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辞职的都是一声不吭的走,整天抱怨辞职的人为啥只是嘴上说说

为什么整天说辞职的人一直还在,一言不发的人突然就走了?为什么整天嚷嚷着要减肥/学习/健身/找对象的人屁都没干成,朋友圈沉默如狗的人却突然减肥成功了/考上研了/练出腹肌了/生二胎了?辞职辞职并不是动动手指按下报告发送就可以,辞去一份工作需要努力、勇气、耐心以及为改变生活节奏所做的种种准备,不比找一份工作容易太多。当有人对现有生活境况不满而没有太多能力去改变时,抱怨就成了最好的发泄方式。

真正辞职的都是一声不吭的走,整天抱怨辞职的人为啥只是嘴上说说

「表达辞职意愿」被认作是为「辞职」这一终极目标所做的前期准备,也是最轻松、不需要心理成本的事情,也许伴随着的还有消极怠工和敷衍应付,这很容易让人产生我已经fxxk了生活的满足感——「我咋这么牛逼呢,工作爱干不干」。从这一行为中所产生的「道德许可」让他降低了为这个目标所继续努力的动力,于是,对于被生活fxxk这件事就变得更能忍受了。反复抱怨工作、喊着要辞职重复了这一过程,形成了一个永不结束的闭环,他永远都积累不到足够高的动机,去努力达成他的目标。

真正辞职的都是一声不吭的走,整天抱怨辞职的人为啥只是嘴上说说

而真正想要用辞职改变生活的人并不会没事把「不干了」挂在嘴边,一是因为心理防御机制在起作用:万一跳槽失败还得在这混岂不是丢人丢大发了?还是偷偷操作让大伙儿大吃一斤。二是这种行为传领导耳朵里有点尴尬,即使不断了退路以后也难得到重用,同事也不会觉得你很牛逼,只会觉得自己在与傻X共事,要赶紧划清界限。

真正辞职的都是一声不吭的走,整天抱怨辞职的人为啥只是嘴上说说

我以前在书里看到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来自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家贝努瓦·莫林和戴尔·米勒研究:随机抽取某大学本科生判断以下命题是否正确:

1.部分女人真的不聪明」

2.部分女人更适合在家里看孩子,而不是出来工作」。

对待这两个似乎暗含性别歧视意味的命题,大学生被试们分为了两派:

a.表达强烈反对的「反歧视者」

b.表达较为中立、包容的态度的「理客中」——他们认为这并不属于性别歧视。

真正辞职的都是一声不吭的走,整天抱怨辞职的人为啥只是嘴上说说

判断完这些命题后,他们要在一个模拟招聘场景中判断几位候选人是否适合某一由男性主导行业的高层职位,这些候选人中有男也有女。你可能会认为刚才命题判断中的「反歧视者」当然不会歧视符合条件的女性,但情况却恰恰相反——和「理客中」比起来,态度坚定的「反歧视者」反而更倾向于选择男性来担任这个职务。

真正辞职的都是一声不吭的走,整天抱怨辞职的人为啥只是嘴上说说

那些在之前明确驳斥了性别歧视言论的「反歧视者」们似乎因为作出了符合自己道德评价的行为而感觉良好,因此放松了警惕,这让他们反而更容易作出有歧视色彩的决定。这就是「道德许可效应」,也就是说,当你做了一些自认为是「对的」「正确的」「有利于达成目标的」的事了之后,这种自我成就需要获得满足的错觉会降低你继续努力的动力,从而做出一些「错误的」、「堕落的」、「与目标背道而驰」的事来破坏之前的努力。

所有能被我们「道德化」,也就是可以进行「对」「错」判断的事物都会受到道德许可效应的影响。比如在吃了由几片菜叶子组成的「健康餐」并发朋友圈后,你可能暗呼自己好棒棒然后决定晚餐点汉堡炸鸡。制作了一个长达3个月学习计划后你雄赳赳气昂昂觉得自己成为学霸已指日可待,周末可以先通宵吃个鸡犒劳一下自己。对网络热点事件里的渣男行径在评论中言辞激昂地批判一番并获取72个赞后,小明一边给老婆发短信说自己加班一边坦然地走进路边的按摩店做「御龙养生」。这些都不是什么奇怪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