新篇章。自此,各大衛視的親子類節目猶如雨後春筍一般層出不窮。

本文基於2013年以來上星頻道播出的所有親子類節目,從節目播出狀況、節目模式創新、節目的情感表達以及節目內容垂直細分等維度來重點分析親子類節目的播出以及收視的特點。

親子類節目的播出數量與播出平臺:

從“爆發”到“回落”,從電視轉戰網絡

所謂親子節目,就是以父母與子女為主要對象的節目。它著重展現親子間的互動與交流,是近幾年新生的節目類型。

我國最早出現具有“親子元素”的真人秀節目可追溯到2003年深圳衛視的《飯沒了秀》,該節目首次將“真人秀”與“親子教育”相結合,將媒體娛樂與家庭關係相結合,開啟了中國親子類真人秀節目的大門,此後親子真人秀節目陸續播出。

2013年10月11日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一炮走紅,以71城市組3.87%的收視率穩居同時段收視率所有央衛視頻道排名首位,引爆了國內親子類節目的電視市場。

2014年央衛視播出了19檔親子類節目,共400期,一大批親子類節目登上熒屏:如

中央臺綜合頻道平凡家庭的平凡寶寶秀《寶寶來啦》

深圳衛視親子益智類節目《辣媽學院》

浙江衛視以真實記錄3-6歲的孩子第一次獨立完成任務全過程的真人秀節目《人生第一次》

安徽衛視草根大眾與普通萌娃的家庭溫馨生活與夢想《加油好baby》

源於英國《保姆119》的江蘇衛視《改造熊孩子》

陝西衛視“問題父子”中青少年和父輩之間代際溝通節目《好爸爸壞爸爸》等等

親子類節目播出和收視市場空前繁榮。

2015年親子類節目熱度依舊,全年20個親子類節目播出將近350期節目,原創的親子類節目達到了15個,將親子類節目逐漸推到政策“風口”。

2015年7月,廣電總局發出《關於加強真人秀節目管理的通知》提出,“真人秀節目應注意加強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儘量減少未成年人參與,對少數有未成年人參與的節目要堅決杜絕商業化、成人化和過度娛樂化的不良傾向以及侵犯未成年人權益的現象”。

2015年9月起實施的新《廣告法》也做出明確規定:“不得利用不滿十週歲的未成年人作為廣告代言人。”

2016年4月,廣電總局下發通知,將從節目數量、節目內容、播出時間等方面對真人秀節目進行引導調控,原則上不允許再製作播出明星子女參與的真人秀節目。

“限童令”頒佈後,親子類節目的播出受到很大影響,親子類節目的播出量明顯下滑。2016年親子類節目播出量下降到10個,而2017年親子類節目僅僅播出8個。

電視親子類真人秀節目應聲回落的同時,湖南《爸爸去哪兒》《媽媽是超人》轉網播出,浙江《爸爸回來了》停止製作,北京《二胎時代》面臨改版。自此,親子類節目由電視轉戰網絡。

从爆发到回落,亲子类节目创新空间何在?

2013年以來,播出親子類節目最多的頻道為湖南電視臺金鷹卡通頻道,湖南衛視和浙江衛視。其中湖南電視臺金鷹卡通頻道、湖南衛視及浙江衛視原創制作的親子類節目分有8個之別多。

從收視表現上看,

浙江衛視以明星爸爸與孩子的相處為主題的《爸爸回來了》第2季

湖南衛視從韓國MBC電視臺引進的親子戶外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第1-3季

“去過對方生活,體驗對方世界”為主題的大型原創節目《變形計》第9季

與華錄百納、藍色火焰聯合推出的大型孝道類真人秀節目《旋風孝子》第1季

這些節目的收視在眾多親子類節目中表現突出,在71城市組收視率均超過了1%,尤其《爸爸去哪兒》前2季收視率均超過3%(圖2)。

从爆发到回落,亲子类节目创新空间何在?

親子真人秀的角色、場景、內容及形式創新

親子節目可以說是少兒節目的衍生產物,由少兒節目融合親子互動逐步發展而來。

隨著少兒節目內容的不斷豐富和受眾的收視需求的提升,家長也逐漸成為節目的關注對象,其表現主題從孩子逐漸擴展為父子、母子甚至整個家庭,節目形式融入表演、知識競賽等多種元素。

家長與孩子之間關係的展現更成為節目的重點挖掘對象,節目受眾群由孩子擴展為社會各個群體,實現“親子同臺,共同收穫”。

縱觀近些年電視熒屏上播出的親子類真人秀節目,無外乎圍繞著“親”、“子”、在哪裡“秀”、如何“秀”及“秀”什麼這幾個元素在創新和演變。

(一)角色創新:從突出“親”或“子”單一對象向突出“親子”之間的互動及關係轉變

所謂親子類節目即“親”和“子”作為最主要參演人的節目,近些年親子節目中的“親”和“子”以及“親子”關係一直在不斷地演變和創新。

親子類節目中出現最早的一種親子形式即以“子”為主,以“親”為輔:如深圳衛視的《飯沒了秀》,整個節目中主要以“素人”寶寶為載體,原生態記錄他們尋找“素人”媽媽的過程中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遼寧衛視播出的大型少兒音樂成長節目《天才童聲》,主要是展示“素人”寶寶的歌唱水平,呈現他們的成長故事;

青海衛視聯手日本電視網公司(日本NTV)和湖南娛樂頻道共同打造的兒童成長純記錄真人秀節目《老爸老媽看我的》,主要以記錄孩子在冒險任務中的自立自援為主線,輔助以棚內明星嘉賓開放性討論;

又如浙江衛視出品的全國首檔青春勵志真人秀節目《我不是明星》,將“子”的角色加入了明星元素,節目從星二代的角度出發,展現星二代如何擺脫父母的光環最終實現夢想的過程。

以上這些親子節目都是主要圍繞孩子的各方面活動及特點展開,“親”僅僅作為節目發展中的某一環節登場或出現,這類節目在親子類節目中佔有很大一部分比重,並且由於以孩子為主線,他們萌態可掬,童言無忌的特點,使得這類節目收視也表現良好。

隨著親子類節目中親子形式進一步發展變化,“親”和“子”共同成為節目的主角,節目關注點落在親子互動,而不是單方面的凸出其中的一方:

如明星+星二代出演的親子戶外生活體驗類節目《爸爸去哪兒》、親子家庭生活類節目《爸爸回來了》,明星親子共同參與的室內挑戰類節目《瘋狂的麥咭》等等都屬於這類親子模式。

並且加入了明顯元素後,以明星親子為看點,滿足了受眾對明星生活的好奇心,這類節目在2013年到2015年期間,成就了我國親子類節目的收視巔峰。

2015年後半年隨著“限童令”的發佈,“明星親子”類節目受到諸多限制,政策的導向引發這類親子節目逐漸由“明星親子”向“素人親子”轉向。

逐漸出現“明星父母+素人萌娃”等全新的親子形式。到2017年電視熒屏基本肅清了單純明星親子節目,而是以“素人親子”或“明星”+“素人”親子的模式為主(表1)。

从爆发到回落,亲子类节目创新空间何在?

親子節目中除了以上主要的兩大類親子模式以外,還有一些新穎的親子形式存在:如以父/母親為主線的親子節目:由貴州衛視攜手青海衛視打造的《爸爸請回答》;

再如親子角色置換類親子節目:湖南衛視的《變形計》中第1季第2期《高三師生母女互換》、第2季第4期的《我是我兒子的“兒子》”、河南衛視的孩子與父母交換角色節目《父母的成績單》;

除此之外還有在同一熒屏下父母齊上陣的節目:如湖南電視臺金鷹卡通頻道播出的親子辯論脫口秀節目《辣媽戰奶爸》;

近些年隨著二胎政策支持,越來越多的二胎家庭催生出的“多子”模式的親子節目:如北京衛視以“素人”寶貝入住“明星”家庭的《二胎時代》等等,隨著近些年家庭親子模式的變化,各種細分親子模式的節目應運而生。

(二)場景創新:依託於節目形式,自由單一向多樣化轉變

親子節目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包括闖關、答題、訪談、公益、觀察、戶外、競賽、體驗、脫口秀及遊戲等,最常採用觀察為主要表現形式,其次是競賽和體驗(圖3)。從表2可以看到近些年觀察類親子節目具體的觀察內容,可謂包羅萬象。

从爆发到回落,亲子类节目创新空间何在?
从爆发到回落,亲子类节目创新空间何在?

親子真人秀節目設計中的場景和節目的形式息息相關,並且採用單一場景或多種場景結合的方式進行節目展現。

親子表演類、脫口秀、答題或者一些訪談類親子節目一般選擇舞臺作為場景:遼寧衛視的《天才童聲》小朋友們在舞臺上展現他們的歌聲;人文益智答題節目《了不起的沙發》,節目場景舞臺以“沙發”為特色,沙發傾斜翻轉及平穩來展現參賽家庭的結果。

競賽、遊戲、闖關親子節目主要設計在特定的場景中進行

:如上海電視臺炫動卡通頻道的水上闖關節目《哈哈總動員》以夏天最受歡迎的水上運動場所為場景,湖南電視臺金鷹卡通頻道播出的大型戶外闖關節目《一起向前衝》選擇模擬的叢林場景,圍繞奇幻探險主題,引入叢林歷險概念。

比較有特色的闖關類節目是密室歷險闖關真人秀節目《瘋狂de麥咭》,它的場景設計非常豐富,包括13個不同的密室,創意獨特新穎,其71城市組每期收視率基本上達到0.5%以上(圖4)。

从爆发到回落,亲子类节目创新空间何在?

觀察、體驗類親子節目的場景一般選擇戶外或是其他生活環境

:如浙江衛視的《爸爸回來了》。

其拍攝的地點搬出了搭建好的攝影棚和節目組實現安排好的遊戲場景,來到了明星的家庭裡和明星生活的場景之中,在這個追求親民化的時代,娛樂節目拋棄華麗舞臺而聚焦明星的日常生活,這對於觀眾具有極強的新鮮感;

湖南電視臺金鷹卡通推出的原創寶貝成長觀察秀節目《愛上幼兒園》則將場景設計在幼兒園,真實記錄幼兒們和明星老師從開學到逐步適應各自身份轉變的全過程。

隨著親子節目主題的日益豐富,其所設計的場景也越來越豐富,在這裡我們不一一贅述。

(三)內容創新:由歌舞、遊戲到生活體驗,再到情感溝通,新節目內容逐漸思想化、深度化

親子節目的內容從才藝展現方面的歌唱舞蹈,到生活中的吃喝玩樂,到孩子的學習教育,以及親子之間的情感溝通等等,可謂包羅萬象。

早期親子節目內容多圍繞歌舞、運動、及生活相關主題,2013-2014年開始逐漸增加了教育、科學等內容,近些年逐漸發展出旅遊、文化、代際溝通等各類垂直細分內容(圖5)。

从爆发到回落,亲子类节目创新空间何在?

“民以食為天”,飲食作為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常常出現在親子節目中。

如安徽衛視家庭娛樂美食競技真人秀《家有廚神》,該節目專注於普通人的日常飲食方面,從美食入手,讓家長與孩子通過烹飪展開話題。

從該節目的觀眾構成來看,25-34歲、45-54歲觀眾貢獻的時長都超過了20%,高中以上學歷的觀眾貢獻了60%的時長,該節目受到了中青年、高學歷觀眾的青睞(圖6)。

从爆发到回落,亲子类节目创新空间何在?

《加油小當家》是江蘇衛視推出的兒童美食成長類真人秀節目,實現了美食+親子,競技+美育兩種跨界,節目用美食傳遞愛,通過親子美食的過程,來宣揚孩子需要父母的關注和陪伴的理念。

該節目12期的播出中,收視逐漸升高。第六期,“小當家”們迎來“魔法廚藝學院”的首個“期中考”,第七期,“小當家”們不僅學制作,還把做好的美食進行愛心義賣,隨著這些情節設置和發展,收視逐漸達到頂峰(圖7)。

从爆发到回落,亲子类节目创新空间何在?

在眾多的親子節目中,

以“生活”為主題的親子節目佔了所有親子類節目的一半以上。

其中,以關注父子、母子之間的家庭生活為主的節目有湖南衛視以戶外父子相處的《爸爸去哪兒》、浙江衛視家中父子相處節目《爸爸回來了》以及深圳衛視引領新時代辣媽生活方式的《辣媽學院》等;

以孩子第一次體驗為主題的節目有浙江衛視《人生第一次》及青海衛視《第一次任務》等;

以幼兒園生活為主題的大型原創幼兒成長真人秀節目有《愛上幼兒園》等,以上都屬於以“生活”為主題的親子節目。

隨著近些年中國“老齡化”社會問題,空巢老人越來越多,老年人心靈上和情感上的“老無所依”問題引發社會關注,孝道文化重新被提起並宣揚。在這個大背景下,電視熒屏中也增加了一些老年人及其子女為關注對象的親子孝道類節目。

如江西衛視2015年、2016年播出的《帶著爸媽去旅行》第一季、第二季,通過明星帶著自己父母旅行來表達孝道;

湖南衛視2016年播出的《旋風孝子》,每期由六位明星嘉賓與父母其中一人返回家鄉相處,並完成父母的心願,收視表現非常突出,各期節目在71城收視率均超1%(圖10)。

从爆发到回落,亲子类节目创新空间何在?

這些孝道類節目呼籲家庭孝文化迴歸,引導大家關注中國“老齡化”、“空巢老人”等當前社會熱點問題。這些孝道類親子真人秀節目並不多,同時收視表現也無法與以孩子+父母為體的親子類節目相比。

這是由於孩子+父母中孩子的表演空間遠大於中老年人,親子秀的看點首先是孩子,其次是明星;而孝道秀的看點主要是明星,父母的表現卻未必能夠出彩。

同時,明星與其子女之間的人際衝突是親子秀的最大看點;而孝道秀中,嘉賓都已成年,其溝通對象是已經中老年的父母,父(母)/子(女)衝突過分激烈勢必會招致道德批判。

種種原因,導致“爺爺奶奶”們參與的孝道類親子節目收視表現無法逾越“孫子孫女”們創下的收視傳奇。

隨著人們的思想觀念不斷更新和轉變,代際間的衝突越發明顯,各類以代際溝通為主題的親子節目應運而生。

2015年北京衛視播出的《媽媽聽我說》就是一檔原生態親子溝通類節目,節目形式先由嘉賓萌寶講述自己與媽媽的矛盾,場上“萌寶天團”小朋友投票表決媽媽做的是否正確。

節目通過孩子的講述,來展現少年們的成長煩惱、反思家庭教育的誤區,以期達成父母和子女的互相理解,該節目的播出開啟了代際溝通類節目的大門;

2016年,三檔代際溝通類節目相繼播出,分別是湖南衛視的《媽媽的牽掛》、江蘇衛視的《老媽駕到》以及河南衛視《媽媽的選擇》。

《媽媽的牽掛》是湖南衛視播出的代際溝通觀察類節目,全程採用紀錄片與棚拍結合的混搭新模式。由家庭觀察團陪同素人媽媽探尋兒女在外的生活、工作環境,通過鏡頭展現孩子最真實的狀態,讓媽媽瞭解到孩子不為人知的一面;

河南衛視《媽媽的選擇》是一檔大型母女代際溝通夢想秀,節目通過母女音樂秀,採用“盲聽”形式辨別女兒的聲音,每期登場的母女之間都有不同的煩惱和故事,在不同的故事裡暴露出不同的問題,演繹代際故事匯;

《老媽駕到》是由江蘇衛視和唯眾傳媒共同出品製作的代際溝通親情觀察類真人秀節目。節目通過“紀錄片+真人秀”的拍攝模式,真實記錄80、90奮鬥史。

藉由媽媽的觀察視角,在“老媽幫幫團”的幫助下,來到孩子生活工作的地方近距離地觀察和了解自己的孩子,呈現在大都市打拼的年輕人生活和工作,歌頌親情溝通的美好和溫暖,傳播正向積極的能量。

親子類節目的情感構建及功能擴展

長久以來中國的父親角色存在缺位狀態,父親的職能是養家,孩子的教育、陪伴主要以母親為主,在這樣的“父愛缺席”社會背景下,迫切需要父親的家庭職能由傳統向現代的轉變,父愛迴歸家庭的聲音迫在眉睫。

自從2013年湖南衛視從韓國引進親子類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以來,以爸爸親子為主題的親子類節目在熒幕上一時間呈風靡之勢,該類節目中所展現的父親形象和中國傳統觀念中寡言的嚴父形象截然不同,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育兒觀念更加現代和平等。

2013年以來,央衛視播出的以爸爸+孩子為主題的親子類節目將近20檔之多,從父子生活與情感涉及的各個方面詮釋著父子之情。

“爸爸”在孩子日常生活中的缺失,催生“爸爸”親子生活類節目: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主要通過明星父子們離家來到陌生的地方,在戶外完成各種任務的過程,來展示父子之間的日常生活狀態。

節目中父親要戰勝自己並幫助孩子完成任務,是雙方在平時生活中無法經歷的體驗。讓彼此可以在失敗後互相安慰,在成功時分享喜悅。

這種分享的過程是一種無形情感提升過程,親子關係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加溫,其收視獲得了親子類節目前所未有的高峰;

浙江衛視的《爸爸回來了》邀請明星父子作為嘉賓,主要是聚焦明星爸爸在妻子不在家的48小時裡,單獨照顧孩子所發生的狀況,與《爸爸去哪兒》不同,其拍攝地點選在了家中,成為了《爸爸去哪兒》的“家庭”版;

深圳衛視的《閃亮的爸爸》以初次體驗“爸爸”角色的明星偶像和素不相識的萌娃組成父子(女)關係展開親子生活為主線,如實呈現年輕偶像卸下明星光環的真實一面。

在這些以生活為主題的爸爸親子節目中,都設置了許多環節來營造衝突,考驗、試探、催化父親與孩子們的情感,這樣的場景無論是對父母還是對觀眾來說都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爸爸去哪兒》一夜爆紅後,以明星父子生活點滴為主題的親子節目出現扎堆現象,創新性缺乏,受眾在大量同質化的節目中產生審美疲勞,

“爸爸”親子節目逐漸向各個內容細分衍生來吸引觀眾的眼球,不再僅以明星父子生活為主要呈現方式。

“爸爸”在孩子嬰孩時期的缺失,催生“奶爸”系列親子節目:北京衛視的《厲害了奶爸》是一檔準爸爸蛻變紀實真人秀,該節目將紀實拍攝媽媽真實生產的全過程、隱蔽拍攝家裡的第一週生活狀況。

演播室有婆婆或媽媽看家庭的變化,加強兩代人在育兒經驗上更多的理解。對比生孩子之前的爸爸和現在的爸爸,對比之前的生活習慣和現在的生活習慣,展現一個爸爸從男孩到男人的蛻變歷程。

“爸爸”在孩子兒童遊戲、學習中的缺失,催生“爸爸”親子游戲、益智類節目:如貴州衛視的《爸爸請回答》通過爸爸們回答孩子們熟悉、瞭解、想知道的問題,來體現父子之間親情,傳遞積極向上的家庭幸福;

北京衛視大型演播室父子真人秀《八八爸爸》每期節目邀請父子(女)圍繞同樣的話題,由孩子們展開對父親們的吐槽,並通過親子游戲,打破父子間的壁壘,讓孩子與父親能夠敞開心扉交流,實現兩代人的深度溝通;

浙江電視臺親子類節目《我老爸最棒》是一檔以父子(父女)親情關係為出發點設計的大型遊戲競技類節目,節目中,親子之間不僅能相互瞭解,而且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不斷改進,增進感情。團結協作,共品親情。

“爸爸”在孩子成長教育中的缺失,催生“爸爸”教育,情感溝通類親子節目:四川衛視的《中國爸爸》是一場跨越世界的親情找尋之旅,16位6—12歲來自普通家庭的孩子,在爸爸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踏上海外尋父之旅;

浙江衛視《爸爸回答吧》迴歸演播室,以全新的父子(女)身份互換為形式,將視角對準了個人意識逐漸萌動,把話語權交給了開始獨立思考的05後,通過節目讓觀眾反思目前的家庭教育體制;

山東衛視的《上陣父子兵》節目則邀請了一些關係出現問題的父子,去到陌生的環境,融入當地老百姓的特色生活。

以父子組隊的形式合作完成生活挑戰,通過每期不同的主題與任務,讓父子兩人在陌生環境的親密相處之中並肩作戰,實現理解與溝通,在原諒和釋懷之中找到適合彼此的相處方式,完成親情重建。

這些“爸爸”親子節目“秀”出了廣受好評的現代父親形象並帶動了社會新型育兒理念和方式,熒屏上新一代好爸爸形象空前火爆。

然而在電視熒屏前,除了一些競賽答題類親子節目,大多數爸爸親子節目並沒有吸引更多的“爸爸”觀眾,“媽媽”觀眾的構成比例仍然顯著高於“爸爸”(圖12)。

可以想象這樣的場景:晚上,年輕的母親獨自帶著年幼的孩子,在家看著電視上的“爸爸帶孩子”,而年輕的爸爸也許還在加班、在應酬——他們的孩子依然延續著沒有父親陪伴的故事。

从爆发到回落,亲子类节目创新空间何在?

新興親子類節目的發展及展望

隨著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及二胎政策的放開,由於80-90後一代對嬰孩科學養育以及兒童教育的重視,以及不滿足於上一代父母的養育經驗,親子類節目向新的細分領域發展。

這些親子節目往往不再依賴明星的光環,也不再僅僅藉助孩童般的可愛表演來博取觀眾的眼球,而是附加了更加專業的養育知識和經驗。近些年,這類以科學養育、二胎養育、孕產知識為主題的泛親子類節目深受大家喜愛。

2015年10月,二胎政策全面放開。二胎作為當前適齡生育父母的新選擇,正在困擾著大部分家庭。

因為50、60後的成長經驗已經不能適應今天的社會,他們在成為父母之後,面對的是獨生子女養育問題,他們進入老年之後,又面臨應對兩個孫輩的處境。可以說,年輕父母和他們的父母都在二胎來臨這個問題上存在較為嚴重的焦慮感。

2016年1月1日《二胎時代》開播,其響應國家政策、回應社會關切的速度之快,在綜藝節目中實屬難得。

該節目把來自明星家庭和普通家庭的孩子組合在一起進行互動,拍攝近似真實的“家有二寶”的日常生活,為觀眾呈現各有特色的幾個家庭中兩寶貝之間、寶貝與父母之間、寶貝與爺爺輩之間的相處模式,短短几期,就引發了全國性的“二孩”討論熱潮,獲得了觀眾與業界專家的好評。

在全面二孩政策出臺後,新生兒預計每年增長300-500萬,大眾對於科學育兒這一垂直細分類節目需求開始走高。

為此,近年衛視和網絡平臺進一步細分親子領域,除了熒屏上的常有親子真人秀外,將科學育兒作為新品類進行開發,專注垂直社群進行精準表達,一大批標榜“科學育兒”的育兒節目如雨後春筍出現在觀眾的視野中。

比如湖南衛視《親親我的寶貝》、愛奇藝自制《隔代育兒》、金鷹卡通《辣媽戰奶爸》以及安徽衛視《超級育兒師》等。

除此之外,前期還有浙江衛視《小兒大醫生》、山東衛視《育兒大作戰》、北京電視臺科教頻道《育兒有方》、遼寧衛視《愛幼科學說》等都屬於此類節目。

以《辣媽戰奶爸》為例,在這檔節目裡會將所有與親子育兒相關話題先進行大數據的調查收集,然後分別請來辣媽代表和奶爸代表來一場有趣的辯論脫口秀,看看誰的想法能夠更勝一籌。節目中也請來專業的育兒專家,為大家提供最為科學和實用的解決之道。

湖南衛視的《親親我的寶貝》同樣也是一檔科學養育親子互動節目,每期都邀請不同的明星和專家到場,共同探討“科學養育”的話題,分享育兒故事和經驗。

這檔節目全程以科學育兒為主線,節目內容主要分為三個板塊,第一個板塊是“親親安全屋”以情景再現的形式講述育兒囧事;

第二個板塊是“親親會議室”,由素人萌娃構成,他們用童真的語言表達幼兒成長小困惑,在場嘉賓進行講解回答;

第三個板塊是“親親家長問”,開設專家直播間,家長可以直接提問國內頂級育兒專家。

節目前期討論的話題主要側重病理這個方向,會根據不同的季節推出相關主題,節目到中後期會加入親子教育這類話題,從身體到心理全方位的關注0-6歲學齡前兒童健康成長問題。

再如江蘇衛視、愛奇藝2018年初同步播出首檔明星照顧孕期家庭的經營體驗類慢綜藝《我們仨》,它以綜藝真人秀的方式輸出孕期知識,化身為“孕期教科書”服務於孕期家庭。

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新老兩代人的價值觀差異巨大,老一輩的孕期經驗已經無法滿足當下年輕人的孕期需求。

該節目首次將目光放在孕媽身上,以明星服務素人為特點,讓孕媽們以科學健康的方式度過輕鬆難忘的孕期生活,其每期71城市組收視表現良好。

結語

近些年,親子真人秀從爆發式成長到逐漸回落,表現形式從歌舞、答題等單一的表現形式到競技、闖關、訪談、體驗等多種形式相結合,內容從生活的方方面面到更高層次的教育、代際溝通、情感交流及孝道文化等,並且細分出科學養育、二胎育兒等泛親子垂直領域。

親子類節目從依靠明星吸引大眾眼球,到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依賴孩童的天真爛漫來博取收視,到真正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親子類節目逐漸從單純娛樂性逐步轉向娛樂性與教育性並行。

展望未來,只有結合當前社會時代背景、結合觀眾實際需求進行深層次創新,才能打造出更具深度和思想性的新節目。

从爆发到回落,亲子类节目创新空间何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