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女祭司阿格里奇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钢琴女祭司阿格里奇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阿格里奇在华沙肖邦钢琴大赛中发现了李云迪,她因多次上场“恐惧症”而被救场,因此成就了不少钢琴新秀,包括郎朗与现今活跃在欧美舞台的华人钢琴家王羽佳,王羽佳也是因“救场”而得名,甚至被称为“救场女王”。

阿格里奇当之无愧是“被救场女王”,70多岁还活跃在舞台,她的个人生活与离奇人生同样是媒体关注焦点,她早年与中国两位音乐家的情感纠葛更让阿格里奇传奇的一生更充满戏剧性。

■ 与中国爱恨交织的情感

钢琴女祭司阿格里奇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中国乐迷喜欢阿格里奇,主要是她与中国音乐家的特殊关系,比如与钢琴家傅聪一生的友谊,与音乐家陈亮声短暂的婚史,还有她对东方佛教哲学的喜爱,其实这一喜爱与她基因中的犹太神秘学有关。

曾经有人问过阿格里奇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钢琴家,阿格里奇回答说:“首先要热爱音乐,要感觉到和音乐在一起时的幸福,其次要有相当的技巧,因为声音是音乐里最本质的东西,而有些声音想要发出来就需要技巧。同时,要想成功,你还要做到与众不同。”

1996年,为了北京演出,她推辞了柏林爱乐乐团的邀请,跟随她的前夫、法国指挥家夏尔·迪图瓦访问北京。

下了飞机,她以练琴为理由,缺席新闻发布会。然后,她又缺席原定在中央音乐学院礼堂举行的讲学活动。

2006年,她与迪图瓦再次来到北京,但北京依然没有让她返台。

中国乐迷再次有了挫败感,也抵消了她在2000年担任肖邦钢琴赛评委使李云迪获奖的好感,殊不知她对中国的情感也是爱恨交织。

在阿格里奇的传记电影与传记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阿格里奇孩童般透明的内心世界,如同诗人波德莱尔所说“天才,只是永不泯灭的童心”。

所以,她在70多岁时还保持着不变的初心,如同一位14岁率性的少年,这也是她经常临时取消演出、改换曲目,或在中途拒演的原因,但事后她的合作者、观众都能原谅她。

因为阿格里奇有一种魔力,这种魔法不光是表现在她的音乐中,而且也表现在她的感情生活中,与她交往过的音乐家都会为她倾倒,从最早发掘她天分的钢琴家古尔达,钢琴怪才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指挥家克劳迪奥·阿巴多,她的前夫迪图瓦、情人斯蒂芬·科瓦切维奇等,他们都在她身上发现了天才、魔性及透明如孩童的一面,这也是他们的友谊能持续大半个世纪的原因。

但她的友谊唯一遭拒绝的就是中国音乐家陈亮声,直到几十年后她说起陈亮声时还充满了愤怒,并声称是陈亮声“绑架”了她的女儿丽达。

而有趣的是阿格里奇与陈亮声的结合还始于傅聪,并因此给了八卦记者很多关于“三角恋”的素材,也给玛塔的生活注入“混乱”等标签。

钢琴女祭司阿格里奇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婚姻,始于青春的叛逆

“1963年,阿格里奇忘记了自己是位钢琴家。她去看电影、去探望朋友,喝掺了汽水的葡萄酒、抽烟,早晨才上床睡觉。为了生活,她甚至想去找一份秘书工作。”在该传记中,传记作家、音乐评论家奥利维耶写道。此时的阿格里奇完全有了摆脱母亲胡安妮塔的勇力,她异想天开地,决定到纽约寻找钢琴大师霍洛维茨。

钢琴女祭司阿格里奇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霍洛维茨具有征服阿格里奇的一切:独一无二的演技,奇妙的音色,古怪的性格。据说上世纪30年代,鲁宾斯坦在巴黎听过他的演出后从音乐厅消失了好几年,钢琴家克拉克·哈丝姬尔说霍洛维茨就是“钢琴的撒旦”。

到了美国,阿格里奇就在曼哈顿离她偶像不远的一个公寓住了下来。阿格里奇的母亲胡安妮塔则采取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她负责给霍洛维茨的秘书通信,约定会面时间,甚至通过他身边的音乐家搭线,但都没有成功,据说是霍洛维茨的夫人汪达从中作梗。

无法与大师相见,这让阿格里奇觉得呆在美洲大陆很荒谬,这段时间,她也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其中就有钢琴家傅聪,当时中国处于文革期间,傅聪无法回国,他在美国做巡回演出。

他在一场音乐会之间,需要借用一个朋友的钢琴练习,结果经朋友介绍他推开了胡安妮塔的门,一个不怎么练琴的钢琴家,当时迎接他的就是一头乱蓬蓬的头发,但两个钢琴家一见如故,他们从白天一直聊到晚上。

在别人眼中,阿格里奇野气十足、不易接近、任性,可在傅聪眼中,她清澈见底、十分迷人。傅聪在接受本书传记作家采访中说,他从未遇见过这么直率,对别人充满如此好奇的人。他欣赏她的谦虚和使人神魂颠倒的幽默感,他们从白天聊到凌晨,直到她离开时,他发现他爱上了她。

一天,傅聪把阿格里奇介绍给了陈亮声,陈亮声当时正在餐厅打工挣钱,他却很骄傲地说,“打工也是为了更好地走出象牙塔。”这很倾向于阿格里奇当时想摆脱母亲彷徨的内心,于是三人很快成了朋友。

1963年6月,阿格里奇想回欧洲,陈亮声刚通过考试,于是他们结伴同行,就在他们同行途中,陈亮声去旧金山探望他的父母分别前,他们好上了。

几个星期后,阿格里奇发现自己怀孕了,而对于阿格里奇的母亲来说则是晴天霹雳,她感觉自己的一切努力都将化为乌有,她的天才女儿竟要落入尿布与奶瓶的烦恼之中,而这个孩子的父亲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政治难民”,这对胡安妮塔来说,注定是一场不轻松的“争夺女儿大战”。

他们于1963年9月7日在旧金山举行婚礼,结果婚礼只经受住了三个星期的考验,而分手的原因只是一件小事:阿格里奇习惯光脚在家里走来走去,那晚睡觉时她的脚丫把一些面包屑弄到了床上,这次她的丈夫终于发作了,怒不可遏的阿格里奇只好收拾行李走人。

1964年3月,阿格里奇在日内瓦生下一名女婴,她就是日后的中提琴手陈丽达,刚出生时女婴身体很弱,她必须留在医院托管所,阿格里奇住在母亲家,胡安妮塔趁机鼓动女儿参加比利时伊丽莎白女王大赛,一年后她又参加了肖邦钢琴大赛并取得了最好成绩,而这一切是发生在她刚生下孩子不久,而她已经有3年没有开音乐会了,所以,在很多人看来,阿格里奇是钢琴奇才而且具有魔法。

1964年9月,陈亮声取得瑞士旅行签证来到日内瓦,他见到了渴望中的女儿,却无法忍受胡安妮塔的白眼,他想通过法律手段取得女儿的抚养权,胡安妮塔知道陈亮声的打算后,决定把小孙女悄悄带走,结果却被陈亮声以拐骗儿童罪起诉,使阿格里奇因此失去了孩子的监护权和探望权。

直到丽达16岁时,才从父亲的记事本中知道母亲的存在,从此,她们开始了交往,丽达也很快融入到阿格里奇的生活与朋友圈中。陈亮声后来成为了斯琴高娃的丈夫,他近年来也在国内从事音乐教学工作。

钢琴女祭司阿格里奇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Martha Argerich, Stephen Kovacevich, Stéphanie Argerich and Lyda Chen at the premiere of 'Bloody Daughter', The 7th Rome Film Festival, Auditorium Parco Della Musica on November 15, 2012 in Rome, Italy. (Photo by Ernesto Ruscio / WireImage)

爱情与自由生活

肖邦钢琴赛之后,玛尔塔·阿格里奇又慢慢回到了国际演出舞台上,1966年,阿格里奇被禁止去看望她的女儿,她需要离开瑞士与母亲,于是她到了伦敦,这一次她的出走却遇到了一生至爱,钢琴家斯蒂芬·科瓦切维奇,当时她初到伦敦,傅聪带她去看斯蒂芬的演出,结果她被斯蒂芬的音乐深深地感动了,而当时的斯蒂芬也处在困难时期,他从纽约到伦敦师从赫斯,而他的老师刚刚去世。

钢琴女祭司阿格里奇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这些巧合,加上他们相似的童年,而且年龄相仿,都是25岁,来自同一个美洲大陆,都有克罗地亚犹太血统,斯蒂芬祖父的村庄与阿格里奇母亲的村子相差只有几公里。

阿格里奇尤其对天秤座出生的钢琴家偏爱,她宣称他们身上有些别人没有的东西,而她身上也有别人没有的东西:就是惊人的记忆与快速识谱法,她其实一生都在隐藏“这种天分”,就如同她的母亲一生都在隐藏她的“犹太身份”,她们一方面骄傲于自己身上的特质,但又害怕这种神秘的力量。

阿格里奇的母亲为了躲避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屠杀,在她10岁时就带着妹妹来到维也纳,后来她到了阿根廷,靠着自己的勤勉与惊人意志获得经济学家的殊荣,她是天生的社会主义者,因为她自小体验到对犹太人的不公,为了生存,她一生也在为摆脱犹太身份而努力。

如果说父母的爱情是因为差异性的吸引,而阿格里奇与斯蒂芬的爱情却完全因其相似,两个独立的钢琴家都反对虚伪,追求完全的独立,两个人都是少年天才,都有与著名钢琴家学琴的经历,所以他们很快就成为如胶似膝的情侣。

可是慢慢地,她觉得这种彻底地融为一体变成了他们关系之间的一种消极因素。他们之间那么了解,而爱情却需要一些神秘因素来滋养,这是阿格里奇的错,因为她太在乎他,就会毫不放过对方的任何细节。“我们缺乏互斥性,我们占据了同样的空间,这对爱情不太好。”阿格里奇这样分析道。

在与斯蒂芬的感情结束后,还隐藏着一段柏拉图式的爱情,那就是阿格里奇对杜普雷的爱,杜普雷曾是斯蒂文的女朋友,后来成为钢琴家、指挥巴伦博伊姆的妻子。杜普雷是大提琴皇后,她的琴声如泣如诉曾打动过她同时代的所有音乐家,包括小提琴家帕尔曼、祖克曼、梅塔等。

尽管阿格里奇一再想脱离母亲的控制,可她却在潜意识中模仿母亲,而直到母亲去世,她才意识到她多么需要她,如果不是胡安妮塔的坚持,她不会成为一个钢琴家。

有评论家说,很多人一生就在为成为艺术家而努力,而她却是在为毁掉自己的艺术天分而努力,所幸她没有成功。

奥利维耶在《童子与精灵》中写道:“有的艺术家竭尽全力来雕刻他们的塑像、准备他们墓碑上的碑文,玛尔塔·阿格里奇跟他们正好相反,直到最后一口气,她也只有一个信条:生活,自由自在地生活。”

而她正是在这一信条下,一直过着随心所欲的生活,甚至一度让她的恩师失望,好在上帝一直都眷顾于她,让她拥有拆解复杂音符的能力,所以她总是能在游荡几年后又回到音乐的世界中。

钢琴女祭司阿格里奇与中国的不解之缘钢琴女祭司阿格里奇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Martha Argerich (in 2009)

* 文字与图片均源自网络

- 点击文字了解你想看的文章 -

钢琴女祭司阿格里奇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微博:@酌乐古典

钢琴女祭司阿格里奇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钢琴女祭司阿格里奇与中国的不解之缘钢琴女祭司阿格里奇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