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的“垂死挣扎”:巨头来了,资本走了,还剩下什么?

共享单车的“垂死挣扎”:巨头来了,资本走了,还剩下什么?

随着季节的变换,共享单车也进入了寒冬,街头上的共享单车越来越少了,从五彩斑斓到现在只剩下黄红,不管是资本还是用户,都心知肚明,共享单车行业正在逐渐走向下半场。

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根据SexyVC不完全统计,至少有30家共享单车企业加入这场激烈的战争,30多家累计城市单车投放量已超30万辆,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地,其中仅广州就有10多万辆。已披露融资消息的创业公司超过10家。其中,仅2016下半年融资额超30亿元人民币,入局资本多达30家。用户规模在今年2月到4月间取得飞速上升,增速在5月开始放缓,后来就开始进入缓慢增长期。

从今年2月,卡拉单车创始人林斌以借朋友29万元偿还用户押金结束创业之路;之后悟空单车创始人雷厚义赔进去300多万;3Vbike创始人巫盛华赔了100多万;町町单车资金链断裂,创始人丁伟跑路。卡拉单车、悟空单车、3Vbike、町町单车陆陆续续先后离场,奏响了共享单车大战即将落幕的序曲。

众所周知,共享单车市场绝大部分份额已经被最早入局的摩拜单车和ofo分食,留给其他玩家的空间很小, 一些中小玩家被困在这个巨大流量的行业里,活得煎熬却又不舍离去,它们中不乏一些正在等待被收购的。继押金难退、资金断链问题频发,永安行与哈罗单车并购案的发生引发了共享单车行业的热议,也让一些玩家看到了希望。

按照国内互联网领域的发展惯例,同一行业内的两个巨头烧钱竞争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合并,就像此前的滴滴和快的、58和赶集、美团和大众点评。但是,共享单车不同于其他行业,共享单车大规模并购有很多难点。用户重叠率高,企业估值过高,单车品牌形象问题等等严重阻碍了中小玩家的合并梦。

前几天日小蓝单车倒闭,有用户感慨:最好骑的单车,居然也不行了。但“造好车”,是这场单车大战的关键要素吗?答案可能不是。资本有能力造一辆好车,也有理由通过一辆不太好的单车,颠覆“好车”。资本甚至还决定了二三线单车的战略选择。死守一线,还是深入二三线,这是一个问题。大概在2016年末,几乎所有共享单车创业者都预言2017年末,共享单车将完成大洗牌。只不过没想到,被洗牌的对象,包括大部分的预言者自身。导致洗牌加速的直接原因,便是资本的支持。资本的断粮,直接决定了共享单车的“洗牌加速”。紧随其后的,是恶性竞争留下的后遗症,大量单车无处安放,这是谁的错呢?或者说,这一乱象是谁造成的呢?对于企业来说,没有履行好保证用户体验和维护城市形象的职责;对于用户来说,没有合规停车用车的行为引发众多舆论。

既然拿不到融资,市场也没有成型的监管模式,在加上市场被摩拜、ofo这样早期的共享单车企业所控制,一些中小型的共享单车企业要想生存下去,势必会非常的艰难。那怎么办呢?关门?当然不会,辛辛苦苦做起来的企业就这么放弃,谁都不甘心,但是又必须寻找出路,而就目前的整个共享单车市场来看,或许只有一个办法:转型。毕竟在流量越来越稀缺的时代,满足用户体验才是一切发展的前提。


分享到:


相關文章: