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庙宇 一个美丽的传说

一座庙宇 一个美丽的传说

一座庙宇 一个美丽的传说

一个寺庙的诞生往往伴随着朝代的历史变更,安远庙又被人们称为伊犁庙,是因为它有个美丽的传说。

那年,乾隆皇帝纳了一位维吾尔族的姑娘为妃,称为香妃。远离家乡的香妃经常因为思乡望向远方。爱美人的乾隆皇帝哪舍得伊人心碎,便仿照她的家乡伊犁河畔的固尔扎庙修建了一座庙宇,然后又在香妃居住的宫内修建了一座两层高楼,取名为“畅远楼”。每当香妃思乡心切的时候,就可以从避暑山庄畅远楼内眺望对面山岗上的安远庙,好像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于是,这座仿造香妃家乡的固尔扎庙修建的庙宇就被人们称为伊犁庙。

带着美好的传说走进它,去感受它悠久的历史和民族的大义。

一座庙宇 一个美丽的传说

安远庙建于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平面布局为长方形,内外共分三层墙垣,外围墙均用石砌筑,高五尺左右,南北宽为100米,东西长达260米,占地面积为26000平方米。

山门,即为庙门,通常有三个门洞,分别为空门,无相门,无作门,合成解脱门,出家人要想达到解脱必须从这里经过。

进入山门即为第一进院落,是城楼式的建筑,上有梯形的藏式盲窗,盲窗是假的,增加了层次感。因为西藏建筑,每一所建筑都是一座城堡,平时遮住,在里面喇嘛可以专心致志的念经,在遇到特殊情形,可以捅开,从里面向外面射箭,体现了藏族式的建筑。

御路两侧青松苍郁,院内平坦宽阔,苗木葱茏,花草繁茂。清代,这里是举行宗教活动的场地。二层院以汉、藏结合的平台门与一层院分开。

一座庙宇 一个美丽的传说

门殿位于安远庙主殿普度殿西侧围廊正中,面阔三间,殿中置乾隆皇帝御题卧碑《安远庙瞻礼书事有序》。正面为满汉两种文字,背面为蒙藏文字。

一座庙宇 一个美丽的传说

碑文记述安远庙是乾隆皇帝仿照伊犁固尔扎庙而建,是达什达瓦部迁徙热河后举行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碑文两侧镌刻乾隆皇帝两首御制诗,右侧诗表明天山南北已归于清朝版图,为清末初新疆建省奠定历史基础。

一座庙宇 一个美丽的传说

三进院落由70间廊房组成(现已不存),正中为主体建筑普度殿,平面整体呈“回”字形,是蒙族寺庙中常见的“都罡法式”。

普度殿共分三层,通高27米。第一层为砖石砌筑,外观一层,内分二层,墙壁饰以藏式盲窗。下层正中有三座圆形拱门,在拱门的券面上雕有云龙。二三层为汉式重檐歇山顶楼阁,中间装有木制菱花隔扇,檐下高悬满、汉、蒙、藏四种文字的乾隆皇帝题写的“普度殿”云龙匾额。最上层殿顶全用黑琉璃瓦覆顶,正脊上装有三座铃状喇嘛塔,侧面两山配以八宝法器式样的纹饰。

普度殿内正中间为空井,四周有32根金柱。上下分为三层,一层为白色,二层为绿色,三层为红色,与顶部的八角形云龙藻井交映生辉,色彩分明,蔚为壮观。

殿内供奉的主尊佛像是绿度母。这是喇嘛教中最多见的女佛,亦称“救度佛母”、“多罗母”。传说度母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是救苦救难的善良女神。

绿度母头戴宝冠,凝神垂目,神态安然。左手擎莲花当胸向外,右手展掌垂于右膝之上,左腿盘坐,右腿微伸向外作“吉祥坐”,表示这样就可以压制愤怒,实现慈悲,能与众生安乐。

佛像身上的臂钏、手臂、璎珞、莲花等物无不精雕细刻,佛身后的木雕金翅鸟、祥云卷草等图案,雕镂层次分明、丰富,与佛像浑然一体。

在佛前的金柱上挂有一副乾隆皇帝书写的楹联,上联是“朔漠风同万里绥”,下联是“竺乾云护三摩峙”。

一座庙宇 一个美丽的传说

在金柱两侧各有一尊木制熊、虎。这虎、熊曾是乾隆皇帝木兰行围时亲手射猎的,一直摆放在殿内三层,由于时间太久,皮质变质,只得将其做为模型展示在一层,以其彰显乾隆皇帝的英姿。

殿内的壁画以《佛国源流》的内容构图,情节繁变,题材广泛。画中有庄严的佛,端庄的菩萨,矫健的天王,凶猛的力士,一个个线条流畅,造型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一座庙宇 一个美丽的传说

解放前,安远庙遭到了日本侵略者、军阀、反动派的抢劫和破坏,寺庙中的文物散失,殿堂毁坏坍塌,壁画破损,残垣断壁,源于毁灭的边缘。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对寺庙的保护极为重视,多次拨款维修,1982年安远庙被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座庙宇 一个美丽的传说

整修后的安远庙虽再也不见曾经的鼎盛辉煌,但它依然散发出耀眼的光辉。

立在其中,依然可以感受到曾经达什达瓦部众为了民族的统一而浴血奋战的满腔热血;可以感受当年达什达瓦部众在此进行宗教活动时的虔诚;更可以感受到一代君主为了民族统一大业的殚精竭虑和英勇身姿。

往期回顾

征稿启事

承德旅游是一个开放平台,无论你是承德土著还是外来游客,都可以把在承德生活、旅行的点滴记忆时刻分享给大家。可以是美景故事、游记心得、也可以是散文随笔,我们期待与您一起分享在承德的美好时光!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