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本没有路,经济刺激的多了便有了路

世界上本没有路,经济刺激的多了便有了路

2008年4万亿

出台的背景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美国绑架全球,全世界各个国家都进入了货币宽松时代,美国开启了三轮QE,投放了约四万亿美元的基础货币。为了应对这次危机,中国也出台了一个4万亿的经济刺激政策。

资金来源构成

2008年官方表述为4万亿,那么其资金来源大概如下:

世界上本没有路,经济刺激的多了便有了路

中央财政拿出了1.12万亿左右,而在实际的刺激政策中,加上地方财政配套、银行信贷、企业票据等,流向市场的资金远远高于4万亿。

4万亿大体构成

铁路、公路、机场、城乡电网18000亿

灾后的恢复重建,汶川地震重灾区10000亿

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大体3700亿

保障性安居工程2800亿

生态环境这方面的投资3500亿

自主创新结构调整1600亿

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400亿

刺激产生的反应

那么国家对于这次刺激可谓是“出手快,出拳重”,当然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自中国在2008年底开始了宽松货币政策,刺激后GDP的反应可谓是立竿见影。

世界上本没有路,经济刺激的多了便有了路

据发改委测算,2009年铁路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将达到6000亿元,将产生钢材2000万吨、水泥1.2亿吨的需求,能够提供600万个就业岗位;1000亿元的机车车辆购置及更新改造投资,可以提供80万人的就业岗位,消耗钢材500万吨。

2014年5万亿

出台的背景

继2008年的四万亿投资计划之后,一方面为了应对始料不及的全球经济低迷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另一方面是2008年的刺激效应也释放的差不多了。于是在2014年国家又推出了一个5万亿的刺激计划。

5万亿的由来

2014年11月26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健康养老服务、生态环保、清洁能源交通等7个领域项目建设。随后围绕着这7大领域,国家发改委推出7大类重大工程包。主要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健康养老服务、生态环保、清洁能源交通等。

从中可以看出中央投资计划不断发力,这是中国近10多年来调控史上从没出现过的一幕。

5万亿的构成及几个阶段

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消息,从2014年11月底启动投资计划到2015年5月底,7大重大工程包已开工221个项目、33个专项,累计完成投资3.1万亿元。但这7大工程包显然没有起到预想中的效果。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从2014第四季度到2015年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速几乎拉出了一个45°的下行斜线。

世界上本没有路,经济刺激的多了便有了路

国家统计局

2015年第二季度,虽然暂时稳住了7%的增速步伐,但经济下行的压力趋势仍未改变。整个2015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只有11.4%,比2015年第一季度回落了2.1个百分点。

因此到了2015年7月,决策层和相关部委对中国经济运行情况进行摸底后,发现7大工程包效果似乎仍不理想。于是,从2015年7月开始,7大工程包的

小加强版被推出,这便是“城市轨道交通”、“现代物流”、“新型产业”、“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4个新的重大项目工程包。

2015年7月可以说是这一轮5万亿投资的分水岭。第一个阶段的刺激计划是2014年11月——2015年6月的7大投资工程包,总规模3.1万亿;第二阶段是2015年7月开始的4大投资工程包+7大投资工程包的后续建设项目。2015年下半年,虽然重大工程投资包看起来加码了,但其实完成的实际投资只有1.9万亿,低于第一阶段的3.1万亿。

那么从上述的两个阶段刺激数字来看,截至2015年底11大类重大工程包已累计完成投资5万亿元,规模已超2008年的四万亿投资计划。

世界上本没有路,经济刺激的多了便有了路

前两次刺激的不同

两次投资刺激在老百姓眼里,也许并无太大区别:同样是以规模浩大的“铁公基”领域投资为抓手,同样是财政扩张打头阵、后加货币政策驰援。但两次的投资手段、投资目的、面临局面投资效果均大不相同。

投资手段

  • 四万亿投资计划核心发力点是:“铁公基”,基本属于单核驱动。
  • 五万亿投资发力点是:民生工程+新兴产业+消费工程+制造升级改造工程+铁公基。五大领域精准发力,搞刺激,但不搞大水漫灌。

投资目的

  • 四万亿投资计划核心目标:稳增长。官方提法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 五万亿投资核心目标: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官方提法为:“加大重点领域有效投资,发挥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作用。”

面临局面

  • 四万亿投资计划:需要应对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危机。
  • 五万亿投资:需要应对全球经济复苏低迷,国内需求不振,人民币贬值,产能过剩,负债率过高,供给侧改革等诸多复杂因素叠加困难局面。

投资效果

  • 四万亿投资计划:短期内使经济迅速好转,制造业快速得到复苏,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实现了从2009年29.95%到2010年12.06%,再到2012年20.29%的V型反转。
  • 五万亿投资:投资与改革并行。通过加大有效投资,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变化增多。解决了“短板”、民生重点领域和亟须解决的问题,同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结构“更为均衡”。通过诸多传统动能,确保了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和增加公共产品、增强发展后劲。

上述4个方面的不同,导致两轮万亿投资计划的效果大大不同。很显然,2014年的五万亿投资,需要面临的局面和解决的问题,都比四万亿投资计划要复杂很多,这需要政府拿出更富精准性和技巧性的手段。

2018年1.35万亿

1.35万亿加快出台的背景

我们都知道,地方政府的债务已经处于一个高位,那么在此种情况下,为什么还要搞这个地方专项债?那是因为虽然前几次刺激都或多或少的会有“副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在外部原因上:中美贸易战的突发,使得中国外贸滑坡。外加全球最大自贸区有可能带来的威胁,使得在此情况下,加大基建投资、扩大内需应该是在贸易滑坡的背景下,国家提振经济最有效、最刺激的不二选择!

1.35万亿的目的

1、交通基建审批加快、遗留项目或将获得圆满归结

2018年7月23日召开的国常会,而在2018年7月25日,绍兴轨道交通1号线就获批。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在交通基础设施的审批效率上加快了脚步

世界上本没有路,经济刺激的多了便有了路

而对于像包头地铁、新疆地铁等都属于上一轮的刺激产物。那么对于这个问题,在7月2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也提到了,那就是

有效保障在建项目资金需求,对必要的在建项目要避免资金断供、工程烂尾。所以此轮刺激,对于前期一些因资金需求得不到支撑而停工的项目(尤其是中西部的项目)会不会重新启动?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2、中西部战略布局的要义

我们大家都看到了,总理这次专访出川藏铁路拉林段,意义非凡。

我们都知道中西部铁路基本上都是处于亏损状态,而对于川藏铁路来说,其未来建成后大概率也是亏损的,但是为什么还要建?而且是在这个时候建?

首先是其在国家层面、军事上的战略要义,其又是必须的。那么早晚都要建,何不在此刻经济最需要刺激的时候建呢?且能够及早的强化和延伸国家的战略优势。

其次是国家领导人对于扶贫一直关注,且在2018年初的交通运输部第12次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通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张大为指出要

加大交通扶贫的力度,交通扶贫目前主战场还是在中西部地区。

比如在过去几年间,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累计建设了6.6万公里国省道和33万公里农村公路,打通了多条“断头路”、“瓶颈路”。逐步消除了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为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保障。

2018年要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000公里,完成新改建国省干线公路1.6万公里,实施乡道及以上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8万公里、危桥改造2500座。新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新增5000个建制村通硬化路。比如此次的新增资金等主要向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四地州和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等“三区三州”倾斜。

3、民企民资的机遇

这次国家对此次投资的定调为:在严格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降低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杠杆的大背景下,应当更加注重发挥民间投资对促进有效投资的积极作用,更加注重提升民间投资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所以可以看出,在有效投资中,民间投资被寄予厚望。因为从当前情况来看,只有彻底的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才能达到此轮刺激的效果。

其次是深化投资领域“放管服”改革,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在交通、油气、电信等领域推介一批以民间投资为主、投资回报机制明确、商业潜力大的项目。事实上,2018年国务院大督查重点督查的六方面工作之一就是持续扩大内需,鼓励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破除各种隐性壁垒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在国务院大督查之下,交通油气等多个重点领域项目也有望加快向民资开放。“扩大有效投资需要释放民间投资活力,通过开放交通、电信、油气等领域引入竞争,有利于提高投资效率和服务质量。”所以如果前两次的刺激用“稳”字来描述,那么这次的1.35万亿就是“稳中有变”。

结合多方信息,可以看出此次1.35万亿对于民企民资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机遇。

众所周知对于前两轮的刺激,国家非常希望民资能够积极参与进来,但是从效果来看,不是很理想(特别是PPP项目),国企还是占了大头或者是处于垄断角色。所以从政策层面来看,国家一方面是要求国企减负债,同时限制其参与,而对于民资则是采取更加积极的鼓励政策。

比如像交通基建比较发达的浙江省,其作为民营资本市场先行先试者的角色,一直走在前列。如杭绍台项目、杭甬项目。所以通哥分析,下一步,将会有更多优质的项目会向民企民资招手。

4、增加就业,保持稳定

在上面2008年的第一轮刺激中,对于就业的推动作用明显,这个是有先例的。而在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中,谈到了房地产。会议通稿中表示:坚决遏制房价上涨。看到没,以前用词是“坚决遏制房价快速上涨。现在呢?是连上涨都不允许了,直接给你关闸了。所以这也就打消了很多人担心的放水会导致房价上涨的疑虑。

其次关于央行近期释放5000亿流动性表态,放水坚决不往楼市引,那往哪里走?会议通稿也给了提示,拿就是往基建走,“把补短板作为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这也是目前唯一且必然的选择。

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中,除了上面提到的关于房价问题,还把”稳就业“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那么房地产被摁住了,那这部分劳务大军何去何从?这个时候,这1.35万亿的出台就恰到好处,原先房地产的劳务大军正好可以转移到“铁公基”上来,从而确保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因为中国有2亿多农民工,这部分人职业技能不高,但他们却又是影响社会稳定最底层的中坚力量。所以如何保证这部分人有好的就业就成了经济危机中首要任务。而正因为这几轮投资,国家经济被拉动了,失业率下降,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也降低了,最重要的,很大一部分农民因为这几轮基础设施的投资已经富裕起来了,这对中国的影响是很好的。

政策的落地及迅速执行:项目审批快上加快

“交通运输部会议

这不,2018年7.31日,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主持召开部务会,传达学习中央有关会议精神,认真落实总理在西藏调研期间关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党中央的亲切关怀落实到具体项目、资金和政策中,为西藏各族人民服好务,同时研究有效压缩交通建设项目部内审批时间工作方案。

要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加快川藏铁路、拉日公路等项目的前期工作、项目审批及建设进度。要加强督促检查,指导地方加大工作推进力度,确保完成全年重点目标任务。

会议指出,有效压缩交通建设项目部内审批时间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具体举措,是服务交通强国建设、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支撑。

要加强统筹协调,做好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营造良好工作环境,多方联动、协同推进。要发扬担当精神,务实推进各项工作,切实提升审批工作成效。

“政治局会议再次定调

2018年7月3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着重强调了以下几点:

第一,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高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有效性。

第二,把补短板作为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增强创新力、发展新动能,打通去产能的制度梗阻,降低企业成本。

第三,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协调好各项政策出台时机。

第四,推进改革开放,继续研究推出一批管用见效的重大改革举措。

第五,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市场问题,坚持因城施策,促进供求平衡,合理引导预期,整治市场秩序,坚决遏制房价上涨。

第六,做好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工作,把稳定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确保工资、教育、社保等基本民生支出,强化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做实做细做深社会稳定工作。

“政策转向核心在财政,重点在基建”这就是这次政治局会议的主调!

“三次刺激成就国家基础设施腾飞

截至2017年底

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2.7万公里

其中高铁达2.5万公里

占世界高铁总量的66.3%

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477万公里

其中高速公路达到13.6万公里

内河航道里程达到12.7万公里

目前我国共有水电站46758座

水电总装机容量为33289万kW

其中

规模以上的水电站22190座

装机容量32730万kW

规模以下的水电站24568座

装机容量559万kW

用航空机场(包括临时起降点)超400个

预计到2025年,将会超500个

基本实现地级以上城市

拥有通用机场或

兼顾通用航空服务的运输机场

美国庞大的公路交通网络

成为汽车轮子上的国家

世界上第一的公路网、铁路网的中国将是

汽车轮+高铁轮上的国家

基础设施发达,是发达国家的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