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运动员可以服用兴奋剂,又会怎样?

首先题主你有一个十分严重的误区,那就是你认为运动员大多不服用兴奋剂。

实际上不是这样的,真实的情况是

兴奋剂跟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几乎是相伴相生的。

题主你知道为什么大家要查兴奋剂么?

在60年以前,没人想着反兴奋剂这问题,大家想的都是怎么开发更高更快更强的兴奋剂,让运动员能一飞冲天。什么纯氧鸦片大麻,哪个猛就上哪个,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奥运会上的马拉松冠军被教练猛灌白兰地+士的宁混合物,跨过终点就昏迷不醒了——士的宁这玩意你可能不熟,它还有一个名字,叫马钱子碱。

中国人更熟悉它的另一个名字——牵机毒。

现代被广泛应用于耗子药。

我就问你怕不怕。

我们可能是怕的,但是运动员们不怕。不仅不怕,现代化学的不断发展还极大的推动了兴奋剂的专门化发展——力量型项目的运动员吃麻黄碱,耐力型项目的运动员吃苯丙胺。

甲基苯丙胺,又名冰毒。

到了52年挪威奥斯陆冬奥会的时候,运动员们的更衣室里通常都是这样一幅景象:

如果运动员可以服用兴奋剂,又会怎样?

终于,到60年这群人磕出事了——1960年罗马奥运会上,丹麦运动员克努德·詹森嗑药过量,死场上了……

如果运动员可以服用兴奋剂,又会怎样?

这下不管不行了,61年国际奥委会医学委员会终于正式成立——这个机构的前身是干嘛的呢?是专门检测运动员性别的。

对,你没看错,是为了防止有人男扮女装,去吊打对手骗奖牌的。

不过由于大家当时都在用兴奋剂,所以这个组织成立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实际的工作成绩——结果67年环法自行车赛,英国运动员汤米·辛普森也死道上了……

兜里还装着没吃完的兴奋剂。

这下不管真不行了,起码不能总让运动员们死赛场上吧?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这边把苯丙胺什么的禁了,那边人工合成类固醇又出来了。类固醇本质上接近于人体自身合成的雄性激素,对肌肉生长好处多多,不过副作用是什么呢?

什么致癌、打乱内分泌循环、破坏心血管这些我都不多说,女汉子咱们了解一下吧:

如果运动员可以服用兴奋剂,又会怎样?

这位威武雄壮的德国大哥名为安得利斯·格里克——他是86年欧锦赛女子铅球冠军,由于长期服用类固醇类药物,身体女性化特征越来越少,最后只好变性了事。

这也是东德当年为什么能以弹丸之地在奥运会上顶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狂摘金牌的秘密武器之一——后来苏联解体,东西德合并,一位东德队医到了中国,教会了中国人用这玩意……当年中国人过于实在,听说这东西大家都在用,于是也毫不遮掩的用上了,结果就是广岛亚运会爆发了兴奋剂丑闻。

是中国人错了么?

对,确实是中国人错了。因为那时候运动员们对兴奋剂的使用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类固醇这种东西太糙了,人体内能自发合成的促红细胞生成素,人体生长激素才是王道——老子天生合成水平高,你有招么?

这就是为什么在体育界会有这样一个说法“查的出来的是兴奋剂,查不出的是高科技”。

然而到了新世纪以后,飞行药检跟生物护照技术的广泛使用已经基本可以确保只要吃了不该吃的东西,我总有机会把你查出来。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的禁药名录有一本书那么厚,“总有一款适合你”。

那怎么办呢?

刷脸。

禁药目录那么厚一本,里面自然有些是绝对禁止使用的,但有些本身就有药理作用,假如运动员生病了的话自然可以有条件的服用——比如说信必可,它可以用来治疗哮喘,也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肾上腺素水平。那怎么去判断这个运动员该不该吃这个药呢?

主要看脸。

比如当代冬奥女子第一人、身负14块奖牌的挪威传奇名将比约根,她其实是个病人你知道么?

参加平昌冬奥会的挪威代表队,队里一多半的运动员都是病人——有合法服药权的病人你知道么?

为了给他们治病,他们入境的时候带着6000多支各类药物——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在WADA的禁药名录上你知道么?

某肌酸生产大国拼了命的游说WADA组织要求他们不能把肌酸列入禁药名录,这些普通人都不会知道。随着生命科学与化学的不断发展,兴奋剂——或者更严格一点说应该叫禁药——的边界早就模糊了,环法七冠王阿姆斯特朗曾经说过:“不用禁药,没人能赢得环法比赛”,这也是体育界一个尴尬而无奈的现状。

大家一直都在嗑药。

只不过现在基本上不会有人因为嗑药而死在赛场上了。

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