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贵母死”,为何能在这个朝代沿用一个世纪?

自古以来,后宫女人一生中最大的目标无外乎母以子贵,最终儿子当上皇帝,自己也能舒舒服服的在后宫当“站在食物链顶端”的大BOSS——皇太后。但是,历史上有这么一段时期,后宫中出现了“皆愿生诸王、公主,不愿生太子”的奇观,甚至还有后妃将刚生下来的儿子偷偷溺死的情况。这是怎么回事?

“子贵母死”,为何能在这个朝代沿用一个世纪?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将在立儿子拓跋嗣为太子时,将其母刘贵人赐死,以昔日汉武帝立刘弗陵杀钩弋夫人事件教育儿子,自古少主母壮,多有太后、外戚干政,为了拓跋氏的江山,自己只好向汉武帝学习,为儿子扫清障碍。

自此,“子贵母死”的制度在北魏沿用下去,北魏后宫一时人心惶惶,众后妃皆想方设法避孕,即使怀孕也在祈祷生个女孩,成为历史上罕见的奇观。那么道武帝何以会选择这么一条矫枉过正的制度呢?


一避免后妃乱政

“子贵母死”,为何能在这个朝代沿用一个世纪?


鲜卑族在建立政权前是游牧民族,处于氏族社会向奴隶制过渡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高,鲜卑族中曾经有将妇女比喻成天女的神话,其地位可见一斑,在鲜卑政权早期皇后对王权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汉人王朝还常有太后干政,何况有点女权意识的鲜卑政权呢,鉴于此道武帝设立子贵母死的制度,来避免皇帝无能,后妃弄权误国情况出现。

二避免外戚部落威胁皇权

后妃的背后多是外戚部落,对鲜卑政权具有很大的威胁。拓跋政权仍处于部落联盟时期,首领娶妃基本都是是两个部落的联姻,以此维持部落之间的联盟。

当时鲜卑政权没有立嗣的明确规则,一般皆由母亲家族部落势力强的子嗣继承,也就是说谁舅家厉害,就可以在舅家势力扶植下当皇帝。当初道武帝就是靠着母族贺兰家族和妻族独孤家的支持,才能从颠沛流离的亡国奴成为一代帝王。

因而,帝王的母族和妻族就很容易操控鲜卑政权,为了自己王权的稳固,铲去干政外戚势力,“子贵母死”的制度便应运而生。

拓跋珪为了将自己的基业能够稳稳的交到子孙手中,创立了子贵母死的制度,却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因为这个制度死在了自己儿子手中。

当拓跋珪杀死了太子拓跋嗣的母亲刘贵人,并向拓跋嗣说明这一制度的时候,拓跋嗣却痛哭不止,无论如何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悲伤,最后甚至逃跑。
“子贵母死”,为何能在这个朝代沿用一个世纪?

拓跋嗣逃跑后,拓跋珪决定改立另一个儿子拓跋绍为太子。但当他决定赐死拓跋绍的母亲时,拓跋绍一怒之下,把他爹拓跋珪给杀了。


后来,拓跋嗣听说拓跋珪死了拓跋绍想要篡权,心想自己的母亲不能白死,于是回城,得到了拥护,杀了拓跋绍和他母亲贺兰氏。

恶政取消反出祸端

拓跋嗣是“杀母立子”的受害者,但他也遵从了这个规矩,立拓跋焘时,将他的母亲皇后杜氏赐死,拓跋焘继位为太武帝后后又将太子拓跋晃的母亲贺皇后赐死,北魏后来的皇帝基本都沿袭了这一制度。

“子贵母死”,为何能在这个朝代沿用一个世纪?


此制实行了七代,历一个世纪之久,直到在宣武帝时,他将自己的二儿子元诩(肃宗孝明帝)立为太子后,皇后胡氏却未被赐死。《魏书·宣武灵皇后胡氏传》谓:“即诞肃宗,进为充华殡。……及肃宗践柞,尊后为皇太妃,后尊为皇太后。”成为了打破北魏“子贵母死”魔咒的第一人。

只是很可惜,胡皇后辜负了丈夫宣武帝和儿子孝明帝对她的信任。她在成为太后以后,就开始干涉朝政,逼奸自己的小叔子清河王,最后还联合朝臣鸩杀了亲儿子孝明帝。也许宣武帝在九泉之下,已经后悔的肠子都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