簸箕粄的前世今生

在新疆吃饭。入座后,常会被问:吃米还是吃面?一脸蒙圈后,才反应过来,这是要你选择吃米饭还是要吃面食。

这个问题,一下就把南方人、北方人分了类。

生活在东南山区的客家人,自然是吃米一族。

不过,客家先民大多来自中原地区,原是吃面一族。到了南方山区,农作物以稻米为主,没了小麦,面是吃不成了。

咋办呢?

于是,将大米磨成粉或浆做成的各种食物就被发明出来了。只是,南方潮湿,米粉不易保存。大米浸泡后和水磨成浆,再经客家巧妇制作成各种食物就是最好的选择了。

这种食物,被称作“粄”。

簸箕粄的前世今生

在为数众多的各种粄中,簸箕粄应该是最受欢迎的。在许多客家人心目中,簸箕粄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被亲切的称为“粄子”。如果,你到武平、上杭和长汀南部乡下做客,主人以蒸粄子招待你,那可是受到很高的礼遇哦!

簸箕粄的前世今生

逢年过节,迎神打醮,或是喜庆日子,主妇们就要忙碌起来了。头天晚上先把米淘洗干净用水泡着。早上,挑着米和水,到磨坊,排着队,三两家人互相帮忙推着石磨,叽里咕噜地将大米磨成米浆。园子里摘菜、洗菜,以长豆角、白萝卜、茄子、包菜、芥菜等素菜为主切碎,配上香料、红萝卜、海带丝、肉丝、猪油渣、虾公子(虾皮)等,用菜籽油炒熟炒香,装盆子里备着。厨房里,柴火噼里啪啦热烈地烧着,水开了,将米浆舀入簸箕,让它均匀摊平,平放于大锅里,一阵猛火,约莫两分钟后,热气腾腾中,米浆蒸熟成了一张薄薄的粄皮。小心的将粄皮揭下,裹上早已炒熟的五颜六色的馅料,淋上芝麻香油,撒上花生碎末,又或者浇上专门熬制的“盐汤”,一筒既有大米的清香又有蔬菜的清甜,口感软滑香庾、滋味丰富的粄子就成了!

簸箕粄的前世今生

簸箕粄的前世今生

每个人都有吃粄子的记忆。记得那是一堂公开课吧。当时只知道教室后头坐着好多不认识的老师,拿着本子在看我们上课。后来自己当了老师以后,才知道叫公开课。早上就看到家里泡着一大桶的米,知道今天可以吃上粄子了。老师讲到精彩处,点名叫我回答问题。我的成绩虽然一向不咋地,可这问题不难的呀,我竟然不知所措,支吾着答不出来。天真无邪的邻居同学说话了:他在想着吃粄子呢!全班轰然大笑!公开课砸了,课后挨了一顿严厉的批评,并罚站一节课。放学铃声一响,抓起书包,飞奔回家,哈,粄子刚蒸好。双手抓着母亲塞给我的粄子,一口咬下去,幸福感迅即溢满全身每一个细胞!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出卖,全然不敌这人间美味!

簸箕粄的前世今生

簸箕粄的前世今生

四十年过去了,这双手抓着粄子温热饱满的感觉还时常在脑子里出现。以致在家里吃粄子,仍然喜欢用手抓着吃。只有那样,才能最真切的感知到食物的美好!

簸箕粄的前世今生

如今,龙岩城里街巷散布着各种簸箕粄小店。北京来的朋友被我拉着吃了几次粄子后,终于知道了,这粄子的地位就相当于他们的饺子!不过,粄子更具有包容性,体现在馅料和口味的选择上,可荤可素,可咸可辣,不同地方口味各有不同。一如客家人的包容性格。

簸箕粄的前世今生

前不久,一位热爱生活的前辈请我们吃饭。菜就一个,簸箕粄,外加一个土猪肉汆汤。选了离锅灶最近的一张桌子,老板不停地在蒸,我们不停地在吃。不知吃了多久,吃了几盘,终于停下来了。前辈摸着滚圆的肚子,悠悠地说,这粄子嘛,肚子可以吃饱,嘴巴却是吃不饱的!换句话说,要是肚子足够大的话,这粄子就可以一直吃,一直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